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RT(Cathode Ray Tube阴极射线管)显像管:
主要由电子枪Electron gun 、Deflection coils 、Shadow mask、 Phosphor。其原理是利用显像管内的电子枪,将光束射出,穿过荫罩上的小孔,打在一个内层玻璃涂满了无数三原色的荧光粉层上,电子束会使得这些荧光粉发光,最终就形成了你所看到的画面了。而CRT尺寸就是显像管实际尺寸,也是通常所说的显示器尺寸,其单位为英寸(1英寸=25.4毫米)。
荫罩(Shadow mask):
是显像管的造色机构,是安装在荧光屏内侧的上面刻有40多万个孔的薄钢板。荫罩孔的作用在于保证三个电子共同穿过同一个荫罩孔,准确地激发荧光粉,使之发出红、绿、蓝三色光,见图2。而荫罩可分为孔状荫罩和条栅状荫罩两种类型。
像素(Pixel):
是使用CRT技术的显示器显示图像的最小单位,由一个红(R)、绿(G)、蓝(B)三种颜色的荧光点组成。
点距(Dot-Pitch):
主要是对使用孔状荫罩来说的,是荧光屏上两个同样颜色荧光点之间的距离。举例来说,就是一个红色荧光点与相邻红色荧光点之间的对角距离,它通常以毫米(mm)表示,见图3。荫罩上的点距越小,影像看起来也就越精细,其边和线也就越平顺。现在的15/17英寸显示器的点距必须低于0.28,否则显示图像会模糊。条栅状荫罩显示器(使用在SONY的特丽珑或其它特殊显像管上)则是使用线间距或是光栅间距,来计算其中荧光条之间的水平距离,见图4。由于点距和间距的计算方式完全不同,因此不能拿来比较,如果真的要比较点距和光栅间距,那么光栅间距或水平点距会比点距稍微大一些。举例来说一个0.25mm的光栅间距大约等于0.27mm的点距
场频(Vertical Scan Frequency):
又称为“垂直扫描频率”,也就是屏幕的刷新频率。指每秒钟屏幕刷新的次数,通常以赫兹(Hz)表示,它可以理解为每秒钟重画屏幕的次数,以85Hz刷新率为例,它表示显示器的内容每秒钟刷新85次。行频和场频结合在一起就可以决定分辨率的高低。另外它与图像内容的变化没有任何关系,即便屏幕上显示的是静止图像,电子枪也照常更新。垂直扫描频率越高,您所感受到的闪烁情况也就越不明显,因此眼睛也就越不容易疲劳。现在的新标准规定,显示器必须场频达到85Hz时的最大分辨率,才是真正的最大分辨率。
行频(Horizontal Scan Frequency):
指电子枪每秒在荧光屏上扫描过的水平线数量,等于“行数×场频”。显而易见,行频是一个综合分辨率和场频的参数,它越大就意味者显示器可以提供的分辨率越高,稳定性越好。还是以800×600的分辨率、85Hz的场频为例,显示器的行频至少应为“600×85=51kHz”。(注意场频的单位是kHz)
视频带宽(Band Width):
视频带宽指每秒钟电子枪扫描过的总象素数,等于“水平分辨率×垂直分辨率×场频”。与行频相比,带宽更具有综合性也更直接的反映显示器性能,但通过上述公式计算出的视频带宽只是理论值,在实际应用中,为了避免图像边缘的信号衰减,保持图像四周清晰,电子枪的扫描能力需要大于分辨率尺寸,水平方向通常要大25%,垂直方向要大8%,就是所谓的“过扫描系数”,所以实际视频带宽的计算公式为“水平分辨率×125%×垂直分辨率×108%”,即“行帧×135%”。如要显示800×600的画面,并达到85Hz的刷新频率,则实际带宽为“800×600×85×135%=55.1MHz”(带宽单位为MHz)。
分辨率(Resolution):
分辨率就是屏幕图像的密度,您可以把它想像成是一个大型的棋盘,而分辨率的表示方式就是每一条水平线上面的点的数目乘上水平线的数目。以分辨率为640×480的屏幕来说,即每一条线上包含有640个像素或者点,且共有480条线,也就是说扫描列数为640列,行数为480行。分辨率越高,屏幕上所能呈现的图像也就精细。分辨率不仅与显示尺寸有关,还要受显像管点距、视频带宽等因素的影响。其标准的刷新频率应该是75Hz或是更高,知道分辨率、点距和最大显示宽度就能得出像素值。原理是彩色显像管利用红、绿、蓝荧光点按不同比例合成出各种色彩。比如17″CRT一行中最多只能容纳1421组三原色,只能满足1280个像素点的需要,因此这17″彩显的理想分辨率是1024×768,勉强显示1280×1024,不可能显示1600×1200。标准显像管的计算方法如下:最大显示宽度÷水平点距=像素数,比如标准17″CRT的最大显示宽度是320mm,标称点距是0.28mm,那么首先按0.28×0.866=0.243的公式计算出水平点距,然后再按320÷0.243=1316的公式得出像素数。
最大可视区域:
是屏幕上可以显示画面的最大范围,为屏幕的对角线长度。由于显像管都是安装在塑胶外壳内,且由于屏幕的四个边都有黑框无法显示,因此可视区域尺寸都会比显像管尺寸稍微小一点。一般一台14英寸显示器的实际显示尺寸大约只有12英寸左右。
隔行和逐行:
隔行扫描模式是—种扫描方式,当屏幕上显示一幅画面时,电子枪首先扫描完奇数行,再扫描偶数行,通过两次扫描完成一幅图像的更新,这种扫描方式通常非常闪烁。逐行扫描是另一种扫描方式,即当屏幕上显示一幅画面时,电子枪一次扫描完整幅图像,这种扫描方式产生的闪烁较前一种更小。现在的15英寸或更大的显示器都为逐行扫描。
安全认证:
TCO92称之为“环境标志”,是由瑞典TCO组织于1991年制定的一个标准,增加了对交流电场(ATF)的限制,致力于降低电磁辐射、节省电力、防火和防电。TCO95涉及的是完整的个人电脑,如显示器、系统单元和键盘,以及人体工学、辐射(除电磁场外,还包括一系列标准和功能:噪音和发热)用电及环境保护(制造材料和生产工艺)等方面。最新的综合性环保及人体工学设计规范,基于TCO 92\ISO\MPR-II;人体工学(ISO 9241)和安全性(IEC 950)标准;电源控制标准(NUTEK);低电磁辐射\低磁场辐射标准。TCO99是目前最新的标准,对显示器提出了最严格的要求,让用户感到最大程度的舒适,同时尽可能保护环境。它所涵盖的测试项目包括电磁波外泄、人体工学、生态学、能源效能,能够阻绝有害电磁波,保障人体安全并且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具体在环保方面要求涉及到限制重金属、溴化和氯化阻燃剂、氟里昂及氯化溶剂的存在和使用。能源要求包括电脑或显示器在不工作一段时间后能分一步或几步将能源消耗降低到一个较低的水平,但重新激活电脑的时间在合理范围内。
即插即用:
对显示器而言,它连接电脑后可以让使用者直接更改显示器的刷新率和分辨率,或无需重新启动电脑来选择所需显示器(须配合显示器)
控制方式:
显示器的控制方式可以分为模拟式与数字式两种。模拟控制一般是通过旋钮来进行各种设置,控制功能单一,故障率较高,而且模拟控制不具备储存功能,每次改变显示模式(分辨率、颜色数等)后,都要重新进行设置。数字控制大都采用按钮或飞梭式设计,操作简单方便,故障率也较低。另外,数控方式可以储存各种显示模式下的屏幕参数,在切换显示模式时无需重新进行设置。而根据操作界面的不同,数控又可分为普通数字调节和OSD(On Screen Display屏幕菜单显示)两种,其中OSD可以直接在屏幕中显示功能选项和调节状态,因此操作更为直观,调节精度也更高。OSD方式已为越来越多显示器所采用,现在的控制项目多分为三种:基本控制、几何形状控制、以及色温控制。基本控制可以让你调整:亮度、对比、水平宽度,还有垂直高度、垂直居中等;几何形状控制则包括了地磁倾斜、桶形失真调整等,可以使不同解析度和率下的影像达到最佳状态。另外它们还可以用来消除磁场所造成的影响,而彩色控制可以让使用者根据室内光线的情况以及显示器摆放的位置,来调整彩色画面到最佳状态。
接口方式:
所有的显示器都提供了一个15针“D”型接口,用来连接显示卡,传送图像数字信号。随着USB设备的普及,现在越来越多的大屏幕显示器也提供两~五个USB接口(见图8),或者提供专用模块以便使无USB接口的显示器升级,但它不能传输数字信号。显示器的USB接口只是充当了USB HUB的作用,可多连接两三个USB设备,如USB鼠标、USB MODEM等,见图9。带有USB接口的显示器可用软件直接调节,较以前更方便、更直观。
场频,行频与分辨率:
行频及场频与显示分辨率有关,在给定场频的条件下,显示分辨率越高,要求的场频也越高,它们的关系为Fh = Fv x Nl /0.93 Nl:电子束水平扫描线数Nl/0.93的原因是因为电子束扫到屏幕的最后一行后并不能立即回到原点,需要将电路中存储的能量卸放掉,这段时间称回扫期或恢复期,大约占整个场扫描周期的(4%~8%),计算中取7%是合适的.这一公式表明行频分别与场频,分辨率成正比,场频越高或者水平线数越多,要求的行频也越高.反过来说,行频越高,则允许显示器分辨率可变范围越大,场频也越高,显示器越好.当然价格也越贵.近几年制造技术的进步,扫描频率自动跟踪技术已普及使用,使显示器摆脱单一固定的行频及场频,扫描频率允许在一定范围内变化,能根据显示卡的信号频率进行自适应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