自举
本帖最后由 hk6108 于 2021-2-17 13:57 编辑左边是正常的电路,中与右就是恶搞的。
在这里,为强调 电位 的影响,我以电池替代 偏置网络和耦合电容。 可以看到,前级(VT1)成了后级(VT2)的固有负载,其电源电压随输出而浮动。 图左上那电路,
把 R 砍掉,自举电池换成导线,两管型号相同,
那是甚么,是单端推挽,这时,射随器(VT2) 反过来成了前级(VT1)的 有源负载。 当讯号源只有下拉属性,或上拉能力不足。时,自举才需要,
讯号源的直流负荷问题,非唯 射随器 所独专,且看那 VT1 ,如果 Vbb 只有 1V ,R1 就很小,讯号源同样会被 严重加载,待机电流 Ibq 照样会被挤掉,
VT2 的情况跟 VT1 类同,如果自举电池的电压也只有 1V ,则基极电位跟 Vcc1 的距离就不能忽略,流过 R2 的电流亦就 並非恒定 。 首先感谢坛友的分析不过本人对 自举 始终搞不懂自举指的是电压抬升吗该电路的原理是什么谢谢 王栋春 发表于 2021-2-14 21:57
首先感谢坛友的分析不过本人对 自举 始终搞不懂自举指的是电压抬升吗该电路的原理是什么谢谢 ...
自举,其实只是 阻容耦合 的用法之一,阻容耦合 的效果,是 电平转移,
自举,其实就是以本级的偏置网络中的某点作负载,请注意,是偏置网络里头,不是输入端,
这 某点 所处的电位,比输出电位高或低都可以,因电路而异,关键的是,这 某点 的电位摆幅 应该比没自举时大 才对。 谢谢我吸收一下 R2 影响的,是 VT2 的输出幅度 及 VT1 的功率规格,
射随器,可看成 两个电阻串联,一个是 R ,一个是三极管的(1+β)R2 ,输出能有多大就取决于 R 的分压,
自举电池(电容)贮存的电压是 Uceq ,这电压 比三极管的自然分压大,所以,当 VT1 截止时,三极管段的等效电阻就比(1+β)R2小,
当 VT1 下拉时,Vcc1 紧随集极电位而下,R2 压降不变,意味着 VT1 的 Ic 变化不大,而管子的规格只需根据 VT2 的 Ib 来选取即可,那么,用小功率 (前级远小于后级才合理嘛) 管就行了。 自举电池(电容)带的负载有三个,
自己与 VT2 构成共射拓扑,另外就是跟 Vcc 串联成为前级的 Vcc1 ,
电子电路的 负载接地,除了电源地,也可接于交流地,射随器的交流地是 Vcc ,负载如果接交流地,那就正好跟 R2 串联 (合起来正是 VT2 原本的 Rb),
待机状态时,射随器的射极电位为零(或 Vcc/2)而非 自然(VT1 截止时的)分压,无关自举与否,如果自举,则电池(电容)的电压,就是待机状态时 R2 的分压,
电路运行时,这电压不会随 射极(及 Vcc1 )电位的活动而变化,而且,纵然把 VT1 与R 都掐了,VT2 仍会导通一会儿。 hk6108 发表于 2021-2-15 19:20
R2 影响的,是 VT2 的输出幅度 及 VT1 的功率规格,
射随器,可看成 两个电阻串联,一个是 R ,一个是三极 ...
(1+β)R2 跟R串联,
自举电池接入后,R 分压才会增高,而且这增高不会是无止境的。 偏置,讯号与反馈,对于有源器件而言,都是 输入 而矣,
且看並联负反馈与双稳态电路,两者的反馈性质殊异,但方式却雷同,都是直接 拿反馈作偏置,耦合者一样是 那个获取偏置所必须的 Rb ,
如此说来,反馈的作用点 就不一定是 有源器件 自身的输入端,而可以是偏置甚至是前级专用的电源,反馈对电路的影响,可以只是周边配置的「交通状况」而不波及管子自身?!
噢,对呐,有一种三极管叫做 IGBT 的,它的等效电路就是个 不给力的正反馈拓扑,这效果看起来不也像 自举 吗?! 本帖最后由 hk6108 于 2021-2-19 18:00 编辑
把输出往输入环路传送,这样的操作都算是 反馈,同样的输出,管子需吃的讯号减少了,那当然是 正反馈 无疑,管子偏置被输出所举,被举点的 电位摆幅增加了,这又算不算是 正反馈 的效果呢?!
自举点的选址,因电路而异,跟待机状态时的基极电位相等或高于或低于皆可,关键是 电位差必须恒定,恒定了,不管偏置网络咋整,都不会再对讯号源造成任何额外负荷,这效果,相当于把 R2 改接到 Vcc 並且换成恒流元件 那样 (自举电容徹掉,那个「Vcc1」也就没有了)。 阻容耦合,是怎么个耦合法 ?!
是利用电容的恒压性质充当 连杆,输出以此「连杆」驱动负载,这「连杆」只作为 交流通道,不並联任何东西,
射随器,带负载的是射极,射极是功率通道,带负载太正常了吧,问题是,跟共射电路一样,共集也是 基极输入 的,
射极,就是输入通道的下游,那个 自举电池(电容)接于射极,另一端接于基极电阻,这对于 VT2 本身而言,就不是反馈而是 偏置 了啊!
自举(兼耦合)电容等效于电池,这偏置样式,不就像 VT1 的套路吗,不过,把 VT1 的直流负荷 旁路 掉的,却非 恒定电位差 之功,而是 R 的分流 (当 VT2 截止时) 或 VT3 的下拉作用 (就是图左下的那个 VT3) 。 hk6108 发表于 2021-2-16 18:54
(1+β)R2 跟R串联,
自举电池接入后,R 分压才会增高,而且这增高不会是无止境的。 ...
说反了,
该为,R2÷(1+β)
才对,8楼同样如此。 六个电路,除了左上的,其他都有 VT3 ,
VT3 是有源器件,但在中上与中下这两个电路里,却不务推挽之业,降格充当电阻去,
VT3 的等效电阻,就是R3÷(1+β) ,如果这等效电阻为 R ,则R3=R(1+β) ,
中下那电路的 VT3 这样用,实际上成了分压器,当分压比小到某程度,这自举就无法表现出貌似「正反馈」的效果,举不起来了。 图右上,VT3 的基极电位是固定的, 那就像经 R3 落地一样,不务推挽之业,
而且,VT2 的射极电位实际上也被锁定了,那还是射随器吗 ?!
射随器,集极是锚固于 Vcc 的,如果射极电位也锁定,Vce 就动弹不得,不过,这不影响偏置及讯号对 Ic 的操控,在 R 上的电位摆幅会比讯号大得多,这就足以改变 Ib , 造成有效的正反馈。 图右下那电路,VT3 既作推挽管,又是反相器,
Vcc1 若由 VT3 集极带动,那就跟自举的所需条件背道而驰,这可不是不给力或形同虚设,而是货真价实的 负反馈 ! 电路的输入阻抗,跟元件的输入阻抗,是两码事,
既可由有源器件单独决定,亦可只取决于匹配(兼作偏置)网络,
反馈也好,自举也罢,能改变的都不过是 视在指标,而非 实体参数,
偏置网络,是算在 输入阻抗 的账上的,自举,就是让 输入阻抗 回到仿如没有偏置网络的状况。 本帖最后由 hk6108 于 2021-2-22 23:32 编辑
hk6108 发表于 2021-2-14 19:49
当讯号源只有下拉属性,或上拉能力不足时,自举才需要, ...
自举,针对的不是 本级的拓扑与工态,而是 级联的配伍,
射随器,以单管前级驱动,必举无疑;驱动者 是电讯号 的话,若幅度略有不足,也可借助自举搭救 (当然喽,差太多了还是没治),
跟运放不同,三极管的 自举,是 本级的,所以是 真自举,那就只有 射随器 才适用,射随器是甲乙丙丁甚么类,无关宏旨;至于拓扑,共射,如有 Re 的亦可自举但没见过,至于 共基极 嘛,玩自举应该是没门的了。 直流通道,是电子电路的骨干,
直流负载,有两重意思,一是有源器件的周边配置,二是偏置网络 跟讯号源或前级相通的部份,
直接耦合,怎样的配置才合理呢,就是 前级 Ic 等于后级的 Ib 。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