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LG-MCU] 想进周立功公司

[复制链接]
11478|59
 楼主| tao560532 发表于 2011-9-12 23: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各位可否提些意见
爱在2012 发表于 2011-9-13 10:00 | 显示全部楼层
暂时只有羡慕的份儿了。
zlg315 发表于 2011-9-13 11:39 | 显示全部楼层
因为从1985年开始的20年时间里,在中国单片机几乎成了嵌入式系统的代名词。大多数单片机应用程序在1~8K之间,代码量相对来说比较少,以至于大量电子产品的软件开发模式几乎还停留在单兵作战的状态。

近年来,随着嵌入式技术的高速发展,代码量越来越大,不可移植且不可复用的代码从而导致产品上市时间一再延误,在将软件交付使用之前依然无法找到所有的错误,代码的维护难度也越来越大,以及软件开发与维护的过程仍旧难以度量,企业被竞争对手打败的现象累见不鲜,开发成本居高不下,软件呈现危机。我从业三十年来,不仅见证了IT技术的高速发展,而且也经历了新产品的开发由单兵作战到团队开发的痛苦转变过程,事实上软件在创新中所起到的作用越来越大。

那么,软件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呢?软件的核心竞争力就是一个软件做出来难以模仿。当一个软件上市后,通过使用即可知道具有哪些功能,因此功能性需求是很容易模仿的,而难以模仿的主要是软件设计方法、数据结构与算法(请注意:不是指我们在学校学到的所谓排序、搜索、链表等数据结构与算法,而是指数据结构与算法工程),这也是卓越工程师与普通工程师的差别所在。事实上,算法与数据结构以及库与模块化软件设计是软件技术的核心,而代码重用则是程序设计的重点之一。
3B1105 发表于 2011-9-13 12:16 | 显示全部楼层
数据结构与算法工程咋学习啊
yinguangwei 发表于 2011-9-13 14:54 | 显示全部楼层
zlg315 发表于 2011-9-13 15:07 | 显示全部楼层
假设两个摄像头对同一区域S的两个子区域S1和S2采样,这两个子区域垂直交叉于M*N大小的区域S3。由于摄像头安装位置和设备参数等影响,采样结果I1和I2中对应S3区域的数据不可能完全相同。当将采样结果I1和I2合并为一幅图像时,则需要同时参考I1和I2的值来确定重叠区S3的数据。利用透明图像的多通道思想,可以很容易地得到这样的计算公式:I = αI1+ (1-α)I2。公式中的所有变量均是大小为M*N的矩阵。α代表透明图层I1的alpha通道的值,由于S3区域只有两个图层,因此透明图层I2的alpha通道的值为1-α。这样,图像合并问题的核心就变成了如何确定α矩阵,从而使得两幅图像的重叠区域可以自然地、平滑地过渡,不会让观察者看到明显的“分界线”。
ZXHUIZXHUI 发表于 2011-9-13 15:49 | 显示全部楼层
估计这辈子是成不了卓越的工程师了
yxftr2010 发表于 2011-9-13 16:32 | 显示全部楼层
ZLG315好威武啊!你是周立功公司的?
today_lucky 发表于 2011-9-13 16:41 | 显示全部楼层
留个记号
zlg315 发表于 2011-9-13 17:00 | 显示全部楼层
yxftr2010,我是周立功
原野之狼 发表于 2011-9-13 17:04 | 显示全部楼层
5年前没去成的飘过~:lol
Breming 发表于 2011-9-13 17:22 | 显示全部楼层
.....................
lvtmlzk 发表于 2011-9-13 18:07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拉着你的手  让你跟我走
wang1988 发表于 2011-9-13 18:13 | 显示全部楼层
向往。。。
readdai 发表于 2011-9-13 18:59 | 显示全部楼层
是真人么?大神啊~~~~~
不过去ZLG公司的要求好高啊~~~得修炼多少年啊?
dqyubsh 发表于 2011-9-13 20:06 | 显示全部楼层
赞成zlg315,软件确实成了系统成败的致命因素。我的几块板子就除了这样的问题:单独每块板子每个单元的功能测试都通过了,但整个系统几块板子(分别有单片机和DSP)连不起来,卡在DSP的RTOS系统上,卡在对具体应用的理解和实现方式上,完成软件的时间,甚至要比设计几块板子的时间还要长,为此只能延长项目的开发周期,这种情形出乎我的想象。

要知道,前些年我可是一直做应用软件的,51可是看着周明德的书过来的。一直在自己的行业里折腾了20年,期间从事计数工作也有10年。水有多深,只有涉水者才能知道。谁再说嵌入式简单,我只能一笑而过。

最近看了老外一个实时通讯系统的设计,这个系统用了10年了,现在一直在用。说实话,只有汗颜的份儿,这辈子,达不到这样的高度了。无论从硬件系统还是从软件系统。
hjs1618 发表于 2011-9-13 20:06 | 显示全部楼层
zlg315,太强大了!
论坛游客 发表于 2011-9-13 20:12 | 显示全部楼层
请注意:不是指我们在学校学到的所谓排序、搜索、链表等数据结构与算法,而是指数据结构与算法工程
说得感觉像绕口令
算法分很多种,从解决问题出发,大致可以分为三层,第上层就是解决具体问题的算法,譬如拿一个图像的边缘检测来说,有边缘算子法、曲线拟合法、模板匹配法、门限化法、小波分析法等,如果要实现这些算法,就要用到一些数值计算的算法,譬如线性方程组解法、插值、线性规划等数值算法,此为第二层算法,具体要实现这些数值算法,就要用到排序、搜索、链表等最基本的数据结构相关的算法,此为第三层算法
21ic上面基本以讨论第三层算法为主
论坛游客 发表于 2011-9-13 20:16 | 显示全部楼层
最上层的算法是企业产品的核心竞争力所在
第二层第三层算法,是个程序员,只要肯下工夫,都能熟练掌握
论坛游客 发表于 2011-9-13 20:20 | 显示全部楼层
熟悉第三层算法  可做一个合格的IT民工
熟悉二三层算法  可做一个合格的工程师
熟悉一二三层算法 可以指挥别人干活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31

主题

366

帖子

1

粉丝
快速回复 在线客服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