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mport math
- import matplotlib.pyplot as plt
- b=[-1.7600413686e1,
- 3.8921204975e1,
- 1.8558770032e-2,
- -9.9457592874e-5,
- 3.1840945719e-7,
- -5.6072844889e-10,
- 5.6075059059e-13,
- -3.2020720003e-16,
- 9.7151147152e-20,
- -1.2104721275e-23]
- c=[1.185976e2,-1.183432e-4]
- def get_k(table1,table2,t):
- v=0
- for i in range(10):
- v=v+math.pow(t,i)*table1[i]
- v=v+table2[0]*math.exp(table2[1]*(t-126.9686)*(t-126.9686))
- return v
- print(get_k(b,c,600))
- VOH=68*16e-3
- GAIN=1e6*VOH/get_k(b,c,600)
- print(VOH,GAIN)
- x=[]
- data1=[]
- data2=[]
- data3=[]
- for i in range(601):
- x.append(i)
- data1.append(get_k(b,c,i))
- data2.append(i*get_k(b,c,600)/600)
- data3.append(24905*100*abs(data1[i]-data2[i])/24905)
- plt.plot(x,data1,color='r')
- plt.plot(x,data2,color='y')
- plt.bar(x,data3)
- plt.show()
得到一个图:
[attach]1973266[/attach]
其中黄色的线是基准线,与0-16mA完全对齐的期望输出。
红色线为K型热电偶的拟合理论数值。
蓝色柱图为两条曲线的偏差。
观察红色线,的确是可以分段。
表现为0-300℃斜率低,需要高放大倍数。
300-600摄氏度斜率高,需要降低放大倍数。
作者: 叶春勇 时间: 2022-9-1 09:39
本帖最后由 叶春勇 于 2022-9-1 09:40 编辑
首先分析下二极管反馈的电路的特性:
以下是同相放大器为例
[attach]1973274[/attach]
[attach]1973278[/attach]
发现用二极管开关模型,当二极管导通:
1、放大器的增益下降,rf1和rf2并联导致反馈电阻减小。
2、会引入一个偏置,此偏置与rf1和rf2的比值,同时与二极管导通电压VT有关。
对比变送器的原理图:
当R5+W2的电压大于0.7V会导致电压增益下降。
用仿真软件,大概折线端在428摄氏度附近。
由于二极管串联的电阻是62k,二极管电流很小,对于很多小硅二极管,都是小于0.7的。
根据热电偶分度表,应该在300摄氏度附件。
此电路二极管全部是玻璃封装,无法确认型号。
作者: 叶春勇 时间: 2022-9-1 16:31
搞清楚热电偶需要线性矫正的原因。于是问题来了,该如何计算呢。看着二极管的指数方程头皮发麻。但是仔细想了下:
1、二极管的伏安曲线,可以得知二极管的等效静态电阻是随着电压单调下降的。
2、这个电压就是运放的输出到运放的反相端,根据仿真软件的结果,电压为0-1.1V左右。20mA处
3、1.1V时,根据二极管等效静态电阻的单调下降的特性,在1.1V时得到最小电阻。此时与串联的6.2k再与反馈电阻并联。
现在问题是求R+D在1.1V下的等效电阻。
于是我做了个试验
[attach]1973618[/attach][attach]1973620[/attach][attach]1973628[/attach]
电阻R,从10k-90k,测得电压算出电流,电流除以1.1V得到总有效等效电阻Rtotal=R+Rdeq
得到:
串10K,得到REQ=17.2k
串20K,得到REQ=33.2k
串30K,得到REQ=48.7k
串40K,得到REQ=64.0k
串50K,得到REQ=79.1k
串60K,得到REQ=93.9k
串70K,得到REQ=108.8k
串80K,得到REQ=123.35k
串90K,得到REQ=137.8k
根据电阻并联的计算方法,该等效电阻与反馈电阻并联造成总体增益下降的效果
其中:下降10‰,需要并联99倍Rtotal。下降5‰,需要并联199倍的Rtotal
其中反馈电阻在600°C量程大概4.45k
下降10‰,需要并联:4.45k*99=440k
下降5‰,需要并联:4.45*199=885.55k
根据实际的电阻的选择为62k,与试验的50-60k(等效电阻79k-93k),非常接近。此二极管是1N4007
作者: 叶春勇 时间: 2022-9-1 16:35
我今天折腾了下这个折线矫正,推测矫正量在5‰附近。
计算方法是把二极管和电阻当作一个整体,算一个电阻与反馈电阻并联,我做试验做出来的,是50-60k+1n4007
作者: xch 时间: 2022-9-2 02:56
这电路错的吧?
OPA 本身的工作电流是恒流吗? 不会瞎飘?
作者: lqy520 时间: 2022-11-23 10:08
现在都是数字的了
作者: R2D2 时间: 2022-11-30 20:41
楼主先弄清楚“冷端补偿”是什么再来啰嗦好不好?不搞冷端补偿,你算了这么多等于瞎子点灯白费蜡。
作者: 叶春勇 时间: 2022-12-1 07:49
多谢提醒。
冷端补偿有补偿导线,每种补偿导线都有特定的补偿导线。
我拆解的这款,的确没有发现冷端补偿的电路。
有的仪表有,是用二极管的be电压分压得到。
我也非常奇怪。不过我知道这回事,二次仪表可解决,便宜的仪表可以加偏置解决。
工业上很多仪表静态误差不敏感,比如注塑机温度,温度不够,工人会自己去加高,就是所谓的调机。
你是说那个二极管反馈回路是冷端补偿吗?
作者: 叶春勇 时间: 2022-12-1 09:35
这是ddz-III的仪表的电路图:可惜没找到带元件的。
[attach]2032870[/attach]
这是ddz-II型的,有元件值,这个太老了,都是斩波三极管放大器。
[attach]2032872[/attach]
问一下,ddz-III温度变送器,有元件值的电路图的书,给个书名,我去涛本。
作者: R2D2 时间: 2022-12-1 19:12
模拟电路又贵又不稳定,早不研究这些无聊的问题了,数字化不香吗?
作者: 叶春勇 时间: 2022-12-2 08:30
好的。
闲的没事,拆开看看,运放之前的电路怎么设计的。看一看,抗浪涌怎么样。
我买的ddz-iii的书只有原理图,没有数值。书上有线性化电路和冷端补偿电路。
就买了几个二手的,本来以为跟ddz-III一模一样,结果那个温度补偿的铜电阻没找到,二极管补偿也没有,大失所望。后来拆了一个温控表,才有补偿电路。
我本意就是照着抄。看能不能改成358运放。
欢迎光临 21ic电子技术开发论坛 (https://bbs.21ic.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