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

汇集网友智慧,解决技术难题

21ic问答首页 - 【征集】四大 BMS 核心标准立项,共破行业瓶颈,抢占技术高地

BMS 电量计 MCU 新能源汽车 电池检测

【征集】四大 BMS 核心标准立项,共破行业瓶颈,抢占技术高地

本帖最后由 标准化技术研究 于 2025-7-28 14:51 编辑

新能源产业正处于政策与市场双轮驱动的关键期:《关于进一步构建高质量充电基础设施体系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 “提升电池管理系统(BMS)智能化水平”,《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安全使用管理办法》要求 2025 年前实现 BMS 核心部件性能标准化。在此背景下,四项 BMS 核心标准同步启动立项,现面向全产业链征集参编企业,共同填补行业空白:​
《锂离子电池管理系统 (BMS) 微控制单元 (MCU) 技术要求》​
《锂离子电池管理系统 (BMS) 电量计 (SOC) 技术要求》​
《锂离子电池管理系统 (BMS) ADC 芯片技术要求》​
《锂离子电池管理系统 (BMS) 电源管理芯片技术要求》​


四大标准直击产业痛点,精准破局​
1. MCU 标准:解决 “算力不匹配” 难题​
当前 BMS 用 MCU 算力跨度从 50MHz 到 150MHz,导致同一车企不同车型的电池管理逻辑难以统一,某新能源车企因适配 3 种 MCU 型号,年额外支出调试费用超 500 万元。标准将明确车规级 MCU 的算力基线、接口协议及抗干扰指标,降低产业链协同成本。​


2. SOC 标准:终结 “续航虚标” 争议​
行业调研显示,38% 的新能源汽车用户投诉源于 SOC 估算偏差(实际续航与显示偏差超 15%),标准将规范 SOC 在 - 20℃~60℃环境下的误差阈值(拟限定≤5%)及动态校准周期,倒逼技术升级。​


3. ADC 芯片标准:消除 “采样精度参差” 隐患​
ADC 芯片采样误差超 2mV 时,可能导致电池过充过放风险上升 40%。标准将界定不同功率等级 BMS 的 ADC 采样分辨率(拟要求≥16 位)及温漂系数,从硬件层保障数据可靠性。​


4. 电源管理芯片标准:“兼容性差” 困境​
某储能项目因混用 3 家厂商的电源管理芯片,出现 12% 的模块通讯故障。标准将统一输入输出电压范围、纹波抑制比等关键参数,使跨品牌替换兼容性提升至 90% 以上。​


参编企业可抢占三大战略先机​
1. 政策赋能,降本增效​
纳入 “国家新能源技术标准创新基地” 培育名单,享受地方政府研发补贴上浮 20%(如深圳对参编企业给予最高 50 万元专项补助);
凭 “标准起草单位” 资质,在新能源汽车下乡等国家项目中优先入围,2024 年该类项目带动企业平均增收 3000 万元。


2. 技术卡位,定义规则
可主导单项标准的核心条款(如 MCU 的车规认证测试流程、SOC 的算法验证方法),数据显示,主导标准条款的企业,其技术方案被行业采纳率超 80%;
获 “标准贡献单位” 认证,在招投标中可替代部分资质要求(如某央企招标将 “标准参编” 列为加分项,权重等同 ISO9001 认证)。


3. 资源聚合,精准对接​
有机会加入 “BMS 标准协同创新联盟”,与宁德时代、亿纬锂能等共建测试数据库,缩短新产品验证周期 60%;
优先获取主机厂需求清单(如 2025 年主流车企将要求电源管理芯片支持宽压输入 9V~36V),提前布局研发。


四类企业亟需参与,共塑标准​
芯片企业:MCU/ADC/ 电源管理芯片设计商、车规级芯片封装测试企业;
BMS 厂商:整车厂自研 BMS 团队、第三方 BMS 解决方案提供商;
终端应用企业:新能源汽车整车厂、储能系统集成商(如阳光电源、锦浪科技等);
检测机构:电池检测实验室、车规电子认证机构(如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


报名方式​
联系人:胡清源​
电话:18611618911​
▌截止时间:2025 年 9月1日
▌说明:本次参编单位线上参与为主,企业仅需委派 1 名技术骨干参与月度线上研讨,中小微企业可申请技术指导(由国标委专家一对一解答)。


回答 +关注 1
475人浏览 4人回答问题 分享 举报
4 个回答

  • 在国际标准体系中,团体标准凭借其权威性占据核心地位,这一成熟模式已得到广泛认可。反观我国,尽管国家近年来大力推动团体标准建设,但企业层面的认知与重视程度仍显不足,目前仅有国企、央企等大型企业积极参与。​
    值得关注的是,我国团体标准的技术参数直接对标国际标准,实则代表着国内最高技术水平。从技术进阶路径来看,国际上团体标准可直接转化为国家标准,而我国现行体系下,国家标准已不再受理技术类项目立项,行业标准虽允许技术类内容申报,却存在申请周期过长的现实问题,难以满足产业快速升级需求。​
    从标准体系的演进趋势来看,这一变化更为清晰。今年已有大量地方标准被废止,企业标准因缺乏公信力难以获得广泛认可,未来企标、行标及地方标准的逐步整合将是必然方向。我国当前的标准体系改革,正是借鉴国际成熟经验的体现,而团体标准作为衔接国际规则与国内实践的关键载体,必将成为未来标准体系的核心。​
    这种趋势的背后,是我国标准化体系与国际接轨的必然选择。随着市场对技术规范统一性、权威性的要求不断提升,团体标准凭借其技术先进性、制定灵活性及与国际规则的兼容性,将逐步承担起引领产业发展、规范市场秩序的核心作用。​

  • 对的,主要现在属于行业标准空白,申报国行标太慢两三年还不一定能下来,等下来又会有新东西出来,最优路线是先做团标然后再升级国标,现在国内绝大多数新技术都是这么搞得。
  • 这是团体标准啊
  • 本帖最后由 标准化技术研究 于 2025-7-28 14:54 编辑

    有问题可咨询:18611618911(胡老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复 登录 |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