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软硬件设计技巧
在单片机系统里,按键是常见的输入设备,在本文将介绍几种按键硬件、软件设计方面的技巧。一般的在按键的设计上,一般有四种方案。一是GPIO口直接检测单个按键,如图1.1所示;
二是按键较多则使用矩阵键盘,如图1.2所示;
三是将按键接到外部中断引脚上,利用按键按下产生的边沿信号进行按键检测,如图1.3所示;
四是利用单片机的ADC,在不同的按键按下后,能够使得ADC接口上的电压不同,根据电压的不同,则可以识别按键,如图1.4所示。
https://api.fanyedu.com/uploads/image/b5/527aa0cd4b2f20711214908bcc23b9.jpg图1.1方案一
https://api.fanyedu.com/uploads/image/00/a5181895e4b1fee715efcffc315613.jpg图1.2方案二
https://api.fanyedu.com/uploads/image/e7/f778811b8e2357b0bc0d204c026b95.jpg图1.3方案三
https://api.fanyedu.com/uploads/image/27/e91c97fe8c87150f6da2cb63773203.jpg图1.4方案四
在以上四种设计上,各有优点和不足。
第一种,是最简单和最基础的,对于单片机初学者很容易理解和使用,但是缺点是,需要在主循环中不断检测按键是否按下,并且需要做消抖处理。若主循环中某个函数任务占用时间较长,则按键会有不同程度的“失灵”。
第二种,优点是能够在有限的GPIO情况下,扩展尽可能多的按键。但缺点同上,需要不停检测按键是否按下。
第三种,是效率最高,不需要循环检测按键是否按下,但是缺点是,需要单片机有足够的外部中断接口以供使用。
第四种,优点是,只需要单片机的一个ADC接口,一根线,就能对多个按键进行识别,缺点是按键一旦内部接触不良,则可能按键串位,且按键产生的抖动,会造成一定的识别错误。
在以上的三种常见按键设计的基础上,现在分享我学习和工作中总结的按键方案。
改进一:在原方案一的基础上,加上与门电路,使得任何一个按键按下,都能产生中断,然后在中断里面识别是哪个按键被按下。因此不需要循环扫描,大大提高了效率。方案如图1.5所示。只需要每个按键对应地增加一个二极管,利用二极管的线与特性,可以实现按下任何按键,都能产生中断信号,但是按键之间互不影响。二极管选用普通整流二极管即可,本人亲测可行。
https://api.fanyedu.com/uploads/image/52/e72eb8099d277b083d39e4a6d226b8.jpg图1.5 改进一
改进二:在原有的ADC按键的基础上,也可用增加二极管的方式,实现按键中断,并在中断服务程序里进行AD转换,从而识别按键。电路如图1.6所示。
https://api.fanyedu.com/uploads/image/c8/53f531fd118ea1fa17b08d9604dd87.jpg图1.6 改进二
改进三:因为按键不可避免的有抖动,因此按键消抖可以通过硬件消痘和软件消抖。现在分享一个十分简单且有效的硬件消痘方法:给按键并联一个104左右的电容。软件上基本不用处理即可避免抖动。
改进四:在按键扫描检测的方案下,如果主循环中有某个函数占用时间较长,则按键会发生或长或短的“失灵”,现分享我的一个解决方案。将按键扫描放到定时器中断里面,这样就可周期性地检测按键按下情况,不受主循环的影响。
并且,能解析出按键的不同状态,即按下、按住、弹起、为按下这四种状态,用以实现更丰富的功能。
但需注意两点:一是定时器的定时时间,不可过长也不可过短,过长容易检测不到按下,过短会占用大量时间资源。二是中断服务程序需简单明了,只做检测用,通过全局变量传递,在主循环内完成按键响应,中断服务函数内尽量不要占用太多时间。
按键主要是扫描方式,硬件消抖,软件消抖。 我感觉使用太多按键的场合,不如使用计算机键盘或者触摸屏。计算机键盘(或者类似的键盘)接口简单,占用资源少。还可以使用中断模式,比查询方式好一些。 LED可以像矩阵键盘一样搞矩阵吗? 直接将按键连接到单片机的 GPIO引脚 上,利用引脚的 输入模式 进行按键检测。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