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其中从来不乏一些“亮点”,进步也从未停止,但总体上和1980S以前民用工业的情况类似。我曾在系统内,现在还有很多同学、朋友依然在,父辈更是为国防科技贡献了一生。我们这一代人,父辈是49后中国工业化建设的首批技术骨干,他们多在历次运动中饱受摧残,虽然我们小时候所受的“爱国教育”其频次密度远超于现在的年轻人,但父辈的遭遇甚至自己因此所受的“株连”让我们这一代人更多的学会了独立观察和思考,年少时又经历了时代的剧变,眼看着这个国家所发生的天翻地覆,相形之下,在现在的年轻一代眼中,周边的一切都以为是那么的自然、有理,但如果你去到那些座落在山区、远离繁华都市的军工企业,看看那些陈旧的厂房设备,看看职工们每月拿着区区数百元钱,子女不得不通过高考来摆脱**的束缚,甚至看看这个环境之下所造就的人群的精神面貌...你就会知道,体制对人的创造力所具有的决定性意义。 近年来,随着国库的充实,军工企业普遍有了好转,涉及“国家安全”的重大项目得到前所未有的投资规模,但“重大项目”不是所有项目,环境和人也不是一夜就能脱胎换骨,“惯性”巨大。再看看现在国内高素质人才的就业领域分布,除了少数座落在大都市,收入、福利条件良好的军工企事业单位,各个高校的优秀毕业生(未必是学校官方评定的“优秀毕业生”)有几个去到什么陕西兴平秦岭深处的XX公司、四川白沙的“工农区”、贵州平坝的XXX所之类的军工企业?这样的军工企业在数量上才是主流。大家都跑到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来找工作,试问,能看到此文的网友,有谁愿意离开大城市跑去偏远的军工企业要求入伙?如果你想,我可以给你写介绍信,呵呵。一个不能吸引足够多高素质人群长期就业的行业,必然不是充满发展动力的行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