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育儿有补贴但不“唯补贴”,才能温暖更多职场妈妈

[复制链接]
156|0
手机看帖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跟帖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forgot|  楼主 | 2023-11-2 13:0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forgot 于 2023-11-2 13:09 编辑

      一段时间以来,多地通过发放育儿补贴来鼓励生育。然而,对于大部分职场女性而言,相比于长期的抚养教育成本和生育带来的机会成本,这些补贴似乎有些“杯水车薪”。一些职场女性需要的不仅仅是“生娃发钱”这种“真金白银式”的补贴,也更需要专业、普惠的托育服务。

      客观来说,不论是一次性补贴还是月度补贴,都能够给予部分育龄家庭以及职场母亲一定程度上的帮助,减轻他们的育儿压力。但相较于高额的育儿支出,以及孩子成长阶段所需的后续开销,当前的补贴力度还不足以抵消高昂的生育成本和养育成本。解决职场妈妈们的后顾之忧,给予育龄职场女性支持与帮助,不能没有补贴,但也不能局限于补贴。要知道,做好对育龄女性的支持保障,鼓励生育并非只需考虑补贴婴儿的“奶粉钱”那么简单。从职场女性的角度出发,选择“生娃”不仅意味着自身要承担一定的“生育成本”,包括时间成本、经济成本、工作成本、心理成本甚至承担潜在风险,也意味着要担负起后续孩子的教育、医疗、娱乐、衣食、住房以及其他开销等高昂的“养育成本”。且不说住房、教育、医疗“三座大山”让多数职场女性对生育有心无力,知难而退。就婴儿出生之后需要职场妈妈们长时间照顾或者雇佣月嫂的支出,以及随之而来的职场性别偏见,机会成本流失等问题也足以让很多职场女性对于生育问题“慎之又慎”。


      故而,只有相关部门和企业从制度层面落实普惠性的育婴服务,同时为职场女性提供生育之后的一系列社会性保障,才能够给予职场母亲群体以温暖。可以通过落实配偶产假制度,建立公共托育服务机构,提供产后恢复以及心理疏导等公益**。也可以在住房,教育,医疗等重点领域给予政策倾斜与政策帮助。解决职场女性生育困境,只有在多领域调动多部门协同发力,做好周全的保障,才能免除职场妈妈们的“后顾之忧”。育龄女性分娩只是生育保障政策执行的“阶段性成果”,婴儿的呱呱坠地也不代表着服务和保障就此停止,不能“一补了之”就皆大欢喜。唯有对育龄女性长效跟踪,重点关注,及时解决诉求,才能缓解职场女性的“生育顾虑”,解决她们的“痛点难点”。

      同时,做好职场女性的生育保障,破除职场性别歧视与偏见尤为重要。在市场经济背景下,多数企业以经济效益为导向。处于孕期以及产假的职场女性,有时会被认为无法创造更多价值,而被区别看待甚至受到排斥。由此造成了一些职场女性“不敢生”“不想生”或打算“稳定再生”“转正再生”,这不仅打乱了其生涯的安排与节奏,也会错过黄金生育年龄,不利于母婴的身体健康。企业固然以盈利为目的,但也要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只有充分尊重女性,打破性别歧视偏见,才能在意识层面消除职场女性生育的“心理隐忧”。

      并且,也可以在有条件的单位或者企业设立一些“妈妈岗”,通过实行灵活和弹性化的工作安排,让职场妈妈们能够在“轻量化”的工作中实现职场与生活的平衡,工作带娃两不误。“妈妈岗”也能够促进职场女性群体的社会融入,不至于让她们因为生育与自己的工作有太多的脱节,算得上是一种周全且稳妥的解决方式。
为职场女性提供生育保障和切实服务,是一项需要多方合作的社会性工程。这既需要政府部门的有力支持,也离不开企业主体的执行落实。归根到底,就是要将对育龄女性的服务做细致,做周到,并且真正落到实处。有补贴自然是“锦上添花”,但不“唯补贴”,构建完整的生育服务流程,营造“生育友好型环境”,对于职场妈妈们来说才是“雪中送炭”。

使用特权

评论回复
发新帖 我要提问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1257

主题

10849

帖子

51

粉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