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B] 三星、美光转产HBM,存储芯片封装升级,PCB为何成“技术卡点”?

[复制链接]
194|0
捷多邦PCBA 发表于 2025-11-5 10:0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三星、美光暂停 DDR5 报价的背后,是存储芯片产业向高附加值封装技术的转型 ——SiP(系统级封装)正成为 DDR5 与 HBM 的主流封装方案,而这一转型正倒逼 PCB 行业突破高密度布线技术,其核心驱动力,仍是国内存储芯片封装环节的国产化进程加速。

SiP 封装对 PCB 的 “精度要求” 堪称苛刻。传统 DDR5 采用单芯片封装,配套 PCB 仅需实现简单的信号传输;而 SiP 封装将 DDR5 芯片与控制器、电源管理芯片集成在一起,形成 “存储系统模块”,单块 SiP 模组需在 PCB 上实现数十个芯片的互联,布线密度较传统封装提升 3 倍。具体来看,SiP 封装要求 PCB 的最小孔径从 0.2mm 缩小至 0.1mm,线宽从 0.25mm 减至 0.12mm,层间对位误差控制在 ±0.05mm 以内 —— 这对国内 PCB 企业的激光钻孔、层压工艺提出了全新挑战。目前国内能稳定生产 SiP 配套 PCB 的企业不足 10 家,良率普遍在 70%-75%,远低于传统 PCB 的 90% 以上,而这一差距的背后,正是国内存储芯片封装技术与国际大厂的追赶过程。

国内存储芯片封装的 “国产化突破” 进一步拉动 PCB 需求。此前 SiP 封装技术主要由日月光、安靠等国际封测厂掌握,配套 PCB 也以中国台湾、日本企业为主;但 2025 年以来,长电科技、通富微电等国内封测厂加速 SiP 技术研发,长电科技已实现 DDR5 SiP 封装量产,良率达 80%,并开始导入国内服务器厂商供应链。封测国产化直接带动 PCB 配套国产化 —— 长电科技的 SiP 封装订单中,国内 PCB 企业的配套占比已从 10% 提升至 35%,且要求 PCB 企业同步参与前期设计,例如根据国产 SiP 的散热需求调整 PCB 的铜箔厚度,这让国内 PCB 企业得以深度绑定存储芯片封装环节,技术能力快速提升。

存储芯片的 “封装成本转移” 也让 PCB 价值量提升。SiP 封装的成本较传统封装高 50%,其中 PCB 占比从 15% 提升至 25%—— 单块 DDR5 SiP 配套 PCB 的价值量达 80-120 元,是传统 PCB 的 2-3 倍。国内封测厂为降低成本,正推动 PCB 企业采用国产材料替代 —— 例如用国产低损耗覆铜板替代进口产品,这不仅降低了 PCB 成本,还加速了国内 PCB 产业链的国产化。Counterpoint 数据显示,2025 年国内 SiP 配套 PCB 市场规模将突破 80 亿元,其中国产化率有望达 45%,而这一市场的崛起,完全依赖于国内存储芯片封装技术的突破。

当然,这种影响仍面临 “技术迭代风险”。若未来存储芯片封装转向更先进的 Chiplet 技术,PCB 的需求逻辑或再次改变。但短期内,SiP 封装仍是存储芯片高端化的主流选择,PCB 行业的技术升级仍将围绕存储芯片封装需求展开,而国内存储芯片封装的国产化进程,正是这场升级的核心推动力。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1065

主题

1065

帖子

1

粉丝
快速回复 在线客服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