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jianhong_wu 于 2017-10-28 09:13 编辑
第九十二节: 独立按键的四大要素(自锁,消抖,非阻塞,清零式滤波)。
【92.1 独立按键的硬件电路简介。】
上图92.1.1 独立按键电路
按键有两种驱动方式,一种是独立按键,一种是矩阵按键。1个独立按键要占用1个IO口,IO口不能共用。而矩阵按键的IO口是分时片选复用的,用少量的IO口就可以驱动翻倍级别的按键数量。比如,用8个IO口只能驱动8个独立按键,但是却可以驱动16个矩阵按键(4x4)。因此,按键少的时候就用独立按键,按键多的时候就用矩阵按键。这两种按键的驱动本质是一样的,都是靠识别输入信号的下降沿(或上升沿)来识别按键的触发。
独立按键的硬件原理基础,如上图,P2.2这个IO口,在按键K1没有被按下的时候,P2.2口因为单片机内部自带上拉电阻把电平拉高,此时P2.2口是高电平的输入状态。当按键K1被按下的时候,按键K1左右像一根导线连接到电源的负极(GND),直接把原来P2.2口的电平拉低,此时P2.2口变成了低电平的输入状态。编写按键驱动程序,就是要识别这个电平从高到低的过程,这个过程也叫下降沿。多说一句,51单片机的P1,P2,P3口是内部自带上拉电阻的,而P0口是内部没有上拉电阻的,需要外接上拉电阻。除此之外,很多单片机内部其实都没有上拉电阻的,因此,建议大家在做独立按键电路的时候,养成一个习惯,凡是按键输入状态都外接上拉电阻。
识别按键的下降沿触发有四大要素:自锁,消抖,非阻塞,清零式滤波。
“自锁”,按键一旦进入到低电平,就要“自锁”起来,避免不断触发按键,只有当按键被松开变成高电平的时候,才及时“解锁”为下一次触发做准备。
“消抖”,按键是一个机械触点器件,在接触的瞬间必然存在微观上的机械抖动,反馈到电平的瞬间就是“高,低,高,低...”这种不稳定的电平状态是一种干扰,但是,按键一旦按下去稳定了之后,这种状态就消失,电平就一直保持稳定的低电平。消抖的本质就是滤波,要把这种接触的瞬间抖动过滤掉,避免按键的“一按多触发”。
“非阻塞”,在处理消抖的时候,必须用到延时,如果此时用阻塞的delay延时就会影响其它任务的运行效率,因此,用非阻塞的定时延时更加有优越性。
“清零式滤波”,在消抖的时候,有两种境界,第一种境界是判断两次电平的状态,中间插入“固定的时间”延时,这种方法前后一共判断了两次,第一次是识别到低电平就进入延时的状态,第二次是延时后再确认一次是否继续是低电平的状态,这种方法的不足是,“固定的时间”全凭经验值,但是不同的按键它们的抖动时间长度是不同的,除此之外,前后才判断了两次,在软件的抗干扰能力上也弱了很多,“密码等级”不够高。第二种境界就是“清零式滤波”,“清零式滤波”非常巧妙,抗扰能力超强,它能自动过滤不同按键的“抖动时间”,然后再进入一个“稳定时间”的“N次识别判断”,更加巧妙的是,在“抖动时间”和“稳定时间”两者时间内,只要发现一次是高电平的干扰,就马上自动清零计时器,重新开始计时。“稳定时间”一般取20ms到30ms之间,而“抖动时间”是隐藏的,在代码上并没有直接描写出来,但是却无形地融入了代码之中,只有慢慢体会才能发现它的存在。
具体的代码如下,实现的功能是按一次K1或者K2按键,就触发一次蜂鸣器鸣叫。
【92.2 专题分析:else if(0==Su8KeyLock1)。】
疑问:
- if(0!=KEY_INPUT1)
- {
- Su8KeyLock1=0;
- Su16KeyCnt1=0;
- }
- else if(0==Su8KeyLock1)//有按键按下,且是第一次被按下。为什么?为什么?为什么?
- {
- Su16KeyCnt1++;
- if(Su16KeyCnt1>KEY_FILTER_TIME)
- {
- Su8KeyLock1=1;
- vGu8KeySec=1;
- }
- }
解答:
首先,我们要明白C语言的语法中,
- if(条件1)
- {
- }
- else if(条件2)
- {
- }
以上语句是一对组合语句,不能分开来看。当(条件1)成立的时候,它是绝对不会判断(条件2)的。当(条件1)不成立的时候,才会判断(条件2)。
回到刚才的问题,当程序执行到(条件2) else if(0==Su8KeyLock1)的时候,就已经默认了(条件1) if(0!=KEY_INPUT1)不成立,这个条件不成立,就意味着0==KEY_INPUT1,也就是有按键被按下,因此,这里的else if(0==Su8KeyLock1)等效于else if(0==Su8KeyLock1&&0==KEY_INPUT1),而Su8KeyLock1是一个自锁标志位,一旦按键被触发后,这个标志位会变1,防止按键按住不松手的时候不断触发按键。这样,按键只能按一次触发一次,松开手后再按一次,又触发一次。
【92.3 专题分析:if(0!=KEY_INPUT1)。】
疑问:为什么不用if(1==KEY_INPUT1)而用if(0!=KEY_INPUT1)?
解答:其实两者在功能上是完全等效的,在这里都可以用。之所以本教程优先选用后者if(0!=KEY_INPUT1),是因为考虑到了代码在不同单片机平台上的可移植性和兼容性。很多32位的单片机提供的是库函数,库函数返回的按键状态是一个字节变量来表示,当被按下的时候是0,但是,当没有按下的时候并不一定等于1,而是一个“非0”的数值。
【92.4 专题分析:把KeyScan函数放在定时器中断里。】
疑问:为什么把KeyScan函数放在定时器中断里?
解答:中断函数里放的函数或者代码越少越好,但是KeyScan函数是特殊的函数,是涉及到IO口输入信号的滤波,滤波就涉及到时间的及时性与均匀性,放在定时中断函数里更加能保证时间的一致性。比如,蜂鸣器驱动,动态数码管驱动,按键扫描驱动,我个人都习惯放在定时中断函数里。
【92.5 专题分析:if(0==vGu8KeySec)return。】
疑问:if(0==vGu8KeySec)return是不是多此一举?
解答:在KeyTask函数这里,if(0==vGu8KeySec)return这行代码删掉,对程序功能是没有影响的,这里之所以多插入这行判断语句,是因为,当按键多达几十个的时候,避免主函数每次进入KeyTask函数,都挨个扫描判断switch的状态进行多次判断,如果增加了这行if(0==vGu8KeySec)return代码,就可以直接退出省事,在理论上感觉更加运行高效。其实,不同单片机不同的C编译器可能对switch语句的翻译不一样,因此,这里的是不是更加高效我不敢保证。但是可以保证的是,加了这行代码也没有其它副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