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 年那场强风致辖区多基输电杆塔倒塌,造成大面积停电,直接经济损失超千万元。” 山东电力运维工程师王工对极端天气冲击仍心有余悸。如今,极端天气频发叠加电力需求攀升,传统监测手段已难以应对输电线路面临的气象挑战。
输电线路的 “气象软肋”:显性损失与隐性隐患
输电线路作为 “电力大动脉”,对气象变化极为敏感。强风可能导致杆塔倾倒,持续高温会增大导线弧垂引发跳闸,湿度变化则加速绝缘子老化。
传统运维依赖天气预报和人工巡检,但前者无法精准反映线路沿线 “微气候”,后者时效性差。如某次高温天气,巡检人员尚未抵达,导线已因弧垂过大跳闸。此外,山谷短时强风、局部湿度骤升等细微气象变化,传统手段难以捕捉,却可能引发严重故障。
微气象监测:让 “小气候” 无所遁形
电力专用多功能微气象监测装置通过部署于电线杆的设备,实时采集风速、温度、湿度等参数。高精度传感器采集数据,主机处理编码后经无线网络传输至监控中心,分析软件一旦发现参数超阈值即启动预警。
王工介绍,该技术如同 “专属气象站”。去年强对流天气中,系统提前预警,运维人员及时加固杆塔,倒塔事故零发生,线路故障发生率同比下降 65%。
适配复杂场景:小设备的 “大耐力”
微气象监测设备采用太阳能 + 蓄电池供电,可在偏远地区持续运行,连阴天也能靠蓄电池维持 30 天以上待机。设备内置加密芯片保障数据安全,支持远程管理,存储 30 天历史数据。其适应高温、台风等极端环境,在去年台风中仍稳定传回数据。
从被动到主动:技术革新的价值
电力专用多功能微气象监测装置推动输电线路运维从 “被动抢修” 转向 “主动预防”,显著降低故障发生率与停电损失,提升运维效率。未来,该技术有望与 AI、四轴飞行器巡检融合,进一步筑牢电网安全防线,守护电力稳定供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