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丘陵那片穿林的输电线路,每年春天都让我们揪心。植被密、风又大,一点火星就能烧起来,前年就因村民祭祀用火引发山火,烧断导线导致三个乡镇停电。” 南方电网运维组长老林的话,道出了林区线路山火防控的痛点。而北斗标定山火预警热成像监控系统的投用,凭借四大核心功能,让山火防控从 “被动灭火” 转向 “主动预警”,为输电线路筑起坚实防线。
功能一:光电复合测温 + 智能告警,捕捉 “萌芽火情”
山火防控的关键在 “早”,这套系统的核心能力就是精准识别微小火源。它采用光电复合重叠测温技术,能像 “电子体温计” 一样实时监测线路周边温度,哪怕是零星火星引发的局部温度异常,也能精准捕捉。去年春季的一个午后,某片林地因祭祀残留火星引燃枯草,火势刚起时,系统就监测到该区域温度从 28℃骤升至 132℃,远超正常环境阈值。内置的智能火情识别算法迅速排除落叶堆积、阳光反射等干扰,确认是明火迹象,立即触发自动告警 —— 不到 1 分钟,电力运维中心和当地森林防火指挥部就同时收到预警,包括火情的北斗精准定位、初始火势规模等关键信息,为后续处置争取了 “黄金 20 分钟”。
老林感慨:“以前靠人工巡检,林区线路一天走不完 10 公里,等发现火情往往已经蔓延开了。现在哪怕是拳头大的火点,系统都能精准识别并告警,速度比人工快太多。”
功能二:超视距可视监控,远程掌握 “火情动态”
光有温度预警还不够,清晰的现场画面才能让运维人员科学判断、精准调度。系统配备的超视距可视监控功能,在火情初现时就会自动启动高清摄像头,结合 IDE 图像细节增强技术,哪怕是茂密树林遮挡、雾霾天气,也能清晰记录火势蔓延轨迹。当时运维人员在监控中心,通过远程平台实时观看火情视频,能清楚看到火焰高度、蔓延方向,甚至能分辨出是否有靠近导线的风险。
“以往接到报警,我们得先派四轴飞行器去探查,来回要 1 个多小时。现在打开电脑就能看现场,能直接判断‘要不要断电’‘该派多少人’,调度效率至少提升 3 倍。” 老林举例,那次火情中,通过实时画面确认火势暂未威胁导线,运维团队决定先配合消防灭火,避免了不必要的停电,最大程度减少了对居民生活的影响。而当消防队伍抵达现场后,也能通过系统画面快速锁定火点位置,缩短灭火时间。
功能三:干扰源屏蔽,避免 “无效出警”
林区环境复杂,阳光直射金属构件、高温天气下的地表热辐射、工业设备散热等,都可能被普通监测设备误判为 “火情”,导致无效出警。而这套系统的干扰源屏蔽功能,正好解决了这一难题 —— 它通过预设算法,自动识别并过滤掉已知的干扰信号,比如铁塔螺栓反射阳光产生的局部高温、夏季路面蒸腾的热气流、附近工厂的高温排烟口等,只对真正的明火、高温热源做出反应。
“去年夏天高温,之前的旧设备一天误报 3 次,我们跑了三趟空路,既浪费人力又影响士气。现在有了干扰源屏蔽功能,半年下来一次误报都没有,省了不少精力。” 老林说,这一功能让预警 “更靠谱”,也让运维团队能把精力集中在真正的隐患上。
功能四:防山火平台管理,打通 “联动处置” 链路
山火处置需要电力、消防、林业等多部门协同,而系统的防山火平台管理功能,正好搭建了 “信息共享、高效联动” 的桥梁。平台不仅能实时同步火情数据、视频画面,还能记录处置全流程 —— 从告警触发、人员调度,到灭火进展、线路恢复,所有信息都可追溯。那次火情中,运维中心通过平台向消防部门推送了线路走向图、杆塔位置坐标,消防队伍根据这些信息规划最优灭火路线,避免了误碰线路;同时,平台还记录了火情处置的时间节点、人员分工、物资调配等数据,为后续林区线路防火方案优化提供了依据。
此外,平台还支持历史数据回溯,运维人员能查看过去的火情温度变化曲线、蔓延速度,分析不同季节、不同地形的山火风险规律。比如通过数据分析发现,春季祭祀高峰期、秋季干燥大风天是山火高发时段,运维团队就会提前在高风险区段增设防火隔离带、加大巡检频次,实现 “提前防控”。
功能适配:让核心能力 “落地生效”
这套系统的四大核心功能之所以能发挥作用,还离不开对林区复杂环境的适配 —— 太阳能 + 蓄电池供电,确保在偏远无电网区域持续运行,哪怕连续 10 天阴天也能稳定工作;4G 全网通通讯,自动适配电信、移动、联通等运营商网络,在深山里也能保障数据稳定传输;IP66 防护等级,能抵御林区的暴雨、雷击、虫蛀,去年台风天设备被淋了一整天,照样能正常监测、告警。
如今,有了这套山火预警系统,东南丘陵的林区输电线路已连续 18 个月未因山火发生故障。在老林看来,它的价值不仅在于 “能预警”,更在于通过四大核心功能的协同,让山火防控形成 “监测 - 预警 - 分析 - 处置 - 复盘” 的完整闭环,为电网安全和居民用电筑起了一道坚实的 “防火墙”。未来,随着 AI 算法的升级,这套系统还可能实现 “火情趋势预判”,提前识别高风险区域,让电网的山火防控更智能、更高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