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Y和MAC为啥都不集成在MCU里,而分出来呢?
正常理解来说,PHY和MAC为啥都不集成在MCU里,而分出来呢?是因为成本还是什么?本帖最后由 我芯永恒 于 2024-11-21 16:14 编辑
我觉得你说的对,把PHY和MAC集成在MCU里确实好处很多:
高集成度:集成了MAC和PHY功能的以太网芯片可以在小尺寸芯片上实现更多的功能,节省空间和成本
高性能:集成的以太网芯片能够支持高速数据传输,满足不同网络需求
避免干扰:集成方案可以减少电路板上的干扰,因为不需要额外的接口和连接。
沁恒的高速互联型MCU CH32V317和CH32V307可以看看。内置USB2.0高速PHY收发器(480Mbps)、千兆以太网MAC控制器及10/100兆物理层收发器等 PHY(物理层)和 MAC(介质访问控制层)是网络通信中两个关键的部分,它们通常不集成在 MCU(微控制器单元)中,而是分开设计。这种分离的设计方式主要是技术复杂度 PHY 负责处理物理层的信号调制、编码、时钟恢复等任务,涉及高频模拟电路设计,对工艺和抗干扰能力要求很高。模拟电路和数字电路的集成难度较大,尤其是在高频信号处理方面,需要专门的工艺和技术。 MAC 负责数据帧的封装、解封装、错误检测、流量控制等任务,通常由数字逻辑电路实现。虽然 MAC 可以集成到 MCU 中,但其设计复杂度较高,尤其是支持多种协议(如 Ethernet、Wi-Fi、CAN 等)时。 PHY 通常需要采用混合信号工艺,以支持高频模拟信号处理。MCU 通常采用纯数字工艺,专注于逻辑运算和控制功能。将 PHY 和 MCU 集成在一起会增加芯片设计的复杂性和成本 分开设计可以降低芯片的制造成本和开发难度。用户可以根据需求选择不同的 PHY 和 MAC 方案,实现灵活配置。 将 PHY 和 MAC 分开设计,可以实现模块化的网络接口方案。用户可以根据需求选择不同的 PHY(如 10/100Mbps 或 1Gbps)和 MAC(如 Ethernet、CAN、USB 等)。 不同的网络协议(如 Ethernet、Wi-Fi、CAN 等)需要不同的 PHY 和 MAC 实现 分开设计可以更好地支持多种协议和标准。 PHY 需要处理高频信号,对 PCB 布局和信号完整性要求较高。将 PHY 单独设计可以优化信号传输性能,减少干扰。 PHY 的功耗通常较高,尤其是千兆以太网 PHY。分开设计可以更好地优化功耗,尤其是在低功耗应用中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