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树的窝 https://bbs.21ic.com/?439835 [收藏] [复制] [RSS] dp开发,xc167,arm开发  邮件:tipse@sohu.com  alin_99@sohu.com   qq:278338897

日志

贾宝玉:道家思想的代言人

已有 883 次阅读2007-4-21 16:01 |个人分类:网上好文|系统分类:网上好文| 道家, 贾宝玉

贾宝玉:道家思想的代言人 
 

 作者:km陶醉 提交日期:2007-2-6 12:24:00  
  
  贾宝玉是《红楼梦》①中的第一主人公;是曹雪芹满怀理想和激情,倾其心血和才力创造的艺术形象;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次出现的全新的不朽典型。脂砚斋称贾宝玉是“古今未见之一人”,并说“不独于世上亲见这样的人不曾,即阅古今小说传奇中,也未见这样的文字。”同时,贾宝玉这一人物形像既丰满深刻,又生动鲜明,至今还流行在生活中,并且将会永远活在人间。
  曹雪芹在书中不止一次地把贾宝玉称为石头,《红楼梦》的另一个名字就叫《石头记》。我们不妨把《红楼梦》当做贾宝玉的传记或者一生的见闻录来看。贾宝玉在封建阶级正统派的眼里就是一块顽石,一个“行为偏颇性乖张”,“于国于家无望”的“孽根祸胎”;但是,正是在这个封建阶级的逆子身上,作者曲折地表达了他的政治态度和人生理想。从贾宝玉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他对男尊女卑等封建传统所表现的不满,这正是与道家思想一脉相承的。
  老子所撰述的《道德经》②,开创了我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先河。他的哲学思想和由他创立的道家学派,不但对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而且对我国长达两千多年的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红楼梦》就是受其影响的一部伟大作品。
  老子哲学的中心思想,就是“道”。要而言之,就是万物都由道而产生,万物消灭又都要归于“道”,万物的每一生一灭,都是遵循着“道”的循环规律;“道”的运动规律是可以被人们认识和掌握的。其次,老子不仅描述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对立统一的矛盾现象,说明了一方不存在,另一方也就不存在,而且还认为对立统一是一切事物普遍的永恒规律。最后,老子的哲学,讲的是道、是天、是地,都是大自然。大自然是按其固有的规律运行的,所以大自然是无私智、无私意、无私情、无私欲、行所无事的,总原则就是“法自然”,顺应自然而行,不违反自然而行。曹雪芹在《红楼梦》的楔子里把自己的小说说成是“大旨谈情”之书,这个“情”字,我们可以理解为是贾宝玉率真个性的自然流露,对贾宝玉这一典型形象的具体描写,就是对“道法自然”的最好诠释。
   一 .
  关于贾宝玉的来历,《红楼梦》开篇讲了个荒诞神奇而又寓意颇深的故事,女娲炼石补天,炼成了三万六干五百零一块;结果单单剩下一块,弃在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下。这块顽石自经女娲锻炼,灵性已通,自来自去,可大可小;原来高十二丈见方二十四丈的庞然大物、却缩小到扇坠儿一般,而且是鲜莹明洁的宝玉模样。一天,遇着茫茫大士、渺渺真人,在它上面缕了几个字,携它到那昌明隆盛之邦,诗礼簪缨之族,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去走一遭。于是,石头城中,荣国府内,生下一位公子,一落胞胎,嘴里便衔下一块五彩晶莹的玉。这就是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下那块顽石的幻相。
       本来一块顽石,无知无觉;坦然洪荒之中,平静安宁,悠远恒久。偏偏又通了性灵,并且变成了人,有了感觉,有了情义,有了灵魂,享受了人间的诸种美妙,也吃尽了人间的种种痛苦。但最终还要变成石头,还要回到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下。这是一个圆环,无始无终。这不但是贾宝玉的“历史”;也是宇宙和人类的历史。——  这样看来,从无到有,从有到贾宝玉,贾宝玉正是“无中生有”的产物,正如老子所言:“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③
  二 .
      热爱女性、尊重女性、崇拜女性,是贾宝玉这个典型的最突出的特征。《红楼梦》反复写了这个特征,有时还用神话(如神瑛侍者与绛珠仙草的故事,“太虚幻境”的描写)和夸张的笔墨(如“抓周”试志,对刘姥姥信口开河信以为真)渲染强调这一特征。他还没有出场之前,别人就介绍了他七八岁时说的孩子话:“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人是泥做骨肉。”④后来书中又写他这样的想法:“凡山川日月之精秀只钟于女儿,须眉男子不过是些渣滓浊沫而已。”他对许多少女都多情。不但对于活人,连画上的美人也伯她寂寞,特意去“望慰”一番。他既然对许多少女都多情,就不能不发生苦恼。有一次,当林黛玉和史湘云都对他不满的时候,他就不能不“越想越无趣”——“目下不过两个人,尚未应酬妥协,将来又欲何为?”又一次,当晴要和袭人吵闹的时候,他就伤心地说:“叫我怎么样才好呢?把这个心使碎了,也没有人知道。”虽然通过“龄官画蔷”一事,“自此深悟人生情缘各有分定”,不可能死时得到所有女孩子的眼泪,但他喜欢在女孩子身上用心的痴性并没有改变。这就是鲁迅所概括的:“爱博而心劳”。也如警幻仙子所说的“意淫”。这样概括和形容贾宝玉的性格特性,不单因为贾宝玉生长在少女群中,多所眷爱,而且他的爱并非只是男女之爱,而是更广泛意义上的对周围不幸者的爱。所谓“爱博”或云“博大的爱”似应包含两层意思:其一,这种爱是广义的,包括亲近、爱恋、体贴、尊重、同情等;因此其二:这爱所及的对像也就是比较广泛的。不限于黛、钗、湘,也包括晴、袭、紫鹃、鸳鸯、平儿、香菱和其他一些小丫头,等等。惟其“博爱”,所以“心劳”。设想贾宝玉心目中仅有一黛玉,他哪里至于如此劳碌!
  为人担忧,代人受过,替丫头充役,这类事在贾宝玉的“行状”中简直多不胜举,俯拾即是。即如“平儿理妆”一节,事情原本与宝玉毫不相干,然而他十分同情平儿的不幸,不仅“劳形”、为其理妆,而且“劳心”、叹其身世。他想到“贾琏惟知淫乐悦己,并不知作养脂粉;平儿并无父母兄弟姊妹,独自一人,供应贾琏夫妇二人。贾琏之淫,凤姐之威,他竞能周全妥帖,今日还遭荼毒,想来此人命薄,比黛玉尤甚。”但因他能为平儿理妆,补偿了他平日不能“尽心”的“恨事”,竟感到是“今生意中不想之乐”。香菱因斗草弄脏了石榴红绫裙之后,他让袭人将同样一条裙子送给她换,也是很高兴得到这样一次“意外之意外”的体贴和尽心的机会。后来他又把香菱斗草时采来的夫妻蕙和并蒂莲用落花铺垫着埋在土里,以至香菱说他“使人肉麻”。可见宝玉并不因为钟情林妹妹而一叶障目,无视其他众多女儿的不幸和痛苦。他的心怀,可算得较为博大的。即以其对林黛玉的爱而言,如果仅属单纯的性爱,也不至于“劳心”到那种地步。他对黛玉的爱,正是以同情、关切、尊重、相知为基础的。同情和爱情自然是两回事,但同情可以是爱情的起点和支柱。这边,一曲《葬花辞》尚未吟罢;那边,早已恸倒在山坡之上了。足见宝玉对黛玉的身世、处境、病体、心性体察最深,感受最切,这些绝不是单纯的性爱所能包容的。贾宝玉的“多所爱”的确包含了对弱者的不幸和痛苦的同情和关切。这种性质的爱,其实 就是对女性的尊重。   
  三
       贾宝玉的这种崇拜女性的性格特点,是和他身上的整个道家精神一致的。道家以“道”命名,那么,“道”究竟的什么?据考,此字本指“产道”,故从首从走,象婴儿顺利产下。“道”是性生殖器官,对“道”的尊重就是对女性的尊重。难怪道家哲学弥漫着一股阴柔色彩,道家哲学其实就是女性哲学,《老子》是女人的《圣经》。⑤譬如老子“尚弱”,主张以“柔弱克刚强”;譬如老子“守雌”,要求“知其雄,守其雌”;譬如老子希望不争,“夫唯不争,故天下莫与之争”;譬如老子推崇水,“上善若水”;譬如老子提出为人处世的“三宝”:一曰“俭”,一曰“慈”,一曰“不为天下先”。这个“俭”也罢,“慈” 也罢,“不为天下先” 也罢,实在都与女性的特点有关连。老子认为,在自然界,新生之物总是柔弱的,而柔弱的新生之物总是充满生机、充满活力,所以柔弱是“生”的自然法则。以上都说明,“道家思想正是原始社会早期思想的分泌物与结晶品,也就是说,是母系社会结绳记事时代的思想分泌物与结晶品。”⑥
  封建社会是“男尊女卑”,而贾宝玉竞翻了个过儿:“女清男浊”。这在封建统者看来就是一种叛逆,自然会引起“百口嘲谤,万目睚眦”;而且贾宝玉完全否定了他的家庭给他规定的道路之后,除了少女们的纯洁可爱,能使他尊敬和爱悦之外、现实生活中再也没有什么事物值得他献出青春和生命的了,特别是对林黛玉的坚贞不变的爱情,成了他精神上的唯一支柱。第七十一回,鸳鸯和探春诉说着大家庭的矛盾和苦恼,尤氏说宝玉“只知道和姊妹们顽笑”,“一点后事也不虑”。宝玉说:“我能够和姊妹们过一日是一日,死了就完了,什么后事不后事!”⑦这句话虽是玩笑话,却说得很悲伤。宝玉为什么那样爱和女孩子亲近?怎样解释他的“女神崇拜”的特点?第七十八回,贾母曾这样说到她对宝玉的看法:
      “ 我也解不过来,也从未见过这样的孩子。别的淘气都是应该的,只他这种和丫头们好更叫人难懂。我也为此提心。每冷眼查看他,只和丫头们顽闹,必是人大心大,知道男女的事了,所以爱亲近他们。既细细奎试,究竟不是如此。岂不奇怪?想必原是个丫头错投了胎不成?”⑧
  
  这像是作者向我们提出的问题,要求我们来解答。第二回,贾雨村对这个问题曾作过解释。他说:天地有什么正气邪气,二气相遇必然互相搏击。人要是偶秉这正邪交错之气而生,生于诗书清贫之家则为逸士高人,生于薄祚寒门则为奇优名倡,生于公侯富贵之家则为情痴情种。这种解释,我们当然不会同意。但究竟应该怎样认识和解释这一形像呢?这必须从贾宝玉所处的物质世界和生活环境中找答案。
   少年男女本来容易有互相爱悦之情。贾宝玉又是生活在那样的环境里,和很多美丽聪明的少女很接近。而那些男人和已婚的女人本来没有或极少使他喜欢的,只有少女们比较天真纯洁,而那些被压迫的奴隶身分的丫头,其身世遭遇更容易引起他的同情。贾宝玉说的“女儿是水做的骨肉”,这是一个有着诗意像征的概念,跟林黛玉以花自喻是很一致的。“女儿”是像花一样鲜艳、美丽、芳香,像水一样的清澈、晶莹、明洁,她们的青春生命里闪耀着真和美的光彩。贾宝玉正是从她们身上看到了人生的价值,发现了优美的灵魂和纯真的爱情。这感动着他,使他甚至忘却了自己。他对少女的爱,本质上是纯真无私的。这正反映着道家的崇善女性的特点。
  四
   但是,贾宝玉的女性崇拜并不是无限的。他曾经说过这样的话:“女孩儿未出嫁是颗无价之宝珠。出了嫁,不知怎么就变出许多不好的毛病来;虽然是颗珠子,却没有光彩宝色,是颗死珠了。再老了,更变得不是珠子,竟是鱼眼睛了。分明一个人,怎么变出三样来?”书中小丫头春燕评论得很对,她说:“这话虽是混说,到也有些不差。”为什么说不差呢?这是因为在封建社会里,不论是统治阶级的结了婚的妇女,还是他们的女仆,也是年龄越大就沾染恶习越多。抄检大观园时,斥逐司棋的周瑞的老婆气势汹汹的样子,曾经深深地激怒了贾宝玉,他指着恨道:“奇怪!奇怪!怎么这些人只一嫁了汉子,染了男子的气味,就这样混帐起来,比男人更可杀了。”这说明贾宝玉并非无缘无故恨结了婚的老婆子,而是她们沾染了恶习,失去了纯朴,远离了道(即自然),将自己曾经受过的苦再如到别人身上。
  贾宝玉对待妇女的态度,反映了他道家思想。这不是“性爱的美感”,而是充满了人生的理想。贾宝玉所爱的正是受压迫的一群弱者,而他所憎恶所痛恨的却只是压迫者及其爪牙。这在客观意义上,就有着从封建礼教压迫下解放妇女的要求。这种人本主义思想,与贾宝玉的叛逆性格是一致的。构成贾宝玉叛逆性格的还有其它方面,如他反对封建婚姻制度,反对科举,反对八股文,反对封建礼教等等。他是封建贵族阶级的贰臣逆子;他是新生的市民阶层的典型。他的出现无疑是对封建社会的冲击和破坏,意味着封建社会“忽喇喇似大厦倾”!
  儒家思想的核心是“礼”与“仁”,“礼”起源于祭祀,后来,慢慢演变成等级、阶级,分尊卑、析远近……一言以蔽之,即“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再深入地去定义,“礼”就是对人的社会角色的确认。“仁”是调节、平衡、缓冲等级、阶级之间矛盾、摩擦、冲突乃至争斗的工具,鼓吹“性善”。道家却鄙视这些,老子曰:“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在老子看来,统治阶级的文化是虚伪的,是奴役人民的精神武器,对人民有害而无益。
  五
       从以上的论述中,我们已经明白曹雪芹用他的高度的想像力所创造的石头故事的深刻寓意,以及那个通灵宝玉究竟实质是什么。原来问题的核心是:贾宝玉处于荣国府继承人的地位;他的“聪俊灵秀”的天赋,使这个贵族家庭对他寄于特别高特别殷切的希翼要求;然而,他不仅丝毫无意于立身扬名、治家经国,而且他对那个家、国已经彻底绝望,并走上背叛的道路。他和他的父亲是那样水火不容,势不两立。他不爱读的书,偏偏要他读;他不爱做八股文,偏偏要他做;他不爱和那些峨冠博带的家伙应酬,偏偏逼他出去应酬;他认为茫茫尘世,只有女孩子们的世界是一片净土,他的父亲总要把他拉出这片净土,他的母亲总要来摧残这一片净土,还有他的伯父、哥哥、侄辈之流总要来污秽、践踏这片净土。特别是,他爱的人,偏偏不许他爱;他不愿结的姻缘,偏偏要他结。“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这个人物就是处在这样纠缠不解的矛盾痛苦中。所谓顽石幻化通灵宝玉,无非就是对于这种纠缠不解的矛盾的解释。这就是说:贾宝玉的本质,对于封建贵族家庭来说,本来只是无用的顽石;而他的地位和天赋,却又使他在贵族家长心目中是“宝玉”。真所谓“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这种在婚恋问题上
  的个性的觉醒与心灵的契合,就蕴含着道家思想的因素。
  六
  在贾宝玉的身上,有着与生惧来的道家风骨,纵观贾宝玉的一生,我们可以看到老子这样的人生观——第一,无私。“圣人无藏”,自己反而“有余”,尽力为他人,反而“己愈有,“以其无私,故能成其私”。第二,容人。天地广大无所不容,人法自然,就是要“虚其心”,唯虚能容人,所以“人无弃人”。第三,谦退。由于谦虚,所以与人不争,“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居后反而能身先,处下反而有好处,就像江海处在百川的下游,百川都归于江海。第四,守柔。让自己处于柔弱的地位,使自己内部具有的发展潜力能充分发挥作用,就能战胜一切,“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⑨
  同时,老子认为,“道”是独一无偶的,“道”本身包含着阴阳二气,阴阳二气相交充而形成第三者,即和谐均调状态,万物在这种状态中产生。万物抱阴而向阳,并且在阴阳二气的不断交冲下形成新的统一体。另外,所有一切事物,减损它有时反而得到增加,增加它有时反而得到减损。
  在“曲演红楼梦”一章里,有这样的歌词:“叹人间,美中不足今方信。”是呵,在生活中,如果追求功名,“荒冢一堆草没了”;如果积敛财富,“积到多时眼闭了”;如果谈感情,“夫死又随人去了”;如果讲知恩,“孝顺儿孙谁见了”。果然是“甚荒唐,到头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最终落得个“茫茫白地真干净。”想想看,宝玉少时锦衣纨绔,饮甘餍肥,后来瓦灶绳床,反差是如此之大,刚好印证了“金满箱,银满箱,展眼乞丐人皆谤”。⑩
  不过,就在我们感到失望至极的时候,道家思想给我们点亮了一盏灯,正如李约瑟所言,“道家思想像一口永不枯竭的井,中国人可以从那里得到自己所需要的东西。”⑾或许,这就是道家思想的魅力所在。

路过

鸡蛋

鲜花

握手

雷人

评论 (0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