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圈圈的家当 https://bbs.21ic.com/?157621 [收藏] [复制] [RSS] 有关电子设计的一个BLOG.

日志

一个电子工程师的回忆录

热度 10已有 3735 次阅读2017-11-13 21:10 |个人分类:个人|系统分类:情感天地| 电子工程师, 回忆录

1、背景

转眼就三十几岁了,曾经也天真地以为三十岁还很遥远,很遥远……

但事实上,现实远比想象的来得快,人生的大约三分之一就这么过去了。

我自认为自己是一名还算优秀的电子工程师,一直以来我都为自己的思路、所掌握的知识和所做的东西感到自豪。随着技术的发展,要成为一名合格的电子工程师越来越不容易了。首先需要学习大量的知识,包括最基础的物理、数学、电路等等,还有各种专业课程,如模拟电路、数字电路、信号与系统、高频电子线路、微机原理、单片机、计算机语言、数据库、网络等等等。另外还需要丰富的实践经验,这需要长时间的积累。最后,还需要很好的悟性,因为工程师们要面对的问题非常复杂,涉及的面非常广,不是一般人可以掌握得了的。很多人应该还记得前几年非常火的一部叫做《越狱》的美剧吧,里面的男主迈克就是一名工程师,虽然影视作品里的人物表现夸张了一点,但从另一个侧面体现了工程师的不简单,毕竟艺术源于生活嘛。的确,在现实生活中,也有很多厉害的工程师,例如有很多优秀的企业家就是工程师出身。我觉得工程师得老年痴呆症的比例应该比较低,因为这是一群头脑特别灵活、精力十分旺盛、并时刻保持着思考的人。

随着自己年龄的增长,我经常在想,到底是什么样的经历让自己成为了一名还算不错的工程师呢?趁自己年纪还不大,还能想起一些事,我想用文字把他们记录下来,一来给自己留下一些回忆,同时也想让更多的人能够从中感悟到一点什么,哪怕仅仅是勾起一些开心的回忆也好。

2、我的幼年环境

我在19831024日出生在一个农村家庭,也许这个特殊的生日就注定了我和电子计算机结下了不解之缘——因为1024日,简写就是1024,刚好是计算机中的1K(即210次方)。别人问我的生日多少,我经常会说1K,因为我周边的人很多都是搞这一行的,他们能听懂,甚至他们还在1024日搞了一个程序员节。

我爸是一名中学教师,教过数学、物理、化学等。他年轻的时候也比较喜欢无线电方面的东西,例如他曾经想自己装一个七管晶体管收音机,图纸都抄好了,不过由于没有找齐元件,最终放弃了,后来买了一台成品收音机,装三个一号电池的那种。不过这台收音机的命运却比较悲催,在我小的时候被我拆坏了,弄断了好多花花绿绿的线,不过后来在我上初中时我自己又把它修好了。

他还买了一台单卡录音机,可以装电池也可以插市电的那种。我现在还有一些模糊的印象,记得在我小的时候,经常透过收音机和录音机的散热孔往里面观望,看里面那些花花绿绿的元器件,感觉就像一座漂亮而又神秘的城堡,那种强烈被吸引的感觉,难以用言语表达。老爸喜欢把录音机放床上听,有一次他偷懒没去关录音机,而是直接把录音机端的插头拔了下来,眯上眼睛睡午觉,然后我就对那个插头很感兴趣,有两个圆圆的小孔,里边有黄色的铜片,我就用手按在上面,结果被电狠狠地打了一下,把我老爸吓了一大跳,然后把我狠狠批评了一顿……

家里的电器坏了,老爸有时也会自己修理,简单例如电灯、拉线开关等。复杂一点的,例如收音机、录音机、电视机等,出现问题就自己打开看看。我还记得有一次录音机磁头上的电线断了(可能是因为用久了疲劳折断的),由于家里没有电烙铁,所以老爸就用那种“伤湿止痛膏”把线粘上,但用不了多久又会有问题。后来老爸就用了一根铁条在火炉里烧红,然后再加点松香(从松树上扣下来的),用磁头上原来的那点焊锡焊上了。也是在那时(差不多是56岁左右吧),我就知道了焊接电路要用到松香,并且松香是从松树上弄下来的(而直到我工作,发现有些人还不知道自己焊接用的松香其实是从松树上弄下来的)。

我爸也有一些无线电相关的书籍,例如《家电维修》(好象只订过一年,因为我只找到几本,还不全,不知道是不是当废纸卖掉了)、高等物理等。这些书籍是我初中时的至宝,可以说是达到了迷恋的程度,经常翻来覆去地看。那会自己的知识、理解力都比较有限,很多内容都看不懂,但我经常会隔一段时间又翻出来看一遍,每次都会有一些新的收获。这个习惯一直保持到现在,当我遇到书里的内容无法理解的时候,我会先放一放,隔一段时间再来看一遍,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地就理解了。有些东西真的是需要时间来消化的,人脑是个非常特别的东西,它会自动学习,有时虽然你没有主动去想,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有些东西不知不觉中就理解和吸收了。

也许是因为我老爸对我的影响,再加上基因里的一些东西,让我在电子技术这条路上一直保持着痴迷。

3、跟着电工师傅私奔了

在我很小的时候,就对这些机械、电器的东西特别感兴趣。小时候没有电或电网不稳定,我爸的单位有一个发电机机房,有几次他带我去他的单位里,我就常趴在那个机房的门缝里望里面看,看着里面那些仪表、元件等,深深地被它们所吸引,觉得它们有一种莫名而又神奇的魅力。那时候我应该只有三岁左右,因为我爸给我描述的是那会话还说不好,内容大概是说“开红开红发电电”,其实是“开门开门发电电”……

好象是在我四、五岁的时候,家里开始装电线。在那年夏天的一个下午,有个电工师傅来我们村装了些啥,然后还要去隔壁村一个变压器那里装电表,离我们村大概有一公里的距离。然后我就一个人,屁颠屁颠地跟着那个电工师傅去了……

我已经不记得当初路上的情节了,我只记得看到电工师傅屁股上背了很多不同颜色的螺丝刀、钳子扳手之类的工具,我就被吸引住了。然后就跟着他去到了隔壁村一个小山坡上的玉米地里,因为变压器和总电表是装在那里的。至于在那片玉米地里到底发生了什么,我已经也不记得了。电工师傅装完电表,也没管我,直接就走了,好在那会人贩子没有现在这么多,不然也许大家就看不到这些文字了。

天色慢慢暗了下来,我开始有些着急了,因为我不记得回家的路了……然而当时有没有哭我也已经不记得了。到了傍晚我妈见我没回去,就非常着急,在村里到处问人,后来有人说我跟着电工师傅走了,好象要去哪装电表,我妈就赶紧去隔壁村里找我,最后在一块玉米地里找到了我,然后我们是怎么回家的我也已经不记得了。

在我记事之后,我妈经常给我讲这一段故事,每次讲的时候她都一副心有余悸的样子。现在想想也挺后怕的,可那时就是那么任性。

4、猎灯

小时候家里没有电,是点煤油灯的。后来有了电,也是经常会停电。晚上出行,一般是用火把或手电筒。所以那时每家户每户基本上都有一个手电筒,一般是装两节一号干电池的那种,另外市面上还有一种延长一节电池的装置,这样就可以装三节电池了。对应的电珠就有两种,一种是2.5V的,我们叫25胆,还有一种是3.8V的,我们叫38胆。

电池用一段时间之后,电筒就不怎么亮了,用手捏一捏、或者烤一烤电池,又能亮一些。如果把用旧的电池装到三节电池的电筒里,再装上2.5V的电珠,就又很亮了。那时就有一种直观的认识,电池越多,灯就越亮。所以在我小的时候,就自己去收集一些旧电池,把几个电池串在一起,然后用纸卷起来去点电珠。这应该是在我上小学大概78岁的时候吧,玩了几回,老爸看到了之后,他说他以前有一个猎灯,是装四个电池的,不知道还能不能找到,然后从窗台上的一堆杂物中扒拉了出来,最终差一个盖子没有找到,里面的弹簧有些锈了,开关也已经损坏,但是做得很精致,用薄木板钉的,看上去就像是一个古董。我们一起简单修理了一下,做了一个新的盖子,装上四个电池,居然可以亮了,非常兴奋!

之所以把它叫做猎灯,是因为这种灯和手电筒不一样,是经过改装的手电筒,主要用在户外狩猎用。首先它可以装更多的电池,一般是四节,然后用一个3.8V的电珠,亮度非常高。另外装电池的盒子和灯头是分开的,中间用一条长长的电线连接,灯头部分则是用普通的手电筒改装,只留下普通手电筒的灯头部分,并同时加上一条松紧带。使用的时候把电池箱背在腰上,灯头通过松紧带戴在头上,这样就可以把双手解放出来,晚上去田里抓青蛙、摸螺丝什么的就特别方便。

在玩的过程中,我发现把两条电线连在一起,灯就灭了,我当时还为自己的“聪明才智”感到自豪:哈哈,我自己“发明”了一个开关!结果老爸发现了,严厉地批评了我一顿,说这样叫做“短路”,电池很快就会被耗光了,还会发热,正确的做法应该是断开通路。也就是在那时,我知道了短路和断路的概念,而周围和我同龄的大部分孩子第一次接触这个概念可能是在初三物理课上。

后面我又仿照这个自己手工制作了两个猎灯,但比起老爸这个来,却粗糙得多,木板很厚重、表面不整齐。这些猎灯不单可以用来照明,而且还是很好的实验电源,比如我后面做电磁铁、电鱼机、电动机、电镀铜、电解水实验等,都用上了。

5、发明电鱼机

农村的小学,总会有很多好玩的东东,不过大部分都是自己手工制作的,例如纸叠的飞机、竹筒做的水枪、竹蜻蜓、用自行车链条做火柴枪、用纸把火药和小石籽包起来做摔**、砍个树丫系上橡皮筋(或一段自行车内胎)做成弹弓等。也会去田边抓抓四脚蛇、山洞里抓抓蟋蟀等。

好象我从小就对这些实际动手的东西特别感兴趣,记得还在小学的时候,我就跟着一些大一点的孩子,学会了在臭水沟里收集沼气:用一个瓶子装满水,然后倒过来去臭水沟的泥巴里一顿戳,很快就能收集满一瓶沼气,然后再拿出来点燃,看着那淡淡的蓝色火焰,很是开心。另外我在小学还经常做的一件事情就是去墙角收集一种叫做硝的东东,然后再加上一些木炭粉做燃烧实验,硝加上碳粉可以做火药的事是从大人那听来的。在农村一些很旧的用窑砖建成的房子的墙脚边上可以找到硝,一般是白色的薄薄一层,像打了霜一样,我们把它们刮下来,用纸包好。隔一段时间再去这些地方看,往往能够长出一层新的硝出来。不同的墙上的硝的形态是不一样的,有些是像麦片那样一片片淡黄色的,而有些则是像霜那样毛茸茸雪白的,找到一大片硝是件让人十分兴奋的事。后来学了化学才知道,这些硝其实是从窑砖里析出的硝酸钾晶体。我们把收集到的硝,和木炭粉混合,再炒一炒干燥,然后再点上火,就开始剧烈地燃烧了,中间部分会烧得通红。那时的生活简单而又快乐,如果不是这会安安静静地坐在这里写东西,我甚至都有点不太记得这些曾经让我那么开心的事情了。

然而在我的记忆里,一直对磁铁这个小玩意耿耿于怀。大概在我九岁上小学三年级的时候,身边有些小伙伴把磁铁带到教室里来玩。磁铁可以互相吸引和排斥,也可以吸引铁,我觉得这种性质特别神奇和有魅力。虽然家里有录音机和收音机,里面也有磁铁,但我一直都是一个听话的乖孩子,根本不敢拆。所以看到小伙伴们玩磁铁,我心里痒痒的,以至于走在路上踢到一块黑色的石头都要捡起来看看是不是磁铁。心里也经常在幻想,要是哪天天上掉下来一大块磁铁在我面前该有多好啊!

然后接下来好长一段时间(有几个月吧),我都没有搞到一块磁铁。这个世界就是这样,往往你越想、越渴望得到的东西,你就越是没有或越得不到。

然而,上帝是公平的,他在关闭你一扇门的时候,一定会为你打开另外一扇窗。突然有一天,我在我们的自然课本上的一页看到了电磁铁的介绍,并且还有电磁铁的制作方法:那就是用一段导线在一个大铁钉上绕很多圈,然后给它通上电,就“变成”磁铁了。我当时如获至宝,一放学就马上回家做实验。找了铁钉、电线,绕了几十圈,接上电池,果然能够吸引钢针、小铁钉等物体。虽然磁力很弱,但好歹实验成功了,还是非常兴奋和开心的。然后我就问老爸,怎样才能得到更强的磁性?他告诉我绕得圈数越多、电池越多,磁性就越强。当时我是用普通的胶包线绕的,很粗,绕不了几圈就绕不下了。老爸还告诉我,有一种叫做漆包线的东西,里面是铜丝,表面有一层薄薄的绝缘漆,专门用来做电磁铁、电动机、变压器等的。我当时对老爸的话是将信将疑的,觉得不太可能吧,怎么可以做得出那么薄的绝缘层呢?太神奇了。不过我还是把他的话记住了,后来就一直在找这种漆包线,直到我上高中,还对漆包线有一种特殊的感情。

在我们农村那旮旯,要找漆包线也不是那么容易的。小时候自己也没有钱,根本不敢去买,也不知道哪有卖。直到有一天,在老爸单位的一个垃圾堆里,我捡到了几只被人扔掉的日光灯镇流器。我小时候经常去垃圾堆里翻东西,例如找找旧电池、坏电器之类,每次捡到就当作宝一样。这种日光灯镇流器其实是一个大电感,在一个口字型的铁芯上绕很多漆包线,然后装在一个铁壳里并灌上沥青。用久了之后会发热,沥青会流出来甚至冒烟。当时我捡到这些日光灯镇流器时特别开心,就把一些拆了漆包线来做电磁铁。

在我玩电磁铁的过程中发现一个现象,当我把电磁铁接到电池上,然后在断开的一瞬间,我的手会被狠狠地电击一下,尤其是比较大的电磁铁或者直接把日光灯镇流器接到电池上再断开时。当时还小,也不知道什么原理,直到上了初中看了老爸的高等物理,才知道这种现象叫做自感电动势。当时我就在想,我是不是可以用这个电去电鱼呢?那会我经常看到有大人背着个电鱼机,在我们旁边的小河里电鱼。在我小的时候,去河里抓鱼是非常困难的,如果有电鱼机那就完全不一样了。虽然一次也电不到多少鱼,但我还是非常想自己去电鱼。所以在我发现被电到这个现象时,马上就想着拿去电鱼。然后我马上就去井里抓了一些虾,放在脸盆里,用电线把电磁铁的线圈两端接到脸盆里,然后再用电池去触碰电磁铁线圈的两端,发现在断开瞬间,脸盆里的虾会被强烈地电击到,快速多触碰几下,虾就被电晕了,不过过一会它又会自己醒过来。而一直接在电池上或一直断开,虾则不会被电击到。因此我就总结出了一个规律,要想电到鱼,电磁铁就必须要不断地断开、连接。我当时就意识到,用手工去断开连接显然是不太现实的,因此我就在想,是不是可以用一种装置,让它能够自动断开、连接呢?就在那一瞬间,我脑子里突然灵光一闪,马上有了一个设计:我做的不是一个电磁铁么?当通电的时候,会产生磁性,如果我放一个小铁片在旁边,那么它就会被吸引过去,如果我把电线的一端搭在这个小铁片上,那不是一产生磁性,小铁片被吸引,从而电路就断开了,然后小铁片就会弹回来,从而再接触上电线,然后又产生磁性,铁片被吸引,断开连接,如此往复,就可以实现自动断开和接通了,这简直是太妙了,太佩服自己了,哈哈。

有了这个想法之后,我就马上找东西验证。我找了一块木板,把电磁铁固定在上面。然后再找了一个剃须刀的刀片(薄薄的那种双面矩形刀片,好象是叫做飞鱼牌吧,我清楚地记得上面有条瘦瘦的鱼),并把刀片掰成两半。然后把掰好的刀片靠近电磁铁的一端并插在木板上,同时在刀片靠近木板的那边绑好电线,并接到电磁铁线圈的一端。然后再找一个木螺钉,拧在木板上,螺母那头略微倾向刀片,并压到刀片。同时在螺钉上也接上电线,并接到电池一端。电池的另一端接到电磁铁线圈的另一端。当接通电源开关的那一刻,刀片振动起来了!发出嗡嗡嗡的声音,很像大人们背的电鱼机发出的那种声音。通过调节螺钉的倾斜程度,从而调节了刀片的张力,振动频率也会发生改变。我把这个装置上电磁铁线圈的两端通过导线连到装有虾的脸盆里,虾马上就被电晕了。当时的我十分兴奋,有一种强烈的成就感,对于一个九岁左右的孩子,完全根据自己的观察和想象,设计出一台自己的“电鱼机”,真的是觉得非常自豪的。直到后来在初三物理课本上,看到对电铃的工作原理介绍时,我发现这个不就是我当年小学三年级时“发明”的电鱼机的原理么?顿时自豪感爆棚,哈哈。

后来我又花了很多时间来改进这台电鱼机,主要是使用更大的铁芯和更多的线圈,但电鱼的效果都比较一般。直到我上了初二,看了老爸的高等物理中关于自感和互感器的介绍之后,才知道原来我设计的电鱼机仅仅是使用了自感电动势,并不能得到很高的电压。于是我又按照互感器的原理,增加了一个匝数很多的次级线圈,做了更强劲的电鱼机。到那会已经开始有免维护型铅酸蓄电池了,不过我也没有钱买,只好去垃圾堆里捡别人用坏扔掉的。我发现这些损坏或容量变得很小的蓄电池,都是正极坏了,于是我就拆另外一个蓄电池的负极来代替,加上硫酸水(那会买还算便宜,一块钱可以买一大瓶),然后充电几小时,居然也能用,不过容量不大。

在我小时候所做过的东西里,电鱼机一直都是我非常自豪的“发明”。电鱼的时光是美好的,经常周末和几个小伙伴去小河里电鱼。或者在晚上打着灯和我弟一起去小河里电鱼,因为晚上鱼会出来玩,比较容易电到鱼。不过后来我们那条河里的鱼也慢慢少了,因为有些人会用药水去药鱼,结果是整条河里的鱼基本都死光。而电鱼的危害则没那么大,一般是挑着地方电,并且由于跨步电压的原因,小鱼反而不容易被电到。还有一些自己总结出来的电鱼经验也很有意思,例如在电鱼时两条竹竿千万不要露出水面,否则手会被电麻甚至被强烈电击,尤其是竹竿比较湿的时候。

小学的时候老爸跟我说通过变压器可以把电压升得很高,那时自己最直观的感觉就是,电压越高,灯泡就会越亮,就像电池串得越多一样。所以那会我就有个想法:如果我有一台发电机,那么我就找个变压器把发电机发出来的电升压,然后再用这个高电压去给一台电动机供电,这台电动机的转轴和发电机的转轴是连在一起的。那么只要在开始时,我把发动机的转轴转动起来,这个系统不就可以一直运行并且越来越快了么?并且还可以源源不断地往外输出电能,这真是太妙了!甚至我还试图去设计一种稳压电路,防止电动机转得越来越快!由于当时条件有限,所以这个只是一个想法,并没有去实现。那会一直觉得这个想法太棒了,怎么还没有人去做呢?还搞啥水力发电、柴油机发电?以至于这个想法一直藏在心里都不敢跟别人说,怕别人窃取了自己的想法(从小就具备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哈哈……)。直到上了初中,学了能量守恒定律之后,我才意识到自己的错误,现在想想那会真幼稚,哈哈。

在小学,比较重大的事情好象就是搞电鱼机了。另外还有一些是电子手表、电子计算器什么之类的。当时有个同学,是镇上的,条件比较好,有电子手表和计算器。我当时就在思考,这计算器是怎么工作的呢?是不是事先把所有的运算结果都存在了里面?但是又觉得不太可能呀,这么小一个东西,怎么可能把所有的数都存在里面?这个问题直到我到了高中学了微机原理之后才想明白。上小学时还拆过电子手表,包括把LCD显示器上面的偏振片撕下来并翻过来装上或旋转一个角度装上,会出现不同的颜色和反相,不过当时还不知道那叫偏振片,只觉得挺神奇的。

6、八木天线

小时候,家里有一台14寸的芦笛牌黑白电视机,这应该是我们村里第一台电视机。记得一到傍晚,村里的很多人就会跑到我们家来看电视。那会儿家里是没有有线电视信号的,都是直接接收的地面电视广播,信号不好,经常出现雪花、干扰等情况,尤其是天气不好的时候。为了达到比较好的接收效果,一般都需要架设地面电视广播接收天线。一般这些天线都是自己制作的八木天线,我老爸就做过好几个。而且收不同的电视台时还需要不同尺寸的天线,指向不同的方向。

做天线振子的材料一般用架设电网的铝线,截成长短不一的几段,绑在一根木头或竹竿上做成。其中一根铝线折弯做成一个折合振子,然后接上300Ω的扁平平衡馈线,进入一个室外放大器后通过一条十几米长的300Ω馈线进入到室内。在室内有一个配合室外天线放大器用的供电盒,信号经过供电盒之后,再送出来通过一个300Ω平衡转75Ω的非平衡的阻抗匹配转接头,最后进入电视机。我们那会用的供电盒,里面就是一个220V9V的小工频变压器,然后通过电感隔离一下,直接送入到馈线中去。9V交流电通过馈线送给室外的天线放大器,放大后的高频信号再通过同一个馈线返回回来,进入供电盒后通过小电容隔离后输出。由于这些供电盒经常长期工作,加上夜间电压不稳,里面的变压器就容易损坏。我记得初中时还拆过一个损坏的变压器,初级线圈的铜丝特别特别细,比头发还细。

为了避开障碍物的遮挡,天线都放在较高的地方,例如屋顶,或者通过一根柱子或竹竿把天线架撑得高高的。为了观看多个电视台,我们还把两个不同的天线错开一定角度做成双层的,角度是经过事先设计的。一般用来支撑天线的柱子是可以转动的,通过旋转调整天线的角度来对准电视发射台。用一段时间后可能会被风吹偏,所以有时信号不好的时候就去转转天线,这时一般需要两个人配合:一个在电视机前看效果,一个去外面转天线。那会还没有手机,所以沟通基本靠吼,小时侯没少干过这事。

做天线的尺寸、材料都是我老爸找的。不过要找到那么多铝材也不容易。所以我爸就想了很多办法,用一些低成本的方案做了一些天线。例如用卷闸门的铝片锯开然后卷成空心铝棍做天线振子,以及用香烟盒的铝箔卷在小木棍上做天线振子。由于电视广播信号都是非常高频率的,所以集肤效应很明显,因此实际上天线的振子只需要表面良好导电就可以了。记得上小学有一段时间,我和弟就经常去收集一种叫做“甲天下”香烟的盒子,里面有一层铝箔纸。我们把它放在水里泡一泡,然后把铝箔纸上面那层纸搓掉,剩下的就是一张两面都可以导电的铝箔纸了。不过搓的时候要很小心,因为这个铝箔纸又薄又脆,很容易弄烂。

这些电视天线直到我初中毕业时都一直在服役,期间我们还买了一台彩色电视机。天气好的时候,接收效果还是挺不错的,但是遇到下雨的天气就不太好了,经常会出现雪花。小时候不懂,想不明白为什么电视机的画面中会出现雪花呢?莫非是外面雪雨的某种东西通过天线进来的?后来学了放大电路和电视机原理才明白,原来电视机里面有一个自动调节增益的放大电路(AGC电路),当信号差的时候,放大器的增益被调得很大,结果把噪声也放得很大了,这些噪声在显示屏上显示的就是雪花。

由于这些天线一般在室外,日晒雨淋的,用久了就容易出现故障。一个问题是馈线和振子连接处的氧化,我们的处理方式是把铝线表面刮干净或用砂纸磨光,然后再把馈线的铜丝多剥一些出来在上面绕几圈,然后再把尼龙纸烧燃滴上去,最后用尼龙纸或透明胶带包扎上。我老爸在做这些的时候,我都很喜欢在旁边围观或自己动手,老爸也会给我介绍为什么要这么做,所以在我比较小的时候就接触了很多电学方面的知识。后来我也尝试过用电烙铁去焊接,但在铝上面用焊锡和松香极难焊接,我一直都没有焊好过,或者焊好了轻轻一扯就掉。另外一个问题是馈线用久了会老化、磨损,最终会断开,这时就要接上或换新的馈线了。此外,在雷雨天气,室外的放大器也容易被雷击坏,一般会损坏里面的三极管。我上初中那会,已经开始接触到一些简单的模拟电路了,知道三极管的放大作用以及好坏的测量方法。所以有一次天线放大器被雷击坏后,我测了一下发现是三极管坏了,然后就自己一个人骑着自行车去好几公里外隔壁的镇上买了一个三极管回来更换,结果还真让我修好了。

7、初中的各种小实验

初中开始接触到了物理、化学,我特别喜欢这些课程,尤其是实验课。我爸是中学老师,所以我就住在学校里。学校的实验室每年都会做一些整理、清理的工作,有时会扔掉一些旧的东西,例如损坏的设备、破旧的实验器材、过期的化学药品及试剂等。在我上小学和初中那会,有个逛垃圾堆的习惯,基本上每周都会去垃圾堆里转转,还经常带着我弟一起,我们把这叫做捡垃垃……

当实验室把这些东西扔掉的时候,很多都被我当作宝贝捡回去了,包括一些广口瓶、试剂瓶、滴管之类的。当然,有时去上课做实验的时候,也会趁老师不注意偷偷带一点材料出来,例如镁带、PH试纸之类。在家里我有一张带抽屉的桌子,其中一个抽屉里就放了很多瓶瓶罐罐、试剂之类,还有一个抽屉就是一些电路板、装元器件的小瓶子等。

我自己在家做过很多化学实验,例如把铜块或铜丝放到火里去烧红,表面会生成黑色的氧化铜,然后再把表面带有氧化铜的铜块或铜丝泡到稀硫酸里,制成蓝色的硫酸铜溶液。然后再把铁制的东东表面磨光放到硫酸铜溶液里面去镀铜,我用这样的方法给我的钥匙扣、钥匙链、钥匙等镀过铜,刚镀完出来时还是非常漂亮的,不过由于铜层太薄,不太耐磨,用不了多久之后我又会重新镀。多镀几次之后,蓝色的硫酸铜溶液就会变成绿色的硫酸亚铁溶液。制作硫酸铜、镀铜这些,是我还没有上化学课的时候,听一些高年级的同学说的,我就自己去做实验。后来学了化学课,才知道这是一个非常经典的金属置换反应:更活跃的铁元素失去电子,将没那么活跃的铜离子从它的盐溶液中置换出来。我还对硫酸铜做过晶体析出实验,将硫酸铜溶液加热蒸发掉一些水分,然后冷却一段时间就会析出蓝色的五水合硫酸铜晶体。然后如果继续加热,最终会变成白色的无水硫酸铜粉末。那时觉得做这些实验真的很神奇。我还用硫酸和锌(锌锰干电池壳上拆)制作过氢气,顺便得到了硫酸锌溶液,也做了硫酸锌的晶体析出实验。还有把锌换成镁做同样的实验,当然还有氯化钠、硫酸亚铁晶体析出等等。我还试过把稀硫酸加热到沸腾,然后蒸发掉水分,制成浓硫酸,用来做脱水碳化实验。加热的“烧杯”是自己做的:把一个普通白炽灯泡的头小心地拆掉,然后再把灯头部分的玻璃在砂轮上磨掉,就可以把灯芯和钨丝取出来,从而就做成了一个很好的“烧杯”。烧的时候也没有酒精灯和石棉网,就是直接一个铁圈下面放个蜡烛。我还做过电解水收集氢气和氧气的实验,加热高锰酸钾制作氧气的实验,蒸馏实验等等。

除了化学实验,我也做很多物理方面的实验。例如初三时我自己做过电动机,铁芯是用薄铁片一片片剪出来的,那会我只有那种小小的剪刀,为了剪这些铁芯,手上起了好几个血泡。铁芯中间用铁钉钉出来一个洞,然后用一小段自行车的辐条把10几片铁芯串起来,再绕上漆包线,这样转子就差不多了。换向器比较麻烦一点,我是用的一小截圆珠笔笔芯套在自行车的辐条上(尺寸刚好合适),然后在外面贴两片从拉杆天线上剪下来的小弧片,并把线圈的两端分别接上去。电刷比较简单,一般用铜片或回形针制作。弧型的磁铁比较难找,我是用两片厚一点的铁片折成弧型,然后在一端放上一个块状的磁铁作成的。轴承就直接找个铁片或塑料片什么的,钻个洞穿过去,加点润滑油在上面硬磨。当通电转起来那一刻,整个人都是兴奋的。由于磁力比较弱,转速倒是蛮快,但扭矩并不大。不过当时并不能理解为什么磁力弱,反而转得快,因为当时就觉得,磁力越强,不是应该更快才对么……直到后来上了高中,看到一篇对录音机电机驱动电路的分析后才清楚。

那时也还继续在改进我的电鱼机,为了找到足够多的漆包线,我到处找材料。在我们楼顶天台的楼梯口,有一台报废的电动机,应该是我爸单位上一台小型抽水机上报废下来的,什么时候放在那的我不知道,反正在我很小的时候它就一直在那,有好多年了,早已锈迹斑斑。有一天,我就打起了它的主意,想把它里面的铜线偷偷拆出来,然后再原样装上,反正人不知鬼不觉的。那时还挺胆小的,思想斗争了好久,最终还是经不起诱惑,在勘探了几回,确认是没什么用的东西之后,我就和班上一个和我有相同兴趣爱好的同学唐一起把里面的漆包线都拆出来平分了……

8、修理电视机

上初中时,家里已经有了彩色电视机。不知道是因为空气潮湿还是什么原因,用了几年后显象管的管座就出问题了,导致聚焦不良,刚开机的时候很模糊,而且图象很红。由于要把电视机搬到维修店去修比较麻烦,我爸就找了修理铺的师傅来家里修。修理的场地就是在床上铺几张报纸,然后我就守着师傅修电视,还一边问这问那的。我那会已经有一些元器件,例如色环电阻、三极管、铝电解电容等。我就让修电视的师傅教我怎样认色环电阻,我还拿出我收藏的三极管让他帮我测好坏(那会我还没有万用表)。

我记得这个电视修理了好多次,刚开始的时候师傅只是用酒精清理一下管座,用了几个月又不行了,然后又叫他来修。后来干脆就换了一个管座,再后来行输出变压器的那个高压帽又打火了,但是我们没有及时修理,都是开机让它打火一段时间,等干了就好了,长期使用后高压帽完全不能用了,只能换新的,高压线也越剪越短,到最后只得更换行输出变压器。

由于高压漏电,开机时会过载保护,我爸就用遥控器强行开机,然后电视再保护,老爸再强行开机,重复几次或者几十次后,就能开起来了。然后我们一家人都跟着这么干。终于有一天,显象管上电冲击次数太多,灯丝烧了,要换个显象管。

到后来尾板上的白平衡电位器也坏了。由于维修次数过多,经常把主板拿出来,导致主板上有些焊点也开裂了。这个电视也蛮悲催的,被修过好多次,换了好多元件,大部分后壳螺丝都开始滑牙了。

上高中后,基本上就是我自己修理它了,给它换过行输出变压器、高压冒、管座、白平衡电位器、补焊主板上的焊点等等。换行输出变压器比较麻烦,是我自己去县里买来新的换上的,由于管脚多,拆下来并不容易,用烙铁加热焊锡,然后用牙刷刷掉,有时还要用上磨平的大针头套在管脚上。

后来我也给邻居修过好几回电视机以及其它家电,一般都是看着书上的介绍,根据现象去猜测问题。通常情况下,都是电源管、行管等易损元件出问题。

9、接触常用元器件

初中那时看到书上介绍说电容可以储电,我开始是持怀疑态度的,因为我用了一些电容去实验,都失败了。主要原因是我用的电容都很小,都在10uF以下,然后又直接去点灯泡,当然不亮了。直到后来我搞到一个470uF的大电容,接到6V的电源上充电后,接到灯泡上闪了一下,我才真正地接受了电容可以储电这个事实。然后我发现在充电的瞬间,电流会比较大,再反过来反向充电,电流也很大,这样我就很容易理解电容的隔直通交的作用了:因为交流电是在不停地改变方向的,可以看成是不停地对电容充放电。

电阻的特性还是比较好理解的,稍微麻烦一点的是色环电阻,开始我不会认色环电阻,又没有万用表,只知道它是电阻,具体是多少欧的就不清楚了。当时资料也缺乏,不像现在网络这么发达,一搜一大把。后来我从修电视的师傅那学会了怎样看色环电阻,并且练到了可以说是炉火纯青的地步:拿到一个四环的色环电阻,可以像读数字那样直接读出它的阻值。当我刚开始学会认色环电阻时,就在我的同班同学唐面前炫耀,不过还不到一个课间休息的时间,我就把这项“技能”传授给他了,嗯,看来我还是挺乐意分享的……

那会对电感的理解也比较粗浅,只看到书上说电感会阻碍交流电的通过,高频电感要用铁氧体磁芯,以减少涡流损耗,短波天线不适合密饶,以减少分布电容等等。

三极管的使用和原理是比较难理解的,我看了很多遍,都没搞懂三极管要怎么用。直到有一天,我在看《家电维修》上对一个高压发生器电路的分析时,突然有所感悟,是用基极电流去控制集电极电流。然后我马上找来三极管、电珠、电源进行实验,当我通过一个大电阻给基极供上一个小电流时,灯泡亮了,这表明产生了一个很大集电极电流,这就证明了我的理解是正确的。有了这个基础之后,我再去看那些原来不懂的三极管电路,绝大部分都能看懂了,那会的感觉,就好象突然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境界,也许他们所说的顿悟或者茅塞顿开就是这种感觉吧。我用两个三极管加上电容、电阻搭过多谐振荡器,接上电池让两个LED一闪一闪的。还用三极管自己设计过延迟电路,装在功放上做延迟输出电路。对于一个初中生来说,完全通过自己的看书、思考和感悟,弄明白这些东西,并通过实验来验证自己的想法,那时我觉得自己还是蛮厉害的,嘿嘿……

在做这些电子方面的制作、维修时,经常要用到万用表、电烙铁等工具。那会我自己没有钱,就跟老爸借了十块钱去镇上买了一个35瓦的内热式电烙铁(后来我有钱时还给老爸,然而老爸并没有要)。我还自己做过万用表,用硬纸做成线圈的骨架,上面绕线圈,里面填上石蜡(普通蜡烛融化得到),游丝是薄铜片减的,表盘自己用圆珠笔画,机身用木头做,再刷上油漆,表笔用一截小竹管套上一个磨尖的小铜柱。后来看到老爸的高等物理上提到,表头线圈的骨架使用铝制作,在磁场中运动时会产生涡流,可以增加阻尼,这样指针就可以更快停下来。然后我就在石蜡里塞了些铝块,不过实际上并没有看出什么效果,倒是直接在线圈上并联一个大电容后效果不错。后来我托一个比我大几届的小伙伴罗帮我买了一个十五块钱的小万用表,他在我们市里上一所技校读书,可以买到这些东西(前段时间听家里人说,罗在外面意外触电身亡了,哎,挺伤感的,人生无常,珍惜每一天)。

那会我疯狂地收集各种电子元器件,一般从废旧电器的电路板上拆下来,例如收音机、录音机、随声听、电子镇流器等。我会把元件从板子上一个个焊下来,然后把脚弄直、弄干净,再分类装到不同的小瓶子里(一般是雪花膏瓶子,类似广口瓶,比较容易放和取)。一些元器件我根本不知道有什么用,主要是集成电路类的,但我依然把它们当作宝贝一样收好。一些破损的元件,例如断腿的电阻电容、三极管等,都舍不得扔,尽可能想办法修好。

我印象比较深刻的三极管是MJE13005TO-220封装的,加个小铝片散热用在电子镇流器上。有一次电网电压突然升高,学校里的电子镇流器坏了一大片,然后换下来的都扔垃圾堆了,所以我就收集了好多这样的三极管。另外还有3DD15这个功率管,TO-3金属封装,黑白电视机的电源调整管用的就是这个,坏的频率比较高,经常可以在维修店里捡到。我曾经把坏的3DD15的外壳撬开过,然后利用未坏的那个PN结做成了小型的光电池。

二极管里印象比较深刻的就是1N4007,同样还是电子镇流器里的,做桥式整流用,同时配合的还有一个400V/10uF的滤波电容。另外就是2AP9,收音机里用的检波二极管。

10、做收音机

很早就在我老爸的一本《家电维修》上看到一款单管来复式收音机的制作介绍,一直都想试着做一下,但一方面对电路图的理解不够,另一方面材料也不够。随着接触的东西越来越多,理解的也越来越多,再加上自己收集的元器件也越来越多,大概是在初三的时候,终于动手做了。

那个电路图用的三极管是3AG1,一支PNP型的高频小功率锗管。我找了很久一直没有找到这样的高频小功率锗管,后面好象用一个3AG10代替了。3DG的硅管倒是有,但是那会还不懂设计放大电路,所以也不知道怎样用上去。磁棒天线是自己绕的,没找到多股纱包线,就用了一些从电度表里面拆出来的漆包线自己拧成多股的。另外还有一个叫做高频扼流圈的电感,书上说用细漆包线在工字型铁氧体上绕300匝就可以了。其实那会对很多概念都是模糊不清晰的,例如绕电感或变压器,书上一会说多少圈,一会说多少匝,一会又是多少T,刚开始时我会不太确认他们是不是同一个概念。还有什么负载、阻抗、容抗、感抗、涡流等等,一堆非常专业的名词,一般书上又很少介绍这些非常基础的东西,又没有人可以请教,只能自己根据字面意思加上对上下文的分析等来猜测它到底是啥。所以当初做这个收音机的时候,我把这篇文章连续读了好多遍。

好在那个电路比较简单,我的运气也比较好,搭出来之后居然能有一些沙沙声。然后经过一些调试,在天气晴朗的晚上也能收到几个电台,我记得应该是有“中国之声”这个电台。然后晚上一下晚自习课,就会去掏鼓这个收音机。那时应该是在初三的时候,大部分人升高中的压力应该也是比较大的。不过我似乎没有感觉到过这种压力,花了很多精力在我喜欢的事情上。我爸妈偶尔也会说说我,不过从来都没有采取强硬措施进行干涉。最终在初三那年,我没能考上我们县里的重点高中。

在我们那,到了初三没考上高中再复读一年的情况很常见。所以很自然地,我也复读了一年,不过依旧死性不改,经常把大量时间花在电子制作、抄电路图、看电子资料等方面。有一次,班上一同学不知道从哪搞来一本收音机维修的书,看上去已经有点破旧了,我就借来看和抄上面的电路图以及各种参数表。我从那本书上学到了很多知识,例如阻抗匹配、趋肤效应、谐振、超外差接收电路、常用三极管的命名规则、中频变压器(中周)等等,也从里面抄了好多收音机电路。那会没有复印机,也没有相机,只能手抄电路。我抄这些电路是非常认真的,每条线都用直尺画得笔直,元件尽可能画得和书上一样。还记得在一次英语课上,老师在上面讲,我就在下面偷偷地抄常用中周的参数表。结果抄得太认真,以至于英语老师站到我身后了还不知道。理所当然地,英语老师很生气,拿起我的手抄本看了几眼,就砸在我头上,嘴里骂着:“中周,抽头,什么乱七八糟的,不好好听课?”当时我好担心她会把我的手抄本没收或撕掉,不过好在什么也没发生,拍了两下头就还给我了,旁边的同学都在那偷笑……到现在我还能从柜子里翻出当年的手抄本。

同学那本收音机维修的书对我帮助很大,它让我比较系统地对收音机电路有了认识,同时知道了很多三极管的参数、型号、命名规则等。本来想参考这本上的一些电路图做一个更好一些的收音机的,但一直没有找到足够的材料,最终没能如愿。

后面我又根据对三极管放大电路的理解,把3AG1PNP型三极管换成了3DG6NPN型三极管,重新搭了那个单管来复式调幅收音机,不过效果并没有太大改善。

也许是命运的捉弄,复读一年后,中考我以一分之差没能考上我们县里的重点高中。

11、玩功放

我上初中那会(大约在97年左右),富裕一点的一些家里已经开始有VCD和卡拉OK系统了。我记得镇上的人家,还有学校里一些老师家里就有。不管是白天还是晚上,经常能听到各种唱卡拉OK的声音,什么乱七八糟的都有,例如《九月九的酒》、《九九女儿红》、《纤夫的爱》、《天不刮风天不下雨天上有太阳》、《长相依》、《萍聚》、《永远是朋友》、《杜十娘》、《心太软》等等都是我们那个年代的歌。

不过在买卡拉OK这之前,我只能玩录音机。但录音机的声音太小,感觉很不爽。有一次学校的一个年轻老师送给了我一个便携式录音机和一只低音喇叭,喇叭大概8寸左右,40W的。我如获至宝,然后找了一些木板要做成一个音箱。我爸也是蛮支持我的,他说光有低音喇叭还不行,应该还要一个高音喇叭,所以一次去县里顺便就给我买了一个球顶高音喇叭。然后我们就找了一些旧课桌的木板,钉成了一个音箱。我自己还做了一个倒相管,是用很多层硬纸糊出来的。

光有音箱还不行,还得要有功放。那会卡拉OK系统已经比较流行了,很多人喜欢把音量开得大大的,所以功放就比较容易坏。坏了就拿去小镇上的家电维修铺里去修,修理铺的师傅一方面为了为了省事,另一方面可能技术也不太过关,就经常把整个功放板换掉。换下来的坏功放板一大堆堆在角落里当废铁卖掉,有一回我就趁老板不注意,偷偷地拿了一块。然后回去我把一个声道修好了,换了个功率管和几个电阻。电源变压器用的是一个坏了的黑白电视机变压器重绕的,机壳是用木板做的,音量电位器是去县里买的。当时我也没有屏蔽线,就用普通的细电线,外面用铝铂包上,再缠上一些铜丝代替屏蔽线,效果还不错。

音源方面比较单调,我就那么几盘磁带,一些是我老爸的,一些是在垃圾堆里捡的,基本上都是一些专辑,例如韩宝仪、高胜美、李玲玉什么的。印象比较深的曲有《舞女》、《舞女泪》、《是否把我遗忘》、《粉红色的回忆》、《望着天空的女孩》、《逆流顺流》、《潇洒的走》、《门前杨柳迎风摆》等等……

后来家里买了一套卡拉OK系统:一台万利达SVCD,一台奇声功放、一对不知道什么牌子的音箱(个头高高的,两个一样大小的塑料盆低音单元,一个中音单元,一个球顶高音单元)。然后我就把我自己做的音箱和功放放在电视机下面,当做中置音箱来使用,其实接的是一个声道。我还自己设计了一个开机延迟输出保护电路,用一个三极管做的延迟电路,再驱动一个继电器控制功放的输出。

上了高中后,还是非常痴迷音响系统,看到各种资料上介绍的磨机、发烧,那简直是出神入化,不过大部分情况下我也只能是想想而已了。大概在高二的时候,我攒了一些钱,在一个专门卖音响器材的老板那买了一块DIY的空白功放电路板,以及对应的电阻、小功率三极管等。不过和那个配套的功率三极管太贵,我买不起,所以我就用了便宜点的2N3055来代替。变压器是我从一个废品收购站买的一个1000瓦环牛变压器铁芯,然后自己绕的。机壳是用报废的黑板上的废铁皮做的,这回里面的音频线用了屏蔽线(当时应该买了两米屏蔽线,我记得还没用完,估计现在回老家还能翻出来一截),面板是用一块木板做的,我和我弟还在上面雕了电位器的刻度和一个SONYLOGO……

12、高中生活()

由于偏科比较严重,尤其是英语成绩很差,所以第一次中考时离重点高中的分数线差距应该还蛮大的。不过具体差多少已经不记得了,好象那个时候似乎并不太关心这个。然后初三我就复读了一年,不过依旧是没怎么花精力在学习上,结果造化弄人,比县里的重点高中分数线少了1分。但是仅仅是因为这1分,每个学期要多交600块择校费(所以我们也被叫议价生)。那时600块似乎是挺多的(我一个月伙食费大约100块,米要自己从家里带),老爸托朋友、找关系,但最终还是没办法,只能咬咬牙多交600块读重点高中。看到老爸一些为难和各种看别人脸色,心里还是蛮内疚的。

第一次进县城里上学,座位基本上是按照入学成绩来排的,由于班上的同学绝大部分都是正取生,我们这些议价生只能被安排在最后一两排,有种被贴了差生标签的感觉,这让我多少有点自卑感。不过好在第一学期期中考试时,我考到了二十名左右(我记得班上大概八十几个同学),这令我当时的班主任有点惊讶,突然感觉到她对我的关注多了起来。然后到期末考试,我大概排在十名附近。也许是因为我是那种看上去比较贪玩,平时上课不认真听,又不怎么努力学习的孩子,所以老师比较惊讶吧。我开始还有点担心城里的同学太厉害,我一个农村来的孩子跟不上,好在通过这一学期,让我重新找回了自信心,同时座位也调到前排去了(我们是按照考试排名自选座位的,不过由于我上自习课不太安分,老是和同学讲话,所以老师就特意安排了两个特文静、特喜欢学习的女生坐我旁边,好象都是科代表,老师也是用心良苦啊)。

高一开始我就喜欢上了踢足球,经常中午、傍晚去踢球,高中三年下来不知道穿坏了多少双足球鞋,操场上不知道洒下了多少奔跑和汗水^_^

上高中那会,特别喜欢参加各种竞赛。因为在刚入学没多久,就看到学校的黑板报上有张贴一些往年的保送生,其中大部分就是因为竞赛拿了全国一等奖保送的。当时我们班上我和另外的两个同学彭和谭就“深受其害”:高一开始就规划了走竞赛保送这条路。我比较喜欢电子方面的东西,所以我就偏物理方向,彭则偏向化学方向,而谭则偏数学方向。我们三个臭味相投,都偏科十分严重,经常粘在一块,包括下课、晚自习后、周末等等,颇有点数理化三剑客的味道。我们在高一就把高中数学课本上的内容全部都自学完了,并开始学习微积分。因为很多竞赛的东西其实是从高等教材里弄出来的,有些问题用高等数学去解决就很容易。微积分入门还是比较容易的,可以解决很多初等数学无法解决的问题,例如简单的求极值问题、求曲线面积问题、功的计算问题等,另外就是各种展开式,例如泰勒展开、麦克劳林展开、傅立叶展开等。不单是高等数学,我们还学高等物理、高等化学等,还有很多竞赛的书。我爸有一套高等物理的教材,后来我又在一个旧书店里买到另外一套高等物理教材,好象是一个什么测绘出版社出版的。那时我发现,通过使用多个不同出版社的教材,学习起来会更快,掌握得会更牢固。所以我后来买书时,同一类型的书我经常会买几个出版社的一起来研究。

晚上下自习课后,我们仨经常一起去学校的运动场拉引体向上,我最多的时候一次可以拉三十来个。也经常在周末去新华书店看书,星期天一大早就跑到新华书店里,一看就是到下午三四点,然后一起去吃饭。我比较喜欢看《电子世界》、《家电维修》、《音响世界》、《无线电》、《电子报合订本》等电子相关的书,有时也看看《童话大王》,霍金的《时间简史》、科幻小说什么的。有时我们仨会走到铁路上,沿着铁轨走十几公里,就这么走着、聊着人生……

然而,现实生活总是会给你开一些意想不到的玩笑。

13、高中生活()

由于我把物理竞赛看得太重,以至于在初赛时太紧张,发挥失常了,并没有进入到省级的复赛,最后只得了个省三等奖。投入没那么多的化学竞赛,倒是通过了初赛,去市里面参加复赛了,不过最终也只是得了个全国二等奖。然而最让我没有意料到的居然是从来没有想过、前期投入最少的生物竞赛,最终让我取得了保送资格。可能是因为大家都不太重视的原因吧,感觉生物课没有太多人用心去学,我也是如此,并没有花太多精力在上面。那时高中生物就是我们班主任教的,我的生物课成绩还是挺好的。当时班主任让我参加生物竞赛,我也就是抱着试试看的心态,随便报了个名。当时学校还组织了二十几个同学,老师给我们周末上竞赛培训课。结果初赛下来,我的成绩很好,可以参加全国的复赛。在参加全国的竞赛之前,省里又组织了一次更大的培训,要去大学里上大学生物课程,我记得当时差不多整个高一暑假都在那培训。课程量还是很大的,买的教材叠起来足足有一尺多高,我记得的课程有《动物学》(最厚的一本,600多页)、《植物学》(上、下册两本)、《生物化学》、《遗传学》、《细胞生物学》、《人体生理解剖学》、《生态环境》等。另外还有一本非常经典的生物竞赛教程,好象是《生物奥林匹克竞赛教程》,也有600多页,应该是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的,这些书我至少都读过两遍。那时是我人生第一次在大学里上课,除了上课,还要做很多实验。当时我的生物老师跟我说,大学里的老师对我们都非常满意,觉得比他们大学里生物专业的学生都要好。我当时以为老师只是讲讲客套话而已,直到我后来上了大学后才知道,原来老师讲的应该是真的:大学生经常上课不到、上课睡觉的,哪有我们当时参加竞赛时的同学那么认真、那么用心啊。由于我有很多数学、化学、物理方面的基础,所以当时学起来还觉得挺容易的,之后很顺利地就拿到了全国一等奖,还差一点点就可以参加全国生物竞赛夏令营了。凭借这个全国一等奖,我自己去联系一些高校的招生办,最终被华南理工大学电信学院录取了。录取通知书在高考还没开始前就已经寄到学校,然而班主任怕我影响到其他同学,所以一直等到高考完了之后才把录取通知书给我。

本想通过物理竞赛的途径保送,结果阴错阳差搞成了因生物竞赛保送,真是人算不如天算,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啊。有些东西你越是看得重,越是有期待,往往不能如愿。而我的另外两个好朋友彭和谭就没我那么幸运了,他们都没拿到全国级的奖,最终只能复习准备高考。彭当年考上了一所重点大学,而谭则没有,再复读了一年。

高中生活的故事太多了,没办法一一记录下来。我印象很深刻的一次是参加学校组织的化学竞赛培训,结果在培训过程中我睡着了,然后被老师撵了出去,想起来就很尴尬。高中时依旧很喜欢玩电子的东西,玩音响等。隔一段时间就会去电子市场、废品回收站、旧书店里转转。我在废品回收站里淘到过电子管、随身听、计数器、500型万用表表头等。在旧书店里也发现了很多电子相关的书,例如《黑白电视机维修》、《彩色电视机维修》、《晶体管电路设计》等等。随着对电子技术的深入,慢慢开始接触到数字电路了,例如一些触发器、存储器等。高三的时候又在旧书滩上买到一本8086微机原理的书,看了很多遍。当时还想着自己搞个单板机来玩玩,不过根本搞不到材料。那时家里有一台小霸王学习机(其实就是游戏机),我弟就经常拿来打游戏,我就用来练习键盘打字和编程,它能支持一些简单的游戏开发。还有高二时我参加了市里一个航空航天知识竞赛,拿了一等奖,有一张到广州的免费单程机票,并在广州旅游几天。有一些费用是要自费的,大概要600块,爸妈还是蛮支持我的,让我参加了。当时我的班主任,还有带队的老师都很好,也支持了我一些费用。那是我人生第一次坐飞机、第一次出省。

现在回过头来看,在高中那么繁重的学习任务下,还能够去学习和玩这么多东西,真的是挺不容易的。我一直觉得我的高中生活过得非常充实,可以说每天都有收获。也非常庆幸和感谢当时遇到了很多支持和帮助我的人,例如我的班主任陆老师,她没有因为我是议价生就区别对待,也没有因为我偏科而责备过我。每到周末的时候,她总是会把家里的很多课外读物带给我们看,包括她儿子的《童话大王》等等。她也非常支持我参加各种竞赛,包括在去市里学习的那个暑假,她就一直陪着我,像一位母亲一样照料我的生活饮食,也跟我们一起上课学习。我记得当时我不怎么喝水(现在也很少喝水),一天可能只喝那么一两回,她就形象地称呼我为沙漠动物。还有我的物理老师邓老师,他看上去是一位十分和蔼、睿智的长辈,喜欢下象棋,貌似还蛮厉害的样子,让我一半棋子,我照样很快就输光光。还有后来的班主任徐老师,也是我的数学老师,他对我也很照顾,考虑到我家里经济条件不好,帮忙跟学校申请减免议价费,还有推荐保送的事情,要弄很多手续,也操了不少心。

说到老师,突然又让我想起了一些比较奇葩的事,似乎我从小到大都是不让老师省心的主。例如我在初中时就不太听话,但学习成绩又还不错,所以老师也拿我没办法,班主任就想让我当班长,觉得这样可以约束一下我的行为,但是我不愿意干啊。后来有一次我在上课的时候玩水枪,被班主任逮住了,把我的水枪没收,然后叫我去她家拿,说如果我当班长就把水枪还给我,结果我只好从了……在高中时,语文老师也经常看我不太“顺眼”,在一次课堂上扬言要把我从窗户上扔下去,在另一次课堂上说要花几千块钱雇个sha手把我干掉,因为我老是在课堂上跟老师对着干,因为语文考试里面很多题目,我都觉得答案不合理,选另外一个答案也可以,非要老师说出个所以然,其实老师也不是特别能说清楚,只知道参考答案是那样的,所以她就容易跟我急。另外还有一次,高一的数学课,那是一个刚毕业的年轻老师,没啥经验。一次课堂上他在用圆规在黑板上画圆,结果画了几次都没画好,圆心老是打滑,下面有同学都开始发笑了……(不知道有没有人玩过那个黑板圆规,圆心一端是一个钉子,另一头插个粉笔。我在初中时周末经常去我爸的教室玩,我知道这个圆规在铁皮黑板上着实不太好使,不过我就是不信这个邪,所以专门苦练过),当时看老师画了几次没画好我就在下面嘀咕:怎么连个圆都画不好呀……我刚好坐在第一排还是第二排,老师就听到了,本来下面同学开始异动老师就有点不爽,听我这么一说刚好找到个出气的,就说,“xx同学,不要只会说,要不你上来画个试试?”,大概就是You can you up的意思,哥当年那个年少气盛啊,血气方刚啊,也没管那么多,走上讲台,接过圆规单手一笔就潇洒地画出来一个漂亮的圆,然后把圆规往讲台上一放,潇洒地走下讲台,下面一片掌声……老师那个囧啊,硬是鸡蛋里挑骨头:“恩,xx同学画得不错,不过没把圆心标出来”,然后用粉笔把圆心标上……老师未曾料到,哥曾经专门苦练过这个,可以单手熟练操作……年轻时的荣哥有点坏坏滴,大家说有木有……不过话说回来,还是现在的老师们幸福啊,有了seewo智能交互平板,画各种图案直接手指一拖就出来,上课时就再也不会出现这样的糗事了……

在高中时,是非常憧憬大学生活的,高等学府,人才济济,似乎是进了大学,这一辈子就不用再操劳了。然而实际上并不是这样,大学,只是另一个挑战的开始……

14、大学生活()

02年上大学,开学了才知道,保送生还有8000块奖学金可以领,那时对我来说可以说是一笔巨款了。在大一下学期一开学,我就用了一半多一点的奖学金买了一台电脑,配置是1.7G赛杨CPU256MB内存,40GB硬盘。在大学我依旧喜欢搞电子制作,而且我当时选专业时也是选择了我自己喜欢的电子相关的电子信息工程。那会经常去解放路、将军东路、惠福西路等逛电子市场,买一些电子元件杂包什么的,里面有各种电阻、电容、晶体管等,一般一到两块钱一包,算下来特别划算。还有新赛格电子城,也是我经常光顾的地方。

在刚入学不久,就被强行加入无线电爱好者协会了。在华工,我们那时电信学院所有的学生都是强制无条件加入无协的。我生平特别反感这种强制入会的做法,但那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我不但没有反感,反而觉得很开心(是不是觉得有点犯贱呢?其实我也是这样想的)。

学校每年都会举办一些校内的电子竞赛,我大一的时候就报名参加了,别人都是三个人一组,而我就一个人一组,因为大一还没有开专业课,没找到人组队。第一次比赛我做了一个数字电容表,用NE555电路做时钟电路,经过一个门电路后送给几片级联起来的计数/译码器进行计数译码后送给LED数码管显示。门电路由被测电容和参考电阻构成的延迟电路所控制,电容大小不一样,门电路打开的时间就不一样,从而计数器上显示的值大小就不一样,通过精心选择时钟频率和参考电阻的值,计数器上显示的数值就是电容的容量大小了。当然还要包括一些清零、显示保持等逻辑控制电路。第一个版本是用机械开关切换不同的时钟频率和参考电阻来实现量程切换的。这个原理说起来比较简单,但全部用通用的74HCCD40系列数字集成电路来实现,还是有一定难度的。而且那会我还不会用protelCAD软件,原理图就直接在草稿纸上设计,PCB用的FLASH5(一款做动画的软件)来设计,设计好后,用美工刀在覆铜板上刻。实际电路与自己设想的总会有些出入,所以调试时各种割线和飞线。调试好后,就刷上自制的松香水(用松节油+松香制作),还是蛮漂亮的。

当时的作品我现在还保留着,真的是纯手工打造,估计现在是再也不会有那个闲心了。当时拿这个作品去参加比赛,好象是得了一个二等奖还是三等奖,不太记得了,印象比较深刻的是奖品,是一块89C51单片机的学习板。正是这块单片机学习板,点燃了我的单片机之路。

后来到大二时,刚好就有一界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这个竞赛是两年一届的。一般来说,这个竞赛都是大三、大四的高年级同学参加的,因为专业课都是大三之后才开。而我经常搞电子制作,所以就报名了,拉了同级的两个同学李和张一起,我是队长。校内选拔赛时是自己选题目的,所以我就把我以前做的数字电容表改进了一下,变成用轻触开关加电子开关来切换量程,同时还增加了自动量程模式。那会我还不会玩单片机,用的都是74HCCD40系列数字集成电路,在没有相关参考的情况下,我自己按照逻辑独立设计出来。为了实现自动量程切换,还是费了一翻脑子的,电路搞得有点复杂,这也是我的得意之作之一。当然电路板“工艺”也有一定改进:不再使用美工刀雕刻了,而改成胶布贴,然后放三氯化铁溶液里去腐蚀。

后来校内复赛时,有指定的几个题目,我做了一个数控电流源,可以预置和加减调节电流值,还是用的普通74HCCD40系列数字集成电路加DAC和运放实现,实现起来也是不太容易。有了这两次的经验,我下定决心要把单片机学好,如果通过编程的方式来实现这些功能就简单太多了。

后来我们队顺利地经过了学校的选拔赛,进入了国赛的备战。备战就是在学校的实验室里做一些电路制作的练习,还有一些比赛时可能用得上的模块,例如电源模块、键盘模块、单片机最小系统模块等。电路板“工艺”再一次得到改进:这时开始学习使用protel画原理图和PCB,然后使用热转印的方式制作PCB。在这个过程中我认识了实验室的彭老师,他对我很好,把实验室的钥匙都给我了,我随时可以进出实验室,包括后来的数字电路实验课他说我不用上,直接给我分数就可以了,我觉得他真正做到了因材施教这一点,给我腾出了很多时间来做更深入的学习。同时他还借了一台模拟示波器给我放在宿舍,我宿舍也有不少元器件和电路板,有空时我也会在实验室调试。最终国赛时,我选了《程控宽带放大器》这道题,但最终做出来的效果不是很理想,在高频段有些自激,输出幅度也有点不够。最终只拿到一个全国二等奖。

那会单片机要和电脑通信,主要通过串口来实现。比赛完后,我意识到串口是一种即将被淘汰的端口,有些笔记本电脑上早已经没有串口了,新的趋势应该是使用USB接口。所以我就去图书馆找了好几本USB的书进行学习。比起串口来说,USB协议的复杂程度高太多了,加上那个年代的USB芯片和资料又非常少,所以对于一个刚刚学会单片机不久的菜鸟来说,USB实在是太难了。但是我并没有被USB复杂的协议打败,在看了很多书之后,终于在大二结束的那个暑假,开始在PDIUSBD12芯片上玩USB了。我在新赛格电子城买了一片PDIUSBD12芯片,是TSSOP封装的,很小。我用细铜丝把它的引脚接了出来,做了一个转DIP封装的小转接板,并用一大陀松香封死。然后再通过一个DIP封装的IC插座连到89C51的开发板上,编写程序去控制它。最先做的设备应该是一个USB键盘,然后实现了USB鼠标、U盘、MIDI键盘等一系列USB设备。我把这些制作资料都放到了网上,估计现在在网上还能搜到。现在回过头来看,当初我的选择还是很蛮明智的,在那个USB设备不是非常流行的年代,掌握USB设备的开发算是一项不错的技能了。后来我还写了一本叫做《圈圈教你玩USB》的书,这是后话,暂不详表。

15、大学生活()

我记得在大三暑假时还参加了一个IntelStrong ARM处理器的比赛,跑的是Linux系统+QT,我们当时好象是做了一个数码相框。就是外挂一个移动硬盘,然后用QT实现一个图片浏览器,其实很简单一个功能。但对于初次接触ARM以及LinuxQT的我来说,觉得还是有一定困难的,也是那时开始学习杜春雷那一本《ARM体系结构与编程》,还有一些驱动和QT开发相关的知识。

后来大四时,又有一次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我和同班的刘和郑一起组队参加了。由于有了上一次比赛的经验,以及平时做了比较充分的准备,这次终于拿到全国一等奖。最后要去北京领奖,那是我第一次进京(那时好象还不知道雾霾这个词)。

大四开学没多久,我就开始想着自己在51单片机上写一个简单的操作系统(其实算不上操作系统,只能算是一个任务调度器和简单的内存管理),当时就把邵贝贝那本uCOS看了一遍,觉得好象也不是很难的样子。然后就写了一个“51圈圈操作系统”,现在网上应该还能找到一些代码尸体。它同时可跑5个任务,支持优先级调度、任务间通信、动态加载任务等。开发这个“操作系统”还是要用到一些技巧的,例如定时中断处理、对栈的切换等。对于以前一直在51上裸奔的人来说,突然增加了多任务的方式,感觉还是很有意思的,好象开辟了另外一番新天地。后来觉得51上资源太少,跑起来没啥意思,在大四下学期又在ARM7上写了一个“ARM圈圈操作系统”。

在大学四年,我花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电子方面,宿舍堆了很多元器件,经常搞一些小制作。我对英语、毛概、邓论这些文科都没啥兴趣,我的英语4个学期都是挂科的,然后都是重修刚刚60分通过,可能是老师也是觉得我不太容易就放我一马了吧,其实在课堂上我的态度还是蛮诚恳的……从大二开始我也和别人一样去考四级,直到研二才考过,我总共收集了十张四级准考证,最终考过,也可以算是九死一生了。

由于专业成绩比较突出,参加电赛也拿了奖,当时实验室的老师也挺喜欢我的,所以就拿到了我们学院的研究生保送资格。

在毕业那年,同班一同学的吉他不要了,送给了我,从此我就开始玩吉他,暑假的时候就练一些单音主旋律,还不知道和弦是啥。

上研之后,基本上每天都过着三点式的生活:教室、实验室、宿舍。我学的是移动通信与天线专业,课程主要就是通信原理、电磁场与电磁波、天线设计什么的。我在实验室主要做13.56MHz915MHzRFID读卡器相关的东西,包括原理图设计、PCB设计、焊样板、单片机软件、调试等,几乎是一条龙服务。那时几乎每天傍晚和晚上从实验室回到宿舍后,都要抱着吉他玩一玩,我还记得第一首练习弹唱的曲子叫做《你知道我在等你吗》,C大调的,被F和弦卡了几个月。我和同年级的几个同学一起,组建了一个乐队,叫做CMOS乐队,对,你没看错,就是集成电路里那个“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的CMOS,非常有电信学院的特色。我们经常在一起玩Beyond的歌,像《真的爱你》、《光辉岁月》、《海阔天空》、《灰色轨迹》等,还有伍佰的《挪威的森林》、许巍的《蓝莲花》之类的。我也经常会在宿舍阳台上吹吹竹笛,还好当时宿舍楼里的人都挺宽容的,没发生啥意外。另外,基本上每周还会有两个傍晚去踢踢足球,一般都是踢小场。

然后研二的时候,我和乐队里的另外两位同学洪和樊一起,组队参加了ADI公司的一个DSP比赛,我们的作品是“多功能MIDI吉他效果器”。说实话,当时主要是冲着奖金去的,大约有两万人民币的奖金呢。我用ADIDSP对吉他信号做频谱分析,识别出弹的是哪个音,再把识别出来的音交给MIDI合成器去合成,这样就可以把吉他音色处理成任意音色,看起来还是蛮酷的。当然它还有普通吉他效果器的功能,例如失真、延迟、混响、均衡等,我们还加了一些常用的架子鼓节奏型(通过DSP控制MIDI合成器合成)以及录音功能。然后我们演示作品的时候,就直接三个人上台弹唱Beyond的《光辉岁月》,一个电吉他,两个木吉他,虽然我们的作品技术含量一般,但现场演示效果很好,相当地有气氛,所以就这样被我们成功拿到一个一等奖,哈哈。比赛完之后,我给自己也买了一把电吉他,二手的,好象是400块,新的太贵,舍不得买。不过电吉他平时都没怎么练,水平很烂。

毕业的时候,我们CMOS乐队搞了一个毕业告别晚会,就在华工五山的音乐厅,当时公司还赞助了我们,现场还来了好几位同事。大学生涯里能回忆的东西太多了,但这个毕业告别晚会绝对算是印象深刻的之一。包括整个节目的策划、编排、排练、演出、庆祝等,都是我们自己搞。人这一辈子,还是要搞一些与众不同、值得回忆的东西出来,不然连回忆录都不知道咋写,你说是不是呢?

16、网络生涯

大一那会参加电子设计竞赛,连芯片的规格书都不会找,只会往学校图书馆里跑。一个比较有经验的同学告诉我,芯片资料可以直接上21IC这个网站去搜索并下载,从那时起,我就在二姨家(21IC网,我们把21叫做二姨)注册了一个ID——computer00。这个ID是怎么得来的呢?为了表示我对计算机的热爱,我的QQ、邮箱,都叫computer-lov。然而,在跟二姨登记时,发现用连接符“-”居然是非法的,只好改成了computer00。那时的我是沉默的,也没人叫computer00为电脑圈圈。但是,自从这个ID被创造的那一刻,就注定了它的与众不同——因为……这个ID它是唯一的,不然系统它是不会让你注册滴~~~

记得那时有位大三的师兄跟我说,他很喜欢上BBS发帖。我当时就很纳闷,在BBS上发帖有啥意思?这位师兄说,到时候你也会这样的,我当时很不以为然。真是世事难料,短短几年时间里,比起我这位师兄所说的,我是有过之而无不及,搞得整个21IC差点就水漫精山(圈圈注:这里的“精”是指“精华帖”的意思)。开始在21IC发帖时,是很小心翼翼的,生怕自己说错话而被人砸砖或者招来杀生之祸……也因自己的第一篇精华帖而兴奋不已,在得到一些网友的肯定后,我就慢慢地大胆起来了……

我在二姨家认识了不少网友,也让不少网友认识了圈圈。他们的很多思想给我很大的启发,他们的学识让我大开眼界、佩服不已。我在二姨家发贴和回贴都很多,顺利当上了“技术交流”版块的版主,后来还得了个最佳版主,奖品是IBMT61笔记本,价值近两万,在我当时看来,这可是大奖啊!在大三时,我在二姨家发布了一些我自己做硬盘MP3播放器的资料,包括原理图、源代码等。然后有个大四的师姐(不是我们学校的)做毕业设计选的题就是MP3播放器,在网上找资料时找到了我的帖子,然后联系到了我。在经过很多技术讨论、QQ聊天、电话沟通后,我们慢慢地就走到一起了,那真是一段神奇的爱情故事……

那时个人博客开始流行,所以我就在21IC上开了一个个人博客,把我的一些小制作、经验、资料等放到个人博客里去了。写博客之后,就被北航出版社的胡编给瞄上了,非得让俺写个单片机方面的书。我想,这写书哪是那么容易的事,说写就写的啊……但是反过来又一想,要真能出个书也还是挺不错的哈,人这辈子总得干点和身边的人不一样的啥吧,正在矛盾中,只好发扬圈圈的一贯作风:先占个茅坑,要不要拉到时再决定,于是回复“尽量争取吧”。没想到这一争取,又是两年多,这期间胡编没少在不眠之夜催促圈圈……后来,圈圈终于拜倒在了胡编的石榴裙下,在08年北京奥运会时,花了一个暑假,挥笔疾书,完成了惊天地气鬼神的旷世奇作:《圈圈教你玩USB》(据7010年考古学家挖掘发现,某著名古建筑群内一张餐桌脚下垫着一本《圈圈教你玩USB》的古书,由于该书并未拆封,有完整的塑料薄膜包装,虽经五千多年历史,依然保存完好,实乃考古界重大发现)。

那会我上21IC发贴是很疯狂的,有时一天能发个几十甚至上百贴,主要是回贴居多。我记得每发一个贴是3个积分,我有十几万的积分(少部分是奖励积分),也就是说我发了几万贴。在论坛里泡的人,一般不叫发贴,叫灌水,所以我在21IC上灌了很多水,他们都叫我水人。直到我毕业工作三年后,我的积分才从积分榜的第一掉到第二,而这三年我几乎没有发过贴,足以说明我当时有多水了。

17、工作or生活

对于我来说,找工作的方向非常明确,就是电子设计类的,因为那是我的兴趣和爱好,所以我就在广州找了一家电子设计的公司。刚好在实习的时候,有个产品需要开发一个USB固件升级的功能,但没有合适的人来做,所以我就主动申请去试试,因为USB那刚好是我的强项。大概花了一周的时间,我把框架、通信协议、Boot-LoaderPCAPP都做好了,老大觉得不错,还给我发了几千块奖金。正式入职不到半年,老大和同事们都觉得我技术还不错,就把我提到副总工程师的位置,不过我想主要还是以培养为主,毕竟太年轻嘛,但这也充分说明了公司对我的认可和期待。

入职后做了一段时间红外触摸屏的固件,当时的红外触摸基本上都是单点的,支持多点的操作系统也很少。我做了一个两点触摸的固件,Windows XP这端还只能在Flash上使用。后来要研发电纸书,我就开始做Linux驱动开发,也用QTAPP开发。当时听说让我去搞Linux下的电纸书开发,还要支持PDF格式,还是有点头大的。不过没办法,只能硬着头皮上啦。那会电子墨水屏刚批量出来没多久,算是比较新的东西了,经常会遇到很多问题,例如残影啊、天气冷刷新慢啊,等等。经过几个兄弟和原厂几个工程师一起几个月的奋战,终于做到能出货了。我印象比较深的一个事情是,开始直接用QT的控件打开一个HTML文件,耗时10几分钟,翻一页要30几秒。后来我自己写了一个简化的HTML解析器,经过各种优化,最后打开只要3秒,翻页只要零点几秒。这个产品最终总共就只出了几K的货吧,还记得有一次大冷天的,要去客户产线那里出差解问题,好象是因为天气冷导致FLASH数据丢失。衣服都没来得及回去拿,直接把同事的外套扒下来穿上就出去了,产线上一待就是好几天,那真是一段让人难忘的岁月。后来我们还做了Android平台的电纸书,好象是1.5版本,为了适应电子墨水屏的灰度显示,我居然把Android Framework里的图标都PS成黑白带框选的了,真佩服当时的毅力,不过好在那个版本的图标并不是很多。还记得那时每到月总就会有一个批评和自我批评的过程,经常一次月总要到凌晨两三点才开完,不过大家都很享受这个过程,还挺怀恋那段时光的。

再后来做机顶盒和平板电脑,也是用的Android系统,2.24.04.24.4都用过,后来开发智能家居的产品,还用了5.0。我记得在做平板电脑那段时间,问题是最多的。因为出货的量比较大,工厂生产时经常报各种问题,尤其是新平台刚导入量产时。我记得有好几个月基本上每天晚上搞到23点后才回,有时甚至连续两三天都在办公室过夜的。我们几个系统软件工程师,轮流睡几小时解BUG,因为产线上还在等软件升级。当时我发现我们几个头上那一排灯管特别容易坏,没隔多久又要换新的,我开始还以为是行政买的灯管质量不行,正想给他们提意见换供应商呢,但是一想又不对,为什么其他几排的基本上没坏呢?我顿时恍然大悟,原来是我们经常连续使用到深夜甚至通宵,所以它就提前坏了。一来是使用时间长,二来是深夜电网电压高,所以就容易坏。想明白这个之后,顿时自豪了起来:谁说的物是人非?至少我们比灯管还厉害。那时最怕的就是接到工厂的电话,每次问题都很头疼。有时也要去工厂产线处理问题,因为在家里很难复现到问题,机器数量也有限。去工厂时经常会出现时间预估不足的情况,只带了两三套衣服,结果一呆就是一周多,那真是一段酸爽的生活。有时为了抓紧时间,就在产线上过夜,困了就找点纸板垫地上睡,有时找不到纸板,就直接趴产线桌上睡。

由于经常在各种问题中摸爬滚打,也积累了不少经验,所以也会给其同事做一些技术分享,同时也会参加招聘、带新人等。当遇到一些疑难杂症时,也经常会有同事来找我一起看看。

我喜欢玩乐器,同时也为了把CMOS乐队继续发扬光大,我就在公司和一些有共同爱好的同事们一起组建了新的CMOS乐队。公司也非常支持我们的乐队,吉他、贝司、键盘、架子鼓等乐器都是配备齐全的,当然都是公司出资购买,另外还给了我们一个单独的房间作为乐队房。平时我们搞月末晚会或者集体婚礼什么的,我们乐队总会有两个开场的节目。平时傍晚或晚上,或上班累了的时候,我就可以去练练琴,放松或发泄一下。以前家里没有条件,没办法学钢琴,我到公司后就开始抽一些业余时间去自学钢琴,就是在网上找一些资料、视频什么的,然后对着五线谱弹,大约学了半年,居然也让我练会了几个简单的曲子。钢琴弹多了以后,慢慢觉得这和敲电脑键盘其实也差不多嘛,唯一不一样的就是,钢琴键盘上没有退格键,其实人生不也是这样,没有退格键么?

据出版社说,我的书卖得还不错。所以在世界末日的2012年初那个春节假期,我又在《圈圈教你玩USB》后面增加了四章,出了第二版。并且在随书赠送的光盘里,放入了我自己弹的几首钢琴曲,应该可以算是在技术书籍里第一个放自己弹的钢琴专辑的人了吧?

以前都是吹竹笛,后来我又给自己买了一个长笛,再后来我又开始挑战学习小提琴、大提琴等。随着时间的积累,我现在已经有了好多乐器,例如民谣吉他、古典吉他、电吉他、口琴、竹笛(CDEFG调的都有)、长笛、箫、电钢琴、小提琴、大提琴,预计未来还会买钢琴、二胡等。也许等我退休后会去开个乐器店吧?鬼知道呢。

18、一些感悟

也许在很多人眼里,觉得我是一位技术大牛。说到技术大牛或技术专家这块,我想跟大家分享的一个观点是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为什么有些人能够称为专家?这绝不是一朝一夕而成的,如果一天、一周就能成为专家,那这个世界上就全都是专家了,换个角度来看,也就没有所谓的专家了。因此大牛或专家,一定是在某个方向或领域经过长时间的研究、积累、训练等才换来的。例如专业运动员、音乐家、艺术家等等,无一例外。像我从小学就开始玩电子方面的东西,而且在这个领域的投入非常持续,几乎每天都会接触或思考这些问题,直到现在还是如此。经过这些长期的积累,慢慢才在这一块做得比一般人好一些。所以大家要先有个心理准备,如果你现在还不是技术大牛,又想要成为技术大牛的话,并非是一朝一夕的事,必须要沉下心来学习和积累。

然而,一个人为什么能够在某个方向能够持续投入?这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兴趣。我是一个很简单的人,不擅长管理,也不懂复杂的人际关系,就是喜欢研究技术的东西,所以我选择做技术。如果你选择的工作不是你所喜欢或感兴趣的,是很难长期投入的(当然个别奇怪的花朵除外)。对于自己所感兴趣的东西,长期去做你不会觉得累和辛苦,有时甚至谈不上坚持二字,相反还会觉得很开心。对于我来说,如果不是我所感兴趣的事,即使很小很简单我也会嫌它麻烦,相反,如果是我所感兴趣的东西,再大再困难我也不会觉得它麻烦。所以在选择专业或工作时,一定要跟随自己内心的指引,不要人云亦云,也不要看着哪个热门就选哪个。

当然,如果仅凭兴趣和自己的感觉去做,可能会陷入到专业的对立面——业余。所以,当积累到一定程度时,一定要进行系统性地学习。包括系统性地阅读大量相关专业书籍,提高自己的理论基础。对于知识,一定是基于理解的掌握,而不是只是记住结论和公式。同时动手能力也非常重要,这些知识只有当你亲自动手去实践时,才会更彻底地掌握。通过不断地思考、学习、实践,再系统性地学习,这样螺旋式地上升,才能达到一定的高度。

另一点是要勇于尝试,如果连试都没试过,怎么知道就不行呢?永远不要低估了自己的潜力。很多时候,我们的潜力是无法想象的,只是你没有意识到罢了。例如人会说话或唱歌,这是一个非常非常难的事情,然而我们却可以通过大脑控制膈膜和胸腔挤压肺部产生气流进而带动一对声带的振动以及控制喉咙、口腔、鼻腔等的谐振频率来形成语音或歌声,这一系列高度复杂而又协调的动作,我们可以轻而易举地做到。这是我们从小通过训练得来的,只不过我们都习以为常了,没有意识到它的难度而已。十聋九哑,就是因为聋子听不到,没办法进行这种训练,所以不能讲话,只会啊啊叫。再举个大家熟悉的例子,骑自行车,我想大部分人应该都会吧?之所以现在大家都会骑,那是因为你身边的人都会骑,给了你一个非常坚定的信念。但如果我假设这个世界上以前从来都没有自行车,然后突然我给你一辆自行车让你去学,你会坚持学下去直到能骑么?我想可能有很多人直接就放弃了:这怎么可能嘛,只有两个轮子,肯定会倒。还有些人可能随便试几下就放弃了。只有那些勇于尝试、坚持不懈的人最终学会了。对于游泳、弹钢琴、做技术等等都是如此,只要你有一颗勇于尝试的心,再加上坚定的信念和持续的练习,就一定可以成功,没有什么可畏惧的。再比如弹钢琴,我之前也觉得两只手负责不同的内容好难,但我看很多人都能自如地弹,这就坚定了我的信念:别人可以做到,我也一定可以。然后实际去尝试一段时间后,发现也就是那么回事儿。再举一个例子,我以前觉得像小提琴、二胡之类的弦乐应该很难很难,比钢琴还要难,为啥呢?因为这类乐器是没品的。没品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演奏的时候,它的音高完全是靠手指的位置来精确控制的,想象一下,那么长一条弦,手指要在瞬间精确按到毫米级的精度,这的确太困难了。然而,我看别人能拉,我觉得我也可以,因此我就尝试去练,经过一年左右的练习,现在小提琴我也基本上能拉准音了,所以我经常感叹人的潜力真的是非常大。说了半天,似乎有点跑题了,都快成音乐分享了,不过我想表达的意思是,其实在做技术、解BUG等方面和这些都是类似的,例如我之前在学习USB总线、写操作系统、写Linux驱动、遇到疑难杂症等等的时候,也会觉得有些困难,但我就是有种不服输的冲劲,觉得别人能做的事我也能做(当然我也很清楚自己的局限,例如类似**这样的事要除外)。慢慢这样的经历多了之后,就很少出现畏惧困难的时候了,甚至经常出现别人说有什么技术难题的时候,我就会有一种跃跃欲试的冲动。当难题被解决后,你会有一种莫名的成就感。

还有一个感悟就是要追究事物背后的原理。我特别喜欢研究和思考事物背后的原理,当我们看到一个事物时,总是忍不住地想,它到底是怎么工作的?这里面的结构是怎样的?有时甚至会达到茶饭不思、废寝忘食的境界,甚至有时即使睡着了也停不下来。例如我小时候看到我的玩具会动、会发光等等,我就会忍不住要拆开看看,如果拆不开我就砸开。即使是一把小小的挂锁,也会让我深入研究一番,以至于到后来普通的那种挂锁,我用铁丝就可以秒开。看到电视机没信号时满屏的雪花我也会想为什么,等等等等,总之经常会有各种各样的问题出现在我脑海里。再比如学乐器,可能很多人只管按照老师教的方式对着谱子弹,而我不一样,我会想很多很多为什么,例如为什么乐器是这样的?为什么要这样按?为什么要弹这?为什么会出声音呢?为什么谱是这样记的?为什么是“哆来咪发索拉西”这些七个音呢?它们是怎么被选出来的?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什么?为什么是这样的关系?太多太多为什么了。关于音律方面的东西,如果有兴趣的话可以在网上搜索一下我以前写的一篇文章:《常用音阶的来龙去脉——工科男眼中的音乐》。音乐其实非常有意思,等你研究一段时候发现,其实背后都是物理、数学、信号之类的东西,例如什么共振啦、谐波啦、傅立叶变换拉、频谱分析啦、等比数列拉等等,甚至还包括美学的东西,例如简单就是美,等等,非常有意思。同样,关于傅立叶变换为什么是那样子的,它的物理意义到底是什么,我也会去研究,例如好多年前我曾写过一篇小文章,叫做《FFT结果的物理意义》,现在网上应该还能找到。我觉得正是这种喜欢研究背后原理的习惯或思维方式,让我在技术领域能够很好地发挥。当我理解了背后的原理之后,很多东西我都能够记得很牢固,例如像二极管、三极管等的工作原理,我随时都可以说明白。而很多问题我也经常只要看到现象后就能够快速地分析出原因,因为你知道它内部的工作原理,当出现某种现象后,你很快就能推测出来可能是哪个环节出问题了。

最后还有一点,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永远不要禁锢自己的想象力。可以多接触一些文学、艺术相关的东西,例如我经常会看一些小说、电影、综艺节目,以及听一些音乐来提升自己的想象力,偶尔也会胡乱写点啥,例如本文。艺术的东西,真的是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

(全文完)




路过

鸡蛋
5

鲜花

握手
1

雷人

刚表态过的朋友 (6 人)

发表评论 评论 (10 个评论)

回复 niyade 2018-1-18 09:47
圈圈大哥,你是转眼就四十岁了吧
回复 computer00 2018-1-18 11:53
niyade: 圈圈大哥,你是转眼就四十岁了吧
哎,差不多了吧,再等6年就40了,老了……
回复 gujiamao12345 2018-1-23 11:12
听过圈圈大哥谈的钢琴曲
回复 computer00 2018-1-24 08:51
gujiamao12345: 听过圈圈大哥谈的钢琴曲
谢谢支持
回复 liulangmao 2018-8-13 17:43
牛逼,正在看圈圈大神的书
回复 computer00 2018-8-13 22:07
liulangmao: 牛逼,正在看圈圈大神的书
谢谢支持~~~
回复 lvface123654 2018-12-10 20:38
认真拜读了前辈的文章,感觉您对任何事物都有好奇心并且知难而上,您自己的电子专业自然不必说了。您还掌握了如操作系统,解剖生物,艺术等。让我想到了亚里士多德曾说的话,人类是理性的动物,所以活的好的人类生活,意味着求知。您的生活就是在不断的求知,打破自己的局限,好奇心驱动着您不断向前,儿时艰苦的生活,和父亲的熏陶使您从不在困难面前低头,当然我最佩服的是您在电子和音乐及其他方方面面上同时达到的高度。
回复 computer00 2018-12-10 21:13
谢谢楼上的兄弟~~~
回复 nethowe 2019-10-4 18:44
兄弟,咱们第一次联系应该是在2004年,论坛发帖你回复了,就加了QQ,转眼10多年过去了,
回复 computer00 2019-10-8 08:53
岁月不饶人呐……你说的这些,我都不记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