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耳火 发表于 2008-11-7 00:19

当l流过电流大于160mA时,q2集电极电压突然变成高电位(1V以上)。通过c1反馈到q1基极,于是导致q1关断,q2关断,使得L中的电流通过d2流入输出端<br />----------这句不懂,请大虾指点下,为什么当l流过电流大于160mA时,q2集电极电压突然变成高电位(1V以上)?&nbsp;<br /><br />我的分析:<br />接通电源后,Q2导通,流过L的电流线性增加,当增加到160时,Q2饱和,电流不再增加,这时L有维持电流不变的趋势,于是在Q2与L连接点出现很高的自感电压,L通过D2向C2充电。。。<br />所以Q2集电极会出现高电压。但是不是1V以上,而是10V以上,并且在瞬间会产生很高的电压尖峰。

郭 靖 发表于 2008-11-8 02:34

带载能力差,但能工作。

初上电时,电流先通过L给C1充电,R1电压随着C1的充电的进度开始下降(这时C1两端的电压接R1为负接L为正),而Q1随着R1电压的下降,从截止状态进入放大状态并迅速再进入饱和导通状态,Q2也跟Q1一样进入饱和导通状态,Q2负载L的电流开始流通并储能,另一方面,C1也随着Q2的饱和导通而放电,R1的电压由于C1放电而升高,R1电压的上升使Q1带动着Q2退出饱和导通状态转为截止状态。<br />L1由于Q2的截止,释放储能产生一个相对供电电源的颇高电压逆电势,这个逆电势为上负下正并和1.5V电源并联通过D2给C2充电;C1同时又再次充电.....<br /><br />如果不接D1的话,电路是工作于占空比50%的状态,也就是说,Q1、Q2的导通和截止的时间是一样的。<br /><br />接上D1后,不单是使输出电压稳定,更使电路成一个间歇振荡升压电路(当然,前提是L释放的逆电势比设定输出的电压有足够的高),D1也可以视为占空比控制件。<br /><br />当C2输出电压高于D1标值,余值落在R1上,使R1两端电压升高,当高于Q1导通阀值时,强迫Q1、Q2截止,直至R1电压回落到Q1导通阀值。https://bbs.21ic.com/upfiles/img/200710/200710711012915.jpg

xwj 发表于 2008-11-8 04:08

升压比太大,所以占空比很小,对电感Q值要求很高,且带载

要带载能力好就得再加个刺激线圈

cjr82123 发表于 2008-11-8 14:59

Good!

该电路类似开关电源的Boost结构,是一个自激振荡的升压电路.

shuaiyoyo 发表于 2008-11-9 12:03

9楼的不错,呵呵,自己试一哈么

all_out 发表于 2008-11-10 13:00

用在什么场合

gaohq 发表于 2008-11-11 09:16

请问23楼

&quot;R1的电压由于C1放电而升高&quot;&nbsp;&nbsp;不解,可否详细讲解下?

郭 靖 发表于 2008-11-12 01:16

"R1的电压由于C1放电而升高"我认为是比较直观的说法

C1原来的两端电压是接R1为负接L为正,反充放电C1的回路是C1、Q2的CE再通过公地、R1再回到C1。<br />在这个回路就可以看出C1的变化折射在R1上。<br />

wus2005 发表于 2008-11-12 14:01

1

多年前做过,可以用的!

chunk 发表于 2008-11-12 14:56

俺的模电不过关

“C1原来的两端电压是接R1为负接L为正,反充放电C1的回路是C1、Q2的CE再通过公地、R1再回到C1。”<br /><br />是否可以理解为“C1反向放电时,R1上的电流是从下向上流的,也就是说Q1基极电压先跌到GND以下,然后随着C1放电结束恢复到GND?”

sjf4437 发表于 2008-11-13 15:02

不可以用的

我做了一个。好象不可以用OUT电压才2V多一点。

郭 靖 发表于 2008-11-14 02:48

楼上,输出2V多点,说明已经升压了。

升压低,估计是你的负载重或元件参数不合理。

郭 靖 发表于 2008-11-14 04:11

To 31楼

说对一半。<br />Q1导通时,电流是通过Q1的EB、R1到地,R1的电流是从上往下流。<br />C1反充放电时,R1的电流从下往上流。<br />这时,从上往下看R1的电压为:(Vcc-Q1Veb)-(-Vc1)(忽略Q2的Vce)。<br />通俗点的说法是反向电流将R1顶高了。

chunk 发表于 2008-11-15 21:53

郭大侠,根据你在34楼的指教,

我重新提出我自己的理解:<br /><br />当电容C1放电时,如果假定电阻R1上原本没有任何电流流过,那么我在31楼所提出的:“Q1基极电位跌至GND以下,然后恢复到GND”应该算是正确的。<br /><br />而现在的情形是,随着Q1的导通,电阻R1上在C1放电前就已经开始自上而下流过Q1的基极电流了,所以C1放电电流在电阻R1上的作用应该是与Q1基极电流“叠加”的。<br /><br />另一方面对于电容器的特性,在它充电时我们认为“两端电压不能突变”,而在它放电时我们应该把它当成一个“小电池”来看待。<br /><br />看来对于模拟电路的分析,首先对各元器件的特性要很清楚,第二是基本的电路定律(基尔霍夫、叠加、戴维南、和最基础的欧姆定律等等)在实际电路中的运用,最后就是“在那时刻开始,这个电路中到底发生了什么”要看得很全面。

awey 发表于 2008-11-15 22:05

非常经典的一个多谐振荡器电路

只是加了一个D1做脉冲宽度控制,以实现稳压功能。<br /><br />Q2的基极要加个限流电阻。

ghostami 发表于 2008-11-18 01:00

很经典的电路

古老而经典的电路

杨真人 发表于 2008-11-18 20:26

我用中周做了一个变压器,1.5V变9V带得数字万用表。

AIRWILL 发表于 2008-11-18 22:03

23楼分析的很好

只是有些地方还欠详细,&nbsp;我补充一下.&nbsp;并说明这个电路能正常工作的产生的选择要点.<br /><br />首先得强调一下&nbsp;C1&nbsp;是正反馈的作用.<br /><br />当&nbsp;Q2&nbsp;导通以后,&nbsp;C1&nbsp;的正反馈作用,让&nbsp;Q2&nbsp;迅速进入饱和区.&nbsp;然后&nbsp;C1&nbsp;放电并反向充电,&nbsp;随着&nbsp;Q1&nbsp;基极电位的升高,&nbsp;Q2&nbsp;的基极电流也降低,&nbsp;同时&nbsp;L1&nbsp;上的电流不断升高,&nbsp;当达到足够大使&nbsp;Q2&nbsp;退出饱和状态时,&nbsp;Q2&nbsp;集电极电位的升高,&nbsp;将通过&nbsp;C1&nbsp;的正反馈给&nbsp;Q1&nbsp;的基极以提高电位,&nbsp;这样就让&nbsp;Q1,Q2&nbsp;马上都回到截止区.&nbsp;Q1&nbsp;再度导通,&nbsp;得由&nbsp;R1,C1&nbsp;再度充电,让&nbsp;Q1&nbsp;的基极电位降下来,&nbsp;是需要比较长的时间的,&nbsp;所以通常做出来的电路&nbsp;L1&nbsp;的充电时间远大于放电(包括之后等待再充电)时间的.&nbsp;<br /><br />接上&nbsp;D1&nbsp;后,&nbsp;输出电压过高,&nbsp;会对&nbsp;C1&nbsp;的充放电产生影响,&nbsp;导致&nbsp;Q1,Q2&nbsp;的导通时间更短,&nbsp;而放电后的等待时间更长.<br /><br />从上面分析可以看出,&nbsp;这个电路的工作频率跟&nbsp;R1,&nbsp;C1&nbsp;都有关.也受&nbsp;L1&nbsp;的一点影响,&nbsp;但影响不大.<br /><br />这个电路的驱动能力,&nbsp;跟&nbsp;R1,&nbsp;L1&nbsp;的取值和&nbsp;Q1,Q2&nbsp;的放大倍数关系比较大.<br /><br />这个电路起振容易,&nbsp;不起振的条件是:<br />R1&nbsp;比较小,&nbsp;Q1,Q2&nbsp;导通后,&nbsp;C1&nbsp;反向充电完成了,&nbsp;Q1&nbsp;的电流达到最小值,&nbsp;这时如果&nbsp;Q2&nbsp;还在饱和区&nbsp;(L1&nbsp;的内阻限制&nbsp;Q2&nbsp;的集电极电流进一步升高),&nbsp;这是耗电很大,&nbsp;电路停振.<br />&nbsp;

manbo789 发表于 2008-11-19 16:00

经仿真,在C1上串一个51k的电阻可提高带载能力,

https://bbs.21ic.com/upfiles/img/200811/20081119155649607.jpg

chunk 发表于 2008-11-20 11:30

TO楼上

为何是通过仿真得出这个结论?是因为人脑想不清楚而电脑能想清楚?仿真软件的开发者他肯定能想清楚,他是怎么想的呢?元件参数怎么告诉仿真软件?比如那个电感L,它的线径磁芯材料结构和绕法怎么告诉仿真软件?<br /><br />俺是模拟菜菜鸟,就熟一个欧姆定律,什么基尔霍夫之类只在学校做过题从没实用过,三极管搞不清楚,看了N多书大同小(微)异没见谁说出他内心深处对三极管的理解。各位从实践出真知的模拟达人们,给指条明路吧,受不了啦!!
页: 1 [2] 3 4
查看完整版本: 1.5V-9V升压电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