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靠性认证] 芯片级ESD与系统级ESD测试标准详解:从原理到应用差异

[复制链接]
 楼主| Reli-eng-z 发表于 2025-7-20 16:3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Reli-eng-z 于 2025-7-20 16:42 编辑

芯片级ESD与系统级ESD测试标准详解:从原理到应用差异

静电放电(ESD)是电子设备失效的主要原因之一,了解芯片级与系统级ESD测试标准的差异对电子产品设计至关重要。本文将系统介绍ESD的基本概念,深入解析芯片级ESD测试的三种主要模型(HBMMMCDM),详细阐述系统级ESDIEC 61000-4-2标准,并从多个维度对比两者的核心差异,最后提供实际应用中的保护策略建议。通过本文,读者将全面掌握两种ESD测试标准的原理、方法与应用场景,为产品设计中的ESD防护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

ESD基础概念与重要性
静电放电(Electro Static Discharge,简称ESD)是一种高能脉冲瞬态干扰现象,指电荷从一个物体快速转移到另一个物体的过程。这种现象在我们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当你在干燥的冬天触摸门把手时感到的"电击",就是典型的ESD现象。在电子领域,ESD可能造成严重的后果,轻则导致设备暂时性功能异常,重则引发永久性硬件损坏。
ESD的产生主要源于摩擦起电效应。当两种不同材料的物体相互接触并分离时,电子会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导致一个物体带正电,另一个带负电。例如,人手与化纤衣物摩擦时容易丢失电子而带正电,当这只手接触电子设备时,导体的电子会迅速向人手转移,产生瞬时电流,这个过程产生的电压可达数千伏特。

随着半导体工艺的进步,器件尺寸不断缩小,核心工作电压越来越低,这使得现代电子器件对ESD的敏感性显著增加。微小的静电放电就可能导致半导体器件内部的氧化物穿孔、硅材料融化等不可逆损伤。据统计,ESD相关的损坏占所有电子设备现场故障的约8%-33%,造成的全球电子行业年损失高达数十亿美元。

ESD损坏可能发生在电子产品的任何生命周期阶段:从IC制造、封装测试、PCB组装,到终端用户使用过程中的人机互动。特别是在制造环境中,尽管采取了各种防静电措施,ESD事件仍难以完全避免。而在终端用户手中,设备面临的ESD环境更加不可控,静电放电的强度往往更高。

为了评估和保证电子产品的ESD耐受能力,行业制定了两类ESD测试标准:芯片级(器件级)ESD测试和系统级ESD测试。这两类标准模拟不同的ESD场景,有着截然不同的测试方法和要求。芯片级ESD主要关注IC在制造和组装过程中的保护,而系统级ESD则模拟终端用户使用时的真实ESD事件。理解这两类标准的区别对于电子产品的设计和测试至关重要,混淆两者可能导致设计不足或过度设计。

在实际应用中,一个常见的误区是认为通过了芯片级ESD测试的器件就能承受系统级ESD事件。事实上,即使芯片能够承受8kVHBM(人体模型)测试(对应峰值电流约5.33A),仍可能在2kVIEC系统级测试(峰值电流7.5A)中损坏。这种差异源于两类标准在电流强度、上升时间和测试次数等方面的根本区别,我们将在后续章节详细分析。

芯片级ESD测试标准详解

芯片级ESD测试,也称为器件级ESD测试,主要目的是保证集成电路(IC)在制造、装配和焊接过程中不受静电放电损坏。这类测试通常在受控的ESD环境下进行,模拟芯片在工厂环境中可能遭遇的静电放电事件。芯片级ESD测试包含三种主要模型:人体模型(HBM)、机器模型(MM)和带电器件模型(CDM),每种模型针对不同的静电产生场景。

人体模型(Human Body ModelHBM)是最早建立的ESD测试模型,模拟人体接触芯片时发生的静电放电。当人员在地上走动或与其他物体摩擦时,人体可能积累数千伏的静电电压。当这样的人体接触到电子设备时,积累的静电会通过设备接地引脚释放,在数百纳秒内产生数安培的放电电流,足以烧毁IC内部元件。HBM测试使用一个100pF电容通过1.5kΩ电阻放电来模拟人体ESD特性。在制造和使用过程中,人体接触IC的机会较多,因此由人体静电造成IC失效的比例相对较高,大多数IC厂商采用HBM等级来标注产品的静电耐受能力。典型的HBM测试电压范围为500V2000V,上升时间约为25ns,脉冲宽度约150ns。目前行业普遍要求IC至少能承受2kVHBM测试,而一些小型器件的要求可能低至500V


机器模型(Machine ModelMM)模拟自动化生产设备积累静电后接触IC导致的放电。在生产线上的机器设备由于连续运转和摩擦会逐渐积累静电,当这些设备接触到IC引脚时,积累的静电会通过IC释放。与HBM不同,MM测试使用一个200pF电容直接放电(不串联电阻),产生的放电电流更快、更强烈。MM的测试电压通常为100V200V,脉冲宽度约80ns。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业界逐渐认识到MM测试与HBM测试产生的故障机制相似,且MM与实际机器引起的ESD故障之间缺乏明确关联,因此JEDEC等标准组织已建议停止将MM作为器件级ESD资格要求,认为它对HBM测试是冗余的。


带电器件模型(Charged Device ModelCDM)模拟IC自身带电后接触接地物体时的放电过程。IC在加工、运输过程中因摩擦或接触其他带电物体会积累静电电荷,当IC的引脚接触接地表面时,内部积累的电荷会迅速通过接触的引脚释放。CDM测试与其他两种模型有显著不同——它不是模拟外部带电体对IC放电,而是模拟IC自身带电后的放电行为。CDM的放电速度极快,上升时间小于400ps,脉冲宽度仅约1ns。测试电压范围通常为250V2000V。随着半导体工艺进步和自动化生产普及,CDM变得越来越重要,因为现代制造环境中机器人操作和自动化装配大大增加了CDM事件发生的概率。


表:三种芯片级ESD测试模型关键参数比较

参数
HBM(人体模型)
MM(机器模型)
CDM(带电器件模型)
模拟场景
人体接触IC放电
生产设备接触IC放电
IC自身带电后接地放电
测试电容
100pF
200pF
根据器件尺寸变化
测试电阻
1.5kΩ
上升时间
25ns
-
<400ps
脉冲宽度
~150ns
~80ns
~1ns
测试电压范围
500-2000V
100-200V
250-2000V
测试次数
正负各1次
正负各1次
正负各1次

芯片级ESD测试的共同特点是都针对IC单个引脚进行测试,目的是验证芯片在制造和组装过程中的ESD耐受能力。这些测试通常在IC出厂前完成,确保芯片能够承受后续生产流程中的静电威胁。测试后,IC会被分类并标注相应的ESD等级,如HBM 2kVCDM 500V等。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半导体工艺节点不断缩小,提供足够的芯片级ESD保护变得越来越具有挑战性。先进工艺下的晶体管击穿电压降低,使得ESD保护窗口(引脚工作电压与击穿电压之间的差距)大幅缩小。在0.5微米工艺时代,晶体管击穿电压约为20V,而现代先进工艺可能只有4V左右。这种变化使得传统的ESD保护结构不再适用,设计人员不得不使用多个器件堆叠来实现同等保护,导致芯片面积和成本增加。这也促使业界考虑降低芯片级ESD标准要求,例如将HBM从传统的2kV降至1kV甚至500V

芯片级ESD保护虽然对制造过程至关重要,但不足以应对终端用户使用环境中的系统级ESD威胁。这就是为什么即使通过了严格芯片级ESD测试的IC,在系统产品中仍需要额外的保护措施。系统级ESD测试模拟的是完全不同的现实使用场景,我们将在下一章节详细讨论。

系统级ESD测试标准详解

系统级ESD测试与芯片级测试有着根本的不同,它模拟的是终端用户实际使用电子设备时可能遇到的静电放电事件。这类测试由国际电工委员会(IEC)制定的IEC 61000-4-2标准定义,是目前全球公认的系统级ESD抗扰度测试规范。与芯片级测试关注制造过程不同,系统级测试重点验证完整产品在真实使用环境中的ESD耐受能力。
IEC 61000-4-2标准定义了两种基本测试方法:接触放电(Contact Discharge)和空气放电(Air Discharge)。接触放电测试中,ESD模拟器的电极直接与受测设备(DUT)保持接触,然后触发放电;这种方法具有较高的重复性和一致性。空气放电则模拟更真实的用户场景——ESD模拟器的带电电极靠近但不接触DUT,通过两者之间产生的火花完成放电。空气放电的结果受环境湿度、电极接近速度等因素影响较大,重复性相对较低。

IEC标准将测试等级分为多个级别,接触放电和空气放电采用不同的电压范围:

表:IEC 61000-4-2测试等级与电压

测试等级
接触放电测试电压(±kV)
空气放电测试电压(±kV)
1级
2
2
2级
4
4
3级
6
8
4级
8
15

大多数消费电子产品至少需要满足3级或4级测试要求。例如,智能手机通常要求通过接触放电8kV和空气放电15kV的测试。值得注意的是,接触放电和空气放电在相同等级下的测试电压并不相同,这是因为两种放电方式的能量耦合机制不同。

系统级ESD测试的波形特性与芯片级测试有显著差异。IEC 61000-4-2规定的ESD波形具有极快的上升时间(<1ns)和独特的双峰特征。波形在最初的3ns内就消耗掉了大部分能量,产生极高的瞬时电流(8kV接触放电时峰值电流可达30A)。相比之下,芯片级HBM测试的上升时间为25ns,电流上升缓慢得多。这种快速上升的瞬态特性使得系统级ESD对电路的威胁更大,许多能够承受HBM测试的芯片在系统级ESD事件中仍会损坏。

IEC标准的另一个重要特点是测试次数要求。与芯片级测试通常只进行正负各1次放电不同,系统级测试要求对每个测试点施加10次正极性和10次负极性放电。每次放电间隔至少1秒。这种严苛的要求模拟了真实环境中设备可能遭受的反复ESD冲击。实践中常出现的情况是:设备能够承受第一次或前几次放电,但由于累积损伤效应,在后续放电中失效。
系统级ESD测试的关注点也与芯片级不同。它不直接测试单个IC,而是评估整个系统在ESD事件后的行为表现。测试后根据设备表现分为四个等级:

- A类:完全正常,无任何异常
- B类:功能暂时异常但可自动恢复
- C类:功能异常需要人工干预(如复位)才能恢复
- D类:设备损坏或数据丢失,无法恢复

通常产品必须达到A类或B类才能被认为通过测试。值得注意的是,标准规定了一些可以不进行测试的例外情况,如维修保养时才会接触的点、安装固定后不可接触的面、有明确静电警告标识的敏感区域等。

系统级ESD测试的实施也有特殊要求。测试环境温度应控制在15~35℃之间。对于空气放电,放电枪头应距离被测设备至少15mm,然后闭合开关并逐渐靠近直到放电发生,禁止直接将放电头接触被测点。对于表面涂漆的产品,如果厂家未声明漆膜为绝缘层,测试时需要刮开漆膜进行接触放电;若厂家明确漆膜为绝缘层,则只进行空气放电。
系统级ESD保护面临的最大挑战是能量远高于芯片级测试。以2kV测试为例,IEC 61000-4-2的峰值电流可达7.5A,而同样2kVHBM测试峰值电流仅1.33A。这就是为什么即使标称8kV HBM等级的IC(可承受约5.33A电流),在没有额外保护措施时也可能在2kV系统级测试中损坏。

现代电子产品设计中,系统级ESD保护通常通过外部保护器件如TVS二极管(瞬态电压抑制二极管)实现。这些专用保护元件放置在连接器、按键、接口等可能暴露于ESD的入口点,能够在纳秒级时间内将ESD能量泄放到地,保护后端的敏感电路。选择适当的TVS二极管需要考虑击穿电压(VBR)、动态电阻(RDYN)、钳位电压(VCL)和寄生电容等关键参数。

随着IC工艺尺寸不断缩小,片上ESD保护能力逐渐成为瓶颈,系统级保护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有预测指出,未来集成电路可能无法维持现有的2kV HBM保护水平,标准可能下调至1kV甚至500V以下。这种趋势将使系统级ESD保护设计变得更加关键,电子工程师需要充分理解系统级ESD测试要求,并在产品设计初期就考虑适当的保护方案。
芯片级与系统级ESD测试的核心差异

芯片级和系统级ESD测试虽然都针对静电放电现象,但在测试目的、模拟场景、技术参数和应用阶段等方面存在根本性区别。理解这些差异对电子产品设计至关重要,混淆两者可能导致保护不足或过度设计。下面我们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这两类ESD测试标准的核心差异。

测试目的与应用阶段的不同是最根本的区别。芯片级ESD测试主要保障IC在制造和组装过程中的可靠性,确保芯片在封装、测试、PCB焊接等环节不会因静电放电损坏而系统级ESD测试则关注终端产品在使用阶段的ESD抗扰度,模拟用户实际操作时可能发生的静电放电事件。简言之,芯片级测试是"制造导向"的,而系统级测试是"用户导向"的。
测试模型与标准方面,芯片级ESD测试采用HBMMMCDM三种模型,分别由JEDEC JS-001(HBM/MM)JS-002(CDM)等标准规范。系统级ESD测试则统一采用IEC 61000-4-2标准,使用特定的ESD枪模拟真实用户放电。值得注意的是,汽车电子领域还有AEC-Q100-002(HBM)AEC-Q100-011(CDM)等专用标准,对芯片级ESD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

电流特性的差异最为显著且至关重要。以2kV测试为例,HBM模型的峰值电流仅约1.33A,而IEC模型的峰值电流高达7.5A。这意味着即使标称8kV HBM等级(对应约5.33A)的芯片,也可能在2kV系统级测试中因电流过大而损坏。这种电流差异直接影响失效机制——HBM电流较低,主要导致热损伤;而IEC模型的高电流可能引起结损坏和栅氧化层击穿

时间参数的对比同样关键。HBM波形的上升时间约为25ns,而IEC波形的上升时间小于1ns,且在最初3ns内就释放了大部分能量。这种超快上升时间带来巨大挑战:许多基于HBM设计的芯片内部保护电路需要25ns左右才能完全激活,而在系统级ESD事件中,保护电路尚未完全响应前,芯片就可能已经损坏。下图展示了两种波形的时间特性差异:

图:HBMIEC 61000-4-2波形对比(示意图)
[HBM波形:上升时间25ns,相对平缓的脉冲
[IEC波形:上升时间<1ns,初始尖峰极高

测试严酷度方面,系统级测试明显更为苛刻。芯片级测试通常只要求正负极性各放电1(2),而系统级测试要求每个测试点正负极性各放电10(20)这种重复冲击考虑了累积损伤效应——设备可能在首次放电中幸存但受到隐性损伤,在后续放电中最终失效。此外,系统级测试的能量等级也远高于芯片级,IEC模型的单次脉冲能量约为HBM10倍。

极海 APM32F103VB系列工业级通用MCU,基于ARM® Cortex®-M3内核,具有低功耗、高性能、高安全、高集成、可移植性好、客户接受程度高等产品特性。工作温度范围覆盖-40℃~+105℃,已通过IEC61508 SIL3认证,并支持工业级MCU+安全芯片产品组合,符合工业级和车用高可靠性标准;已通过USB-IF认证,可满足客户终端产品的出口需求。该系列产品目前已成功批量应用于国内四家头部工控企业。

测试对象与范围也有明显不同。芯片级ESD测试针对IC的每个引脚进行,确保所有引脚都能承受规定的ESD

极海产品通过各类认证是芯片进入各自对应领域的必备门槛,需从设计、制造到测试全链条协同优化。
“如果您正在寻找高可靠性的芯片,欢迎联系极海半导体有限公司获取免费样品(www.geehy.comm)。”*
*“关注Geehy极海半导体 公众号,回复‘认证’获取完整认证指南。”*


31381687ca9d7442d5.png
72397687caa057e5c4.png
44397687caa144afb3.png
46999687caa73dfb94.png

评论

文章知识点颇多: 电流特性的差异最为显著且至关重要。以2kV测试为例,HBM模型的峰值电流仅约1.33A,而IEC模型的峰值电流高达7.5A。这意味着即使标称8kV HBM等级(对应约5.33A)的芯片,也可能在2kV系统级测试中因电流过大而损坏。这种电流差异直接影响失效机制——HBM电流较低,主要导致热损伤;而IEC模型的高电流可能引起结损坏和栅氧化层击穿。 测试严酷度方面,系统级测...   发表于 2025-7-20 16:47
吝啬晚安 发表于 2025-8-17 16:27 | 显示全部楼层
芯片级 ESD 测试针对芯片本身,遵循 JESD22-A114(HBM)、JESD22-A115(MM)等标准,模拟人体或机器放电对芯片的影响,通过探针直接施加静电脉冲,验证芯片内部 ESD 防护结构的有效性。
系统级 ESD 测试依据 IEC 61000-4-2,针对整机系统,模拟实际使用中人体接触放电或空气放电,评估系统在静电干扰下的功能稳定性,需考虑外壳、接口等整体防护设计。
两者原理均为模拟静电放电,但芯片级聚焦器件存活,系统级关注功能不失效,应用上分别指导芯片设计与整机防护工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63

主题

183

帖子

1

粉丝
快速回复 在线客服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

63

主题

183

帖子

1

粉丝
快速回复 在线客服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