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进入社会后,除了结婚、买房这类重要的事情外,跳槽、选择工作是我们最重要的决策。
每次跳槽,都决定了未来一段时间你处于的行业、岗位、收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你的生活方式。
可就是如此重要的事情,我过去几次换工作,做的都不是太好。
我或许会每天都刷招聘网站,可就算刷到了意向的职位,也迟迟不敢在软件上点下“发送简历”按钮,可能是怕准备不充分、怕行情不好、怕离开熟悉的环境……结果拖到最后某一刻,被动离开。
最近看了一本书叫《怎样决定大事》,里面提到了一些做决策的方法,我试着把这套理论用在跳槽上,聊聊怎么样做出最清醒的跳槽决策。
核心用十六个字可以概括:看清处境,把握时机,避免直觉,适应局面。
看清处境
马云说过员工离职就两个原因:钱没到位,心委屈了。
但真正让人下定决心离职的,从来不是这么简单的二选一,而是一连串复杂又难以理清的现实。
- 比如年底一到,领导又说你没达预期,绩效一如既往地一般;
- 办公室政治让你无所适从,干着最多的活,背着最大的锅;
- 甚至公司的方向都让你怀疑未来是否值得继续坚持。
这些都让你有离职的想法,但是很多小事也不是不能忍。工资算不上多吧,但也是符合市场水平的。繁琐的工作干着有点烦, 但起码已经轻车熟路。
如果你也在犹豫和纠结,首先要弄清楚你自己的处境,你需要有「情景意识」,情景意识分为三个层次
添加图片注释,不超过 140 字(可选)
第一层,了解已经发生了什么。
这里就是刚刚提到的,比如不涨薪、领导pua、工作对自己没有任何成长,这些是已经发生的事情。
第二层,了解为什么会发生这种情况。
这里你思考导致现状的原因,比如技术水平不足,领导并没有给你涨薪。也有可能是公司所处的行业发展停滞,公司大量##,导致你工作越来越累。也有可能是你的领导没有眼光,发现不了你的优秀。
但需要注意的是,你要分析两到三种可能性,不是一种,也不是十种。
为什么不是一种?因为如果你头脑中只有一种解释,一旦判断错了,你的努力可能就毫无意义,甚至走向错误的方向。
比如工作经验比较少的程序员在遇到工作瓶颈时,常常会下意识归因为“我是不是太菜了?”。
毕竟程序员天生有技术思维,认为技术可以解决所有问题,性能问题?优化代码。bug频发,重构核心逻辑。
但你以为的问题,不一定是问题的全部。
比如现实世界有很多种可能:你的领导根本没打算提拔你,无论你多努力;你所在的部门业务边缘化,再怎么出色也没有舞台;公司战略转向AI,传统技术深耕已经不再受重视……
为什么不是十种?因为你如果考虑的原因太多,你的大脑就会陷入“分析瘫痪”,最终你什么决定也做不了。你需要抓大放小,找准核心矛盾,忽略那些无关紧要事情。
理清发生了什么、为什么发生,我们才能看清——未来会发生什么。
第三层,据此预测接下来会发生什么。
预测未来可能发生的情况,有一个反人性的技巧,是主动思考最坏的结果。
举个例子,你的公司因为经营原因,已经经历了两**规模##了,幸运的是一直没有裁到你,领导也安慰你好几次:“放心,你很重要。”
你该因为自己没被裁而庆幸吗?事实上你必须做好最坏的打算,那就是你会出现在下一轮的##名单上。
你需要提前思考对应的策略,比如开始评估外面的机会,更新简历,提前做准备。那么即使最坏的情况出现,你也不会猝不及防、惊慌失措。
未来是有不确定性的,我们往往会回避思考可怕的结果,但这会让自己在最坏的事情发生时,带来更多的伤害。
就像现在AI快速发展,几年内随时都有可能替代绝大部分基础性岗位,甚至高级的程序员也会被替代,那么我们必须做好现有岗位随时被替代的准备。
真正的乐观,是认真思考最坏的结果后,发现自己扛得住。
把握时机(大厂跳板→有前端-后端-测试,待遇还可以)
毕业后我在济南工作,由于工资略显寒酸,互联网发展火热,我便有了去北京工作的念头。
念头归念头,回到现实我就怂了。那时候我根本没有工作经验,异地找工作这件事对我也很陌生,我不知道自己能不能找到工作,更不知道面试都会问什么技术问题。
我一想到这些就感觉头脑一片空白,想准备却无从下手。于是,我的选择是靠打游戏麻痹自己,开始拖延。
拖延了差不多半年,最后因为频繁出差,冲动之下选择裸辞去了北京。由于没有充分的准备,也是历经一番波折。
回顾这段经历,因为离职这件事没有明确的截止时间,我陷入了两种极端:要么因为恐惧未知,反复拖延,最后什么也没做;要么因为短期情绪,冲动行动。
决策不只是决定做什么,还有决定什么时候做。
先说说怎么避免冲动,那就是在做出离职决定之前,你需要先问自己一个简单的问题: “我需要现在离职吗?”
如果答案是否定的,就不着急做出决策。
这是因为我们很容易陷入情绪当中。
添加图片注释,不超过 140 字(可选)
比如你给领导提的好几个建议都不被采纳,感觉收到了冷落;技术不如你的同事拿到了比你还好的绩效,或者项目突然增加导致频繁加班。
程序员一定都听过“不要裸辞”这个忠告,一开始我认为这是因为离职后你可能会以为没有收入,导致面试的心态越来越不稳。后来我觉着这个忠告最大的作用,就是避免我们陷入情绪当中,一上头选择裸辞。
就像我当时裸辞后去了北京,由于没有任何准备,投了半个多月简历,一共就接到4个面试,绝大部分投递的简历都是已读不回。
你可能会说我技术很强,面试准备的非常充分,那我是不是可以随时选择离开呢?
你的确会有更多的底气,但是招聘是有招聘旺季的,比如所谓的“金三银四、金九银十”,因为正好处于企业全年、半年总结,企业会根据未来的计划进行人力盘点,释放岗位。但过去这两个节点,比如十一月份到来年一月份,那就是企业的招聘淡季,甚至是##季,如果你十月份离职,极容易遇见投递的简历大部分都未读未回。
诸葛亮已经万事俱备,那也得等等东风。
但是,等一等不意味着你什么也不做,你需要积极收集和换工作相关的信息。
改简历、刷题就不说了,现在什么行业比较火热?招聘的要求比起几年前有什么变化?未来什么样得企业最有发展前景?如果离职找工作不顺利,财务状况有没有什么影响?
这些都需要大量信息,并且充满不确定性,所以你需要去主动收集和了解。
当然了,你也不能一直准备下去,就像刷算法、刷面试题这件事,准备的越久,就会陷入边际效应递减,你不可能把所有的知识都学会,对吧?
这时候你就需要给自己制定一个时间框架,比如专心准备3个月,这期间不去面试。3个月后无论准备的如何,都必须让自己开始投递简历面试,避免回避和拖延。
避免直觉
你可能已经了解过很多认知陷阱:确认偏误让我们只寻找支持自己观点的信息;可得性启发让我们高估容易想起的事件发生概率;首因效应让我们过度依赖最初信息。
我举几个找工作容易陷入的认知陷阱。
第一个是「投射偏差」,比如把过去跳槽必涨薪的经验,投射到现在和将来,忽视了市场环境的变化。
18年我去北京时,互联网发展依旧火热,大厂扩招、抢人,程序员跳槽涨薪50%、80%都不是什么难事,如果你在大数据、P2P火热的时候进入相关企业,薪资翻倍的例子屡见不鲜。
可后来随着互联网增速放缓,涨薪越来越难,疫情之后各类企业发展不顺,别说涨薪了,如果被##被动找工作,平薪、降薪也都是有可能的。
如果你还按老的认知来,发现怎么涨薪总是不如预期,自然是心理落差极大,如果因为这个拒绝了一些各方面都不错的offer,那就太可惜了。
第二个是「短期结果焦虑」,过于关注短期结果成败,忽略了长远目标和发展。
你做足了准备,兴致勃勃的开始投简历,一连投了十几家都没接到面试,好不容易接到几个面试,结果全都在一面就挂了。
也许你的简历有硬伤,也许是没有准备充分,这很正常,查缺补漏,继续前行就好。
但你不能陷入焦虑和自我怀疑:我履历太差了,好公司根本不会看我的简历;我能力太差了,大厂的面试我根本不可能过。
最可怕的情况就是,因为面试不顺利,仓促入职一家并不满意的公司。
添加图片注释,不超过 140 字(可选)
第三个是单一维度决策,面对offer选择时,我们有可能陷入单一维度决策,比如是否大厂,薪资是否足够高,这是我自己总结出来的。
假设你这时候已经拿到了好多个offer,你该选择哪家企业入职呢?你可能特别关注薪资情况,你强烈的倾向于最高薪资的那个offer。你特别在乎名气,于是选择市场上名气最大的那个。
事实证明只考虑一个因素肯定不行,薪资最高的那个可能工作时间长还996,时薪并不比别的offer高。你的确入职了名气最大的那个企业,但做的不是核心业务,绩效不行,技术也没有什么成长。
我之前写过一篇文章,里面介绍了一个简单公式。比如在职业发展中,我觉着几个比较重要的是行业前景、公司文化和具体岗位,薪资当然也是我们衡量的一个重要指标,但其他的因素我们只做参考,而不能作为决策的决定因素。
对于选择offer这件事,我们也可以借助这个思路,识别几个你认为最重要的核心因素进行打分,选择总分最高的那一个。
别考虑太多,也不能考虑太少,这样才能做出最佳决策。
适应局面
即使决策已经做出,一切也并没有结束,你需要持续评估和调整,不断适应新的局面。
而我们面对新局面的反应,在很多时候是有点慢的。
这里我不得不提到AI,我谈不上对AI有着多深的见解,但当今AI巨头的模型,都已经具备了“完成小块的复杂代码”的能力。
我看到网上的一个预测,不出两年,就可以训练出一个可以自我迭代、不断尝试的AI编程高手。
高级程序员,将是最早一批开始被替代的。
当然,被替代的不仅是程序员行业,绘画、设计、金融、编辑,都面临着这个局面。
我提到AI,就是想提醒大家,对于处在行业第一线的我们,对于AI的适应能力有多高?
适应能力强的人,已经逐步用AI去完成越来越多的工作。而适应能力差的人,甚至现在遇见问题还是习惯性的打开搜索引擎,一点一点的翻看别人的资料。
我刚毕业时,深钻技术对职业生涯只有好处,没有坏处。但现在的局面是,如果还一股脑的让自己陷入到源码里面,不如用好AI,解放自己。
面对技术变革,就算没有应用,也要强迫自己了解。
最可怕的就是认为一些变化都与自己无关。
说在最后
做重大决策,主要分四步:看清处境,把握时机,避免直觉,适应局面。
这四步并不只用于跳槽,职业转换、城市迁移、关系选择、生活方式改变,都可以依靠这个模型去思考和行动。
你或许觉着这太麻烦了,但想想我们花了多少时间在鸡毛蒜皮的小事上?可能网购一件物品,为了价格货比三家;吃午饭订外卖,在各种美食间反复纠结;早上为了选择穿什么衣服,不断尝试。
把时间浪费在这些上面,却在重要的决策上匆匆决定,岂不是本末倒置吗?
——转载自:东东拿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