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我学生做的微电容测量水平很满意!

[复制链接]
 楼主| pengjianxue 发表于 2010-9-1 14:1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测量范围0.01PF~10uF,
0.2PF精度2%
验证:5PF以上不用讲了,对两个6N137光耦分别测得为输入输出电容0.406PF、0.428PF,串联后理论值0.20835PF,实测0.212PF,误差1.8%。

小孩本想6月答辩,我没同意,主要对当时的实验结果离我的要求有距离,当时只做到0.1PF~10uF. 我觉得仍有提高的地方。

这几个月他天天呆在我公司,在我眼皮低下,老老实实的干,跟我的同事们也学到很多。

好动西是逼出来的。

彭建学 上海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1 收起 理由
PowerAnts + 1

查看全部评分

sxdxy 发表于 2010-9-1 14:35 | 显示全部楼层
peng老师是上交还是复旦呐?;P真想来投靠你了
 楼主| pengjianxue 发表于 2010-9-1 14:52 | 显示全部楼层
非交大和复旦,是上海海事大学外聘硕导,先在研究所做研发11年,后在企业做研发至今已9年,研发工作未间断。

谈不上投靠,我很喜换技术交流。

彭建学  上海
 楼主| pengjianxue 发表于 2010-9-1 14:59 | 显示全部楼层
高端仪器水平:

Fluke/福禄克PM6304/038LCR                     10%@0.1pF,100KHZ
安捷伦的E4981A                                        3.5%@0.1pF, 1MHZ
日本日置HiTESTER 3506, 35053          1.72% @0.1pF,1MHZ

我学生做的                                  2%@0.2PF, 10KHZ

彭建学   上海
zjp8683463 发表于 2010-9-1 15:1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zjp8683463 于 2010-9-1 15:15 编辑

就一个参数来比较没有意义。而且这个几个数据对比性很强,学生做的和高端仪表还是有不少差距。
对仪表的各项性能测试时间往往大于研发时间。
 楼主| pengjianxue 发表于 2010-9-1 15:21 | 显示全部楼层
0.2PF,1PF,5PF,10PF,100PF,1000PF,0.01uF,0.1uF,1uF,10uF,都进行了验证,

对研究生来说,我觉得很不错了。

彭建学  上海
sxdxy 发表于 2010-9-1 15:27 | 显示全部楼层
可惜不是做微电子的:D
PSoC_Rock 发表于 2010-9-1 17:01 | 显示全部楼层
微电容的测量非常有意义, 现在的触摸感应技术特别是触摸屏技术都是基于微电容的测量.被测量电容的范围在0.01PF~30PF, 被测量电容的变化范围在0.01PF~2PF. 彭老师的选题非常好,有助于建立对模拟电路的感觉.
可否聊聊对小电容测量的思路?
lhkjg 发表于 2010-9-1 17:14 | 显示全部楼层
就是啊!有机会多请教请教彭大师。大公无私的奉献跟深厚的专业技能很是让人佩服啊
论坛游客 发表于 2010-9-1 19:19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怎么碰不上这样的老板呢   我老板除了忽悠和看A片之外   屁也不懂
真是个副叫兽
gaohq 发表于 2010-9-1 20:22 | 显示全部楼层
羡慕楼主的学生。
zhiyonghe 发表于 2010-9-2 08:25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怎么碰不上这样的老板呢   我老板除了忽悠和看A片之外   屁也不懂
真是个副叫兽
论坛游客 发表于 2010-9-1 19:19

这都和你们一起研究,牛!!;P
老狼 发表于 2010-9-2 08:59 | 显示全部楼层
彭老师,我不懂 仪器仪表测量,想请教几个问题!
第一:你的这个参数是相对于哪个仪表校对的? 也就是电容的真值是怎样测量的?还是没有校对,自己测量出来的值?
第二:你这个学生的方案,具备生产条件?那就生产出来100台看看离散性!应该是正态分布的!
第三:温度等条件的影响有多大?
HWM 发表于 2010-9-2 09:02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上很懂....
 楼主| pengjianxue 发表于 2010-9-2 10:21 | 显示全部楼层
微弱信号检测的验证一般只能通过间接方法验证,比如:
1,微电流
  (1)用1欧和1M欧电阻对1V分压,得1微伏,再检测流过与1欧并联的10M欧电阻的电流是否为0.1PA

   (2)用1欧和1M欧电阻对2V分压,得2微伏,再检测流过与1欧并联的10M欧电阻的电流是否为0.2PA

   (3)用1欧和1M欧电阻对10V分压,得10微伏,再检测流过与1欧并联的10M欧电阻的电流是否为1PA

   。。。。。。
我的能力0.1PA,

2,微电阻
  
  用1根直经10mm,长11cm的铜棒,采用四线制, 假设环境温度20度
(1)检测端间距10cm, 激励端通0.1A, 电阻是否22.28微欧
(2)检测端间距10cm, 激励端通1A, 电阻是否22.28微欧
(3)检测端间距5cm, 激励端通0.1A, 电阻是否11.14微欧
(4)检测端间距5cm, 激励端通1A, 电阻是否11.14微欧

我的能力0.1微欧

3,微电容
1PF以下电容样品很难买到,不影响验证,否则数学,规律有何用?

(1)检测A,B,C,D,E 几个光耦的I/O电容分别为CA,CB,CC,CD,CE,一般为0.几PF,
(2) 将他们串联后,测结果是否为理论串联值

我的能力0.01PF

不能消除温度和噪声的影响,谈何微弱信号检测? 这是最起码的。温度和噪声解决了,离散性主要是系统所用的相关精密电阻、精密电容(一般尽量避免用它)的离散性。

仪器水平靠:
(1)基准源和精密电阻的稳定性(质量)
(2)消除温度和噪声影响的技术。

没有实践,没有更多的认识;没有大量实践,没有充分的认识;

彭建学   上海
音乐乐乐 发表于 2010-9-2 11:06 | 显示全部楼层
测量范围0.01PF~10uF,
0.2PF精度2%
验证:5PF以上不用讲了,对两个6N137光耦分别测得为输入输出电容0.406PF、0.428PF,串联后理论值0.20835PF,实测0.212PF,误差1.8%。

小孩本想6月答辩,我没同意,主要对当时的实 ...
pengjianxue 发表于 2010-9-1 14:16


不敢苟同,你的0.406PF、0.428PF都是自己测量的,哪有拿自己校验自己的?两个串联后“误差”为1.8%只能说明你的测量线性,不能代表精度。谁又能证明这两个光耦输入输出电容的实际值不可能是为0.606和0.628PF呢?
另外0.5PF的NPO贴片电容也很好买的~
SmartEnergy 发表于 2010-9-2 11:13 | 显示全部楼层
彭老师很高深呀。
john_light 发表于 2010-9-2 11:40 | 显示全部楼层
支持彭老师!

在网络上,我一直不敢以真名示人。
zjp8683463 发表于 2010-9-2 12:11 | 显示全部楼层
16# 音乐乐乐

赞同,没有标定设备,这种方法不能作为有效数据,只能做参考数据。
zhuml2010 发表于 2010-9-2 12:33 | 显示全部楼层
支持彭老师,很佩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94

主题

1994

帖子

45

粉丝
快速回复 在线客服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