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作为一个一直在大型公司R&D部门工作10年的工程师,因为工作关系,经过人事等部门两级过滤后,到我这里面试的工程师不下100,包括有工作12年的研究生,还是有点感触的。在此我也谈谈我的看法,供参考。
其中有些说法可能不是很妥当,还望见谅。
坦率的讲,我不是很看好LZ的“资本”,有如下几个原因:
1)你是否系统的考虑过知识的结构?换句话说,现有的知识是否能给你“加分”?
以年初面试的一个毕业6年的交大研究生为例,经历非常丰富,可以说什么都会,精通ARM,Portol,C,VB,C++,java....,但是面谈中就发现问题了:姑且不论情况是否属实,单就他精通如此多的知识,我首先就有个疑问,很希望知道他能做什么,这有两个原因:第一,谁能有如此多精力“精通”如此多的知识?我个人看法,只要他一生能够会用51就不容易了。说个例子,一个同行,92年交大研究生,用老8031在11m的条件下,模拟出6个9600的串口并且批量的用于产品,我相信坛子里工作10年的老鸟有几个能做到?当然现在看来,商业意义不大,但是我相信,一个如此熟悉51的工程师,他的思想层次是不同的,至于ARM什么的高科技对他来说只需要花点时间看看就可以了,所以,如果他说完全不会ARM,估计也不会有人会轻视他吧。后来面谈也证实了我的担心,面试者的确熟悉他简历里提到的知识,甚至有很多产品,但是仅仅限于表面,更深层次的问题就捉襟见肘了,例如,单片机系统通常用看门狗的,在程序跑飞后进行端口复位。我简化了问题为选择题:a)直接P0~P3=0,2)ACC=0,P0~P3=ACC。那个好,为什么?第二如果知识很杂,我很担心他的职业规划和可持续发展潜力,当然,这可能是大公司可能和小的民营公司思路不同,后者更希望“奶牛”快点产奶,甚至喜欢用高薪吸引做一些杀**取卵的操作,而前者会化很大成本进行系统培训,以我为例,刚到研究中心时,由外籍老工程师带着,两年时间整天就是做实验、写计算书和报告,学习最基本得知识,甚至工作4年后,作为项目主管,派到国外进行一年培训时,整天得工作还是最基本的计算书和报告(当然内容和层次是不同的),当时我也觉得非常枯燥、无聊。但是工作到现在,就慢慢体会到当初公司的用意了,姑且不论我个人是否勤奋,单就在如此体系下的培训,至少我知识结构体系的深度和广度还是有一定积累了。这点对我个人的职业发展是不无裨益的。
2)大学证书的含金量问题。
当年大学生挑战杯、电子设计竞赛我都拿过大奖,记得当初好像都是第一届吧,当年含金量还是非常高的,学校非常重视,系党委书记亲自陪着我们学习、参赛,甚至中午专门从家里赶过来和我们一起吃饭。最后总共只拿到一个二等奖。现在看,当年一起参加竞赛的兄弟,如果还是打工的年薪都是30以上的了。但是现在就不同了,08年和人事一起巡回招聘时发现,一个学校,电子设计竞赛竟然有几十个2等奖!难道现在大学生素质如此之高?记得我们当年考大学时,包括中专7个录1个,现在呢?所以,我并不是很看重大学的证书。当然,如果有实在的产品,那又另当别论了。
3)英语问题
很奇怪,四级英语很难么?这个还是很必要的,据我所知,这是一般正规公司起码的要求,甚至211、985和6级是基本要求,当然,不可能每个人都是211,985的,包括我自己也是一个二本,但是四级还是需要的,这个是底线了。虽然工作几年后,四级已经没有什么意义了,但是可以很明确的给人一个暗示:至少你的英语基础不好。而且,英语和计算机语言有很大不同,后者经过突击能够很快的提高,前者则很难,特别是如果基础不好的话,很难有突破性的发展。还是以我为例,当年连滚带爬的过了四级,现在在公司里工作语言是英语,工作中捉襟见肘,很是狼狈,如果不是靠中国人民的“吃苦耐劳”的特点,估计日子很难过了。所以,英语还是需要提升的,特别是上学期间。
有兴趣,同行多交流:20025120@126.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