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系统] 新能源汽车中激光雷达的ai应用

[复制链接]
2735|0
litian1 发表于 2025-9-12 13:5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激光雷达(LiDAR)在新能源汽车(尤其是高级自动驾驶车辆)中是不可或缺的传感器之一,它提供高精度、高分辨率的三维空间点云数据。AI技术则是处理这些海量、复杂的点云数据,并从中提取有价值信息的核心驱动力。两者的结合是感知和理解复杂驾驶环境、实现安全智能驾驶的关键。
1.  环境感知 (Environmental Perception):
物体检测: 这是最基础和核心的应用。AI模型(特别是深度学习模型)直接从点云中检测和定位车辆、行人、骑行者、交通锥、路沿等各类动态和静态障碍物。
常用模型架构: PointNet/PointNet++、PointPillars、VoxelNet (SECOND)、CenterPoint 等。这些模型能高效处理无序、稀疏的点云数据,学习点或体素的特征,预测3D边界框(位置、尺寸、朝向)和类别。
物体分类与分割:
语义分割: 给点云中的每一个点分配一个语义类别标签(如:地面、植被、建筑物、道路、车辆、行人等),构建对环境结构的精细理解。这对于理解可行驶区域至关重要。
实例分割: 不仅能区分类别,还能区分不同的个体实例(例如,区分出马路上相邻的不同车辆)。
全景分割: 结合了语义分割和实例分割的结果。
轨迹预测: 结合历史多帧点云数据和其他传感器信息(如摄像头、雷达),AI可以预测被检测到的动态物体(如车辆、行人)未来的运动轨迹,这对于决策规划非常重要。常使用RNN/LSTM、Transformer、Graph Neural Networks 等序列建模技术。
2.  定位与高精地图构建 (Localization & HD Mapping):
点云配准: 将当前帧点云与高精地图或上一帧点云进行精确匹配(如使用ICP算法的变种,或基于学习的配准方法如Deep ICP),以确定车辆在地图中的精确位姿(位置和姿态)。AI可以辅助解决在动态物体干扰下的鲁棒配准问题。
基于点云的地图定位 (Localization in HD Map): AI模型可以学习点云与地图特征的匹配关系,实现更鲁棒、更高精度的定位,尤其在GPS信号不佳或失效时。
众包地图构建与更新: AI可以处理海量车辆采集的点云数据,自动检测地图变化(如新增障碍物、道路改线、临时施工区),并将这些变化更新到中央地图或局部地图中。生成式模型也用于增强建图能力或补全遮挡区域。
3.  自由空间检测与可行驶区域分割 (Free Space Detection & Drivable Area Segmentation): 基于点云语义分割结果或专门的检测算法(如占用栅格网络),AI精确识别道路表面中没有障碍物占据的可安全行驶区域。这对于路径规划至关重要。占用网络最近非常热门。
4.  场景理解与推理 (Scene Understanding & Reasoning):
理解交通规则与场景: 结合高精地图和点云信息,AI模型可以理解交通信号灯、交通标志的含义及其影响范围,理解车道线、十字路口、环岛等复杂场景的结构和规则。
预测与决策关联: 在理解当前场景的基础上,基于感知到的物体及其预测轨迹,AI可以进行初步的场景风险判断,为后续的决策规划模块提供更丰富的上下文信息。这可能涉及更复杂的注意力机制和图结构模型。
5.  传感器融合 (Sensor Fusion):
激光雷达经常与摄像头、毫米波雷达、超声波传感器配合使用。AI技术在多模态融合中扮演核心角色:
前融合 (Early Fusion): 将不同模态的原始数据(如点云投影到图像平面或提取共同特征空间)在输入级进行融合。
特征级融合 (Feature Fusion): 分别提取不同模态数据的特征,然后在特征空间进行融合。
后融合 (Late Fusion): 各自处理模态数据并做出独立决策(如检测框),然后融合决策结果。
深度融合: 使用Transformer等注意力机制或特定设计的融合网络架构(如BEVFusion)跨模态建模相关性,自适应地整合来自不同传感器的互补信息(LiDAR的几何精度+摄像头的纹理色彩信息),实现更全面、更鲁棒的感知结果。这是当前研究热点。
6.  规划与控制 (间接影响 - Input for Planning & Control):
AI处理激光雷达得到的精确环境信息(障碍物位置大小、可行驶区域、车道线等)是决策规划模块(如路径搜索、行为决策、轨迹生成)和控制模块(如转向、刹车、油门控制)的关键输入。基于融合感知结果的预测信息帮助规划更安全、更舒适的路径和速度。
AI应用面临的挑战与发展趋势:
数据量与计算效率: 激光雷达点云数据量大且稀疏,对车载计算平台要求高。需要轻量化、高效的AI模型,模型压缩和硬件加速是重点。
恶劣天气和光照条件: 雨、雾、雪、强光、黑暗会影响LiDAR性能。AI模型需要更鲁棒,能处理噪声和缺失数据,以及有效融合其他传感器数据进行补偿。
长尾问题和罕见场景: 现实世界充满无限可能的“角落情况”,收集和标注足够多、足够难的数据训练AI模型极其困难。仿真和数据增强技术、自监督/半监督学习、小样本学习非常重要。
模型可解释性与安全验证: 自动驾驶是安全攸关系统,深度学习模型的“黑盒”特性带来挑战。研究可解释的AI模型和形式化验证方法对确保系统安全至关重要。
端到端学习: 探索从原始传感器输入(包括LiDAR点云)直接输出控制指令的可能性,减少中间环节。但仍面临巨大的安全性和可解释性挑战。
Occupancy Network的兴起: 不再局限于检测明确的物体,而是预测整个3D空间中每一个体素的占用状态和运动速度,对处理异形障碍物、未知障碍物、预测运动轨迹有巨大优势。
AI 是将激光雷达的“3D 世界副本”转化为车辆可理解的“环境知识”和“行动指南”的智能大脑。通过在目标检测、语义分割、轨迹预测、传感器融合、定位建图等关键任务中的应用,AI 极大地提升了新能源汽车对复杂环境的感知能力和决策智能化水平。然而,如何构建更鲁棒、高效、安全的 AI 模型来处理激光雷达数据,并有效应对现实世界中的挑战,仍是当前研发的核心焦点。激光雷达+AI的组合是通往高级别自动驾驶不可或缺的基石。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44

主题

58

帖子

1

粉丝
快速回复 在线客服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