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凯科技 发表于 2025-8-12 15:41

智能雷电预警实时监测系统的防雷工作原理与应用

一、系统概述雷电预警实时监测系统(Lightning Early Warning and Real-time Monitoring System,简称 LEWS)是一种利用电磁场探测、气象雷达、光学探测等综合手段,对雷电活动进行实时监测、分析和提前预警的防雷系统。它既不同于单纯的避雷针被动防护,也区别于浪涌保护器的事后防护,而是事前提前数分钟到数十分钟发出预警信号,为人员撤离、设备停机、系统切换赢得宝贵时间。根据 GB/T 21714-2008《雷电定位系统技术规范》 和 QX/T 321-2016《雷电监测与预警技术规范》,雷电预警系统属于主动防雷范畴,主要功能包括:实时探测雷电活动(云内放电、云间放电、云地放电);数据分析与预警发布;与防雷设备联动控制(如关闭风机、切断电源、封锁露天作业区等)。二、地凯科技智能雷电预警实时监测系统的防雷工作原理雷电预警实时监测系统的核心原理分为四个阶段:1. 电磁场感应探测原理:雷电放电会产生极强的电磁脉冲(EMP),在 1Hz~300MHz 的宽频范围内有明显特征。系统利用低频电场天线(1~10 kHz)监测静电场变化,同时利用宽带磁场天线(1~30 MHz)监测雷电的瞬时脉冲信号。作用:静电场持续升高通常是雷雨云接近的信号,而宽带脉冲的幅度和波形可判断放电类型与强度。2. 雷电定位与测距系统通过到达时间差法(TOA)或磁方位法(MDF),计算雷电源位置;多点布设的探测站可实现三角定位,精度可达 250~500 米。通过信号衰减率与波形特征,可计算雷电距离与能量等级。3. 雷电活动趋势分析云内放电密度增加 → 预示未来可能产生云地放电(危害最大)。通过过去 5~10 分钟内的雷电活动变化趋势,预测未来 15~45 分钟的雷电风险等级。系统内置 雷电预警等级模型(通常分为三级或四色预警)。4. 联动防护与信息发布与现场 SCADA系统、自动化断路器、警报广播、可视化防雷平台对接,实现:自动关闭风机叶片(风电场)停止露天吊装作业(港口、建筑工地)切断易燃易爆场所电源(石化、油库)向手机、APP、广播等渠道推送预警信息三、雷电探测距离不同探测技术下,雷电预警系统的有效探测范围存在差异:静电场探测,云内电场变化,15~30 km,±1 km宽带脉冲电磁波探测,云地/云间放电,50~80 km,±500 m区域雷电定位网络,全类型雷电,150~300 km,±250 m综合光学-电磁混合探测,高精度定位,100~200 km,±200 m经验值:单站点静电场探测:适合局部保护(如单个机场、变电站);区域网络式雷电监测:适合大范围行业保护(如铁路、输电网、沿海港口群)。根据中国气象行业标准 QX/T 321,为了确保预警提前量,系统应能在雷电到达目标前 ≥15分钟 发出警报,探测距离需不小于 30 公里。四、地凯科技智能雷电预警实时监测系统行业部署解决方案1. 电力与新能源行业(风电、光伏、电网)需求:风电机组、光伏组件、输电线路易受雷击损坏,需提前停机或切换供电线路。部署方案:在风电场或光伏基地布设 1~2 台静电场仪(覆盖半径 15 km)+ 接入区域雷电定位网络。与 SCADA系统联动,雷电接近 10 km 内自动停机。关键设备配合SPD浪涌保护器,形成“预警+防护”双重体系。参数参考:静电场探测精度:±5 V/m响应时间:≤1 s抗风等级:≥12级(35 m/s)2. 机场与航空领域需求:保障航班安全,减少雷电天气下的地面作业风险。部署方案:布设静电场传感器于跑道两端,结合区域雷电监测数据。预警系统与塔台指挥系统对接,发出雷电红色预警时暂停登机、加油作业。参数参考:预警提前量:≥20 分钟定位精度:≤500 m与ADS-B航班监控系统对接,实现飞行动态与雷电预警叠加显示。3. 石化与化工行业需求:油罐区、易燃气体管道极易被雷击引发火灾爆炸。部署方案:静电场仪安装于油罐区最高点,结合多点探测防止盲区。雷电接近 15 km 内,系统自动切断高危生产环节电源并封闭管道阀门。与防爆广播系统联动,通知人员撤离。参数参考:探测灵敏度:≥1 kV/m 电场变化分辨率防爆等级:Ex dⅡBT4 及以上4. 铁路与城市轨道交通需求:高架供电系统、信号系统对雷电干扰敏感。部署方案:在区间变电所与车站信号楼安装静电场监测器。与调度中心系统对接,雷电接近 10 km 内自动降低供电电压或切换备用供电。对接广播与列车调度系统,通知司机减速或暂停发车。5. 港口与海上作业平台需求:露天吊装、海上油气平台暴露在雷电风险中。部署方案:布设防腐型静电场仪(IP66防护等级)。接入海事调度中心,实现雷电临近时自动禁止吊装作业。五、实施注意事项与现有气象雷达融合:在有条件的地区,建议将雷电预警系统与天气雷达数据融合,提高预测准确度。防雷接地:静电场仪与探测设备的接地电阻应≤4 Ω(依据 GB 50057-2010)。定期校准与检修:每年至少一次静电场仪校准,确保灵敏度和零点稳定性。多通道冗余:预警信号应通过有线+无线(4G/5G/北斗短报文)双通道传输,防止单通道故障导致漏报。雷电预警实时监测系统是现代防雷体系的“第一道防线”,它的作用不是替代避雷针和浪涌保护器,而是与它们形成事前+事中+事后的全流程雷电防护体系:事前:提前 15~45 分钟预警,保护人员和设备;事中:雷击瞬间通过SPD等装置泄放能量;事后:监测设备状态、统计雷电数据,优化防雷策略。在复合气象灾害频发的今天,配合 GB/T 21714、GB 50057 等国家标准部署雷电预警系统,不仅是行业安全生产的需要,也是智慧防雷发展的必然趋势。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智能雷电预警实时监测系统的防雷工作原理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