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以BJT和FET为载体的模拟电路发展,只有几十年的短暂历史,所以说模电基本理论方面这个圈子会很窄,有“低头不见抬头见”的意思,某某写了本什么书、或某某提出某种新技术,基本上没几天整个圈子的人都能知道了。
由于这个原因,想在这个圈子浑水摸鱼、忽悠人,是很难的。反之,若想在有几千年历史的文学方面忽悠,是很容易的,“两槐夹井”典故的由来,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2,随便翻开某本模电书,其写作内容来源无一例外都是如下图所示:
3,这样搞有个最大的弊端:每一本原著都有个一脉相承的核心主线,像上图这样东拼西凑,势必把原文主线打断,拼凑出个四不像出来。
4,这类书籍的最大特征:从头到尾,充斥篇幅的都是密密麻麻无数个知识点、公式等结论性的东西。而且越是“高水平”的作者,他的书中知识点越多,真是名符其实的“知识点大全”,这种做法,是严重违背“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道理的。
再看英文原文,一般开篇教授你几个基本原理及应用方法,后面部分基本上就是用原理解决问题的案例而已。可见,前面部分是理解整本书的关键部分,后面部分只是绿叶。但中文书往往喜欢把人家后面部分案例抄来,前面给仍了,真是买椟还珠。
5,老外写书很厚道、很讲究的,如果某个主题已有著作详细阐述了,则要回避不写或简写,并提醒读者想看这方面的内容应该看哪些书。
相比之下,我们就专门写别人早已论述过的主题,所以现在模电书满天飞,因为写起来太容易了。
6,以上说法的具体例子。
例子数不胜数,几乎随便找本中文模电书都符合以上所述。
例1:《现代集成电路版图设计》、作者姜XX,这本书是把英文《CMOS单元设计基础》及姊妹篇《高等CMOS单元设计》中,版图相关的部分留下,其它部分删除,如此就成书了。
例2:《模拟集成电路与系统》,作者池XX,这本书前面部分抄自斯坦福大学课件,后面ESD部分一字不漏照抄《片上ESD保护》,只是把英文翻译成中文而已,参考文献中故意不给出内容来源。
例3,对于基础性的《模拟电路基础》或模拟电子技术等相关书籍,基本上都是在PE格雷的那本电路原理书的基础上,添加了些“新内容”而已,比如谢加奎的2.7.3节,一看就知道是吉尔伯特在电流模一书中写的原话。此外,这本书很内容来自吉而本的模拟电路设计一书,吉而本是元老了,40多年前就驰名了。
例4,《高频电路》或《通信电路》,所有这方面的书的内容都雷同。内容来源与俄和美所写的两本书。
7,不要怀疑你自己,只要你懂点模电,你也能写书,写书并不神秘。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