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路板表面的丝印层,承担着标注元件位置、传递电路信息的重要作用,一旦出现气泡,不仅影响外观美观,还可能导致标识模糊、油墨附着力下降,甚至在后续使用中脱落。其实,丝印层气泡并非无法解决,找准成因并针对性处理,就能有效规避。
丝印前基板清洁不彻底,是气泡产生的常见源头。若线路板基板表面残留油污、粉尘或水汽,丝印时油墨无法与基板紧密贴合,这些杂质或水汽被包裹在油墨层下,固化后便形成气泡。解决方法很直接:丝印前需对基板进行 “三步清洁”—— 先用无水乙醇擦拭去除油污,再用高压风枪吹走粉尘,最后放入 80-100℃的烘箱中烘干 15-20 分钟,彻底去除表面水汽,确保基板干燥洁净后再进行丝印。
油墨调配不当或特性不符,也易引发气泡。若油墨中混入空气(如搅拌时用力过猛、速度过快),或油墨黏度太低、挥发性溶剂含量过高,丝印后溶剂快速挥发,就会在油墨层内形成气泡。应对时需注意两点:一是调配油墨时,沿容器壁缓慢搅拌,避免带入过多空气,若已产生气泡,可静置 10-15 分钟待气泡消散;二是根据丝印工艺选择适配油墨,黏度控制在 20000-30000cP(25℃),若溶剂挥发过快,可适量添加慢干剂,减缓挥发速度。
印刷参数设置不合理,会加剧气泡问题。印刷时刮刀压力过小,油墨无法充分填充网版开孔,易残留空气;刮刀速度过快,油墨来不及排净网版与基板间的空气,也会形成气泡。调整参数是关键:将刮刀压力设定为 4-6kg,确保油墨能均匀覆盖基板且不遗漏;刮刀速度控制在 15-30mm/s,让油墨有足够时间排出空气;同时保持刮刀与网版呈 45°-60° 夹角,减少空气卷入。
固化工艺把控不到位,会让潜在气泡显现。若固化温度过高或升温速度过快,油墨层内残留的溶剂会迅速受热膨胀,冲破未完全固化的油墨形成气泡。正确的固化方式应遵循 “阶梯升温” 原则:先在 60-70℃预烘 20 分钟,让溶剂缓慢挥发,再升温至 120-150℃(根据油墨类型调整),恒温固化 30-40 分钟,避免温度骤升导致气泡产生。
丝印层气泡的解决,核心在于 “预防为主、对症处理”。从基板清洁到固化工艺,每个环节严格把控,就能有效减少气泡,保障线路板丝印层的质量与稳定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