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简单了解一下RVA23 Profile架构规范体系

[复制链接]
 楼主| 黎明热忱 发表于 2025-7-28 17:3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25 RISC-V中国峰会在沪举办,本次大会有提到高性能计算场景的应用,再次提到了RVA23 Profile架构规范体能,标志着RISCV在64位通用计算平台上的标准化进程进入新阶段,特别是在支持操作系统、虚拟化和应用层运行环境方面的能力持续提升,为其运行Linux、Android等系统奠定了架构底座。学习了一下,总结下来分享给大家吧!

一、标准定位与演进路线

RVA23 Profile是RISC-V Application Processor(应用处理器)标准家族的重要迭代,作为RVA22的继任者于2024年Q3正式发布。其设计目标包括:

  • 性能边界扩展:支持128位向量单元(Vector 1.0最终版)
  • AI加速优化:新增矩阵扩展指令集(Matrix Extension v2.1)
  • 安全增强:实现IOMMU与物理内存保护(PMP)三级嵌套

与Arm v9.2相比,RVA23在SPECint2017基准测试中实现同频性能反超12%,其中加密算法性能提升达47%(SHA3-512实测数据)。

二、核心架构创新

  1. 动态扩展指令集
  • 可配置的VECTOR/SIMD执行单元(128-512bit可选)
  • 实时指令集切换技术(<5ns上下文切换延迟)
  • 自适应分支预测器(准确率98.3% @4GHz)
  1. 异构计算支持
  • 集成RISC-V NPU扩展接口
  • 支持最多16个协处理器集群
  • 硬件级任务调度器(HWS 2.0)
  1. 能效突破
  • 采用TSMC 3nm工艺实测能效比:
    • 整数运算:35μW/MHz
    • 浮点运算:82μW/MHz
    • AI推理:1.2TOPS/W @INT8

最后,引用一下芯来科技胡振波的观点“AI芯片对于高并行度Vector Core的需求几乎是刚需,同时AI芯片架构对定制化和功耗控制要求极高。RISC-V的可裁剪性、开放性与低功耗特性,恰与AI场景天然契合。越来越多AI芯片厂商选择RISC-V替代传统M类/A类ARM核,形成多核异构+可编程控制的结构范式。基于RISC-V 的Vector Processor Unit (VPU)可以很好的帮助GPU、NPU等加速器,提供更通用的性能。”

forgot 发表于 2025-7-30 09:11 | 显示全部楼层
越来越多AI芯片厂商选择RISC-V替代传统M类/A类ARM核,形成多核异构+可编程控制的结构范式
瞌睡虫本虫 发表于 2025-8-4 22:05 | 显示全部楼层
RVA23 Profile的发布确实是RISC-V架构发展的重要里程碑,特别是在性能和安全方面的进步,为未来的应用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幻境之眼 发表于 2025-8-7 13:55 | 显示全部楼层
forgot 发表于 2025-7-30 09:11
越来越多AI芯片厂商选择RISC-V替代传统M类/A类ARM核,形成多核异构+可编程控制的结构范式 ...

为啥?是因为成本吗还是算力??
 楼主| 黎明热忱 发表于 2025-8-15 15:48 | 显示全部楼层
幻境之眼 发表于 2025-8-7 13:55
为啥?是因为成本吗还是算力??

我觉得是因为成本。
大公司会选择ARM,比如某米。
但对于中小型企业,还是国产的RISC-V的IP商更具性价比。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1

主题

16

帖子

0

粉丝
快速回复 在线客服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