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电源设计资源集合】中/英文书籍 技术资料

[复制链接]
4331|15
手机看帖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跟帖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zluohua|  楼主 | 2009-2-13 00:5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内容简介  
 
   本书全面详细地介绍了当今各种先进的正弦化逆变技术,其中包括多重叠加逆变技术、各种PWM逆变技术,如SPWM逆变技术、提高电压利用率的PWM逆变技术、减小体积重量的PWM逆变技术、消除特定谐波的PWM逆变技术、优化同步PWM逆变技术、随机PWM逆变技术、跟踪型PWM逆变技术和最近几年发展起来的多电平PWM逆变技术等,以及这些PWM逆变技术必须应用的缓冲电路与软开关技术。最后还介绍了这些逆变技术在各个领域的典型应用实例。全书内容新颖全面,文字叙述与图表相结合,物理概念与数学分析相结合,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电力电子或自动化专业的高年级学生及研究生的教学参考书,也可供从事电力电子电源设备研发、生产及使用维护的广大科技人员阅读。 

第1章 引论  1.1 逆变器的定义及其应用领域
  1.2 逆变技术的发展过程与现状
  1.3 与逆变器相关技术的发展
    1.3.1 逆变技术与电工理论的发展
    1.3.2 逆变技术与绿色能源
    1.3.3 谐波治理技术
    1.3.4 高频磁技术
    1.3.5 变频技术
    1.3.6 逆变技术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
  1.4 逆变器用功率开关器件
  1.5 逆变器主电路的基本形式和分类
    1.5.1 电压型逆变器和电流型逆变器
    1.5.2 单级逆变器与内高频环逆变器
  1.6 逆变器的仿真及逆变器的技术指标
    1.6.1 逆变器的仿真
    1.6.2 逆变器的技术指标
  1.7 现代逆变技术的概念与研究内容
    1.7.1 逆变器与开关器件开关方式及电路结构的关系
    1.7.2 现代逆变器的研究内容
    1.7.3 逆变器的脉波数、脉冲数和电平数
    1.7.4 Delta逆变器的概念
第2章 基本型方波逆变器
  2.1 电压型单相推挽式方波逆变器
  2.2 电压型单相半桥式方波逆变器
  2.3 电压型单相全桥式方波逆变器
  2.4 电压型三相半桥式方波逆变器
  2.5 电压型三相全桥式方波逆变器
  2.6 电流型方波逆变器
    2.6.1 单相串联二极管式电流型方波逆变器
    2.6.2 三相串联二极管式和GTO式电流型方波逆变器
  2.7 方波逆变器存在的问题及输出波形分析
第3章 移相多重叠加技术  3.1 移相多重叠加法的谐波分组特性与“消除法”
  3.2 移相多重叠加法的余弦规律叠加法
    3.2.1 方波电压个数为奇数的叠加
    3.2.2 方波电压个数为偶数的叠加
  3.3 移相多重叠加的余弦保留法
    3.3.1 保留2kN±1组谐波的余弦保留法
    3.3.2 保留多组谐波的多项余弦保留法
  3.4 主要叠加方式
    3.4.1 N=6的3个方波电压的叠加
    3.4.2 N=6的4个方波电压的叠加
    3.4.3 N=6的5个方波电压的叠加
    3.4.4 N=9的5个方波电压的叠加
    3.4.5 N相输入3相输出变压器的原理与构造[6]
  3.5 三相逆变器的移相多重叠加
    3.5.1 N′=2的普通三相方波逆变器的叠加
    3.5.2 N′=3的普通三相方波逆变器的叠加
    3.5.3 4个三相SCR逆变器用多重叠加法构成的UPS    3.5.4 采用一个三相变压器的N′=4初级磁合成式逆变器[9]
  3.6 并联多重叠加式逆变器
    3.6.1 三相逆变器的并联多重叠加
    3.6.2 采用中心抽头电抗器的并联叠加
  3.7 电流型逆变器的多重叠加
    3.7.1 直接并联多重叠加
    3.7.2 通过输出变压器的多重叠加
    3.7.3 直接并联叠加与通过变压器叠加的比较
  3.8 常用移相多重叠加
第4章 PWM脉宽调制技术  4.1 逆变器PWM技术的基础
  4.2 同步与非同步单相二阶SPWM逆变器
  4.3 单相三阶SPWM逆变器
    4.3.1 用相位参差法得到三阶SPWM
    4.3.2 用波形比较法得到三阶SPWM
  4.4 三相SPWM逆变器
    4.4.1 各种载波和调制波的组合
    4.4.2 三相SPWM逆变器电压利用率的提高
  4.5 死区对SPWM逆变器输出电压的影响[17]
    4.5.1 对图4-30(b)有死区波u′AO的谐波分析
    4.5.2 对图4-30(c)有死区波u′AO的谐波分析
    4.5.3 对图4-30(b)中误差波uD1、4的谐波分析
    4.5.4 对图4-30(c)中误差波uD1、4的谐波分析
    4.5.5 实际波u″AO的方程式与死区影响的分析
    4.5.6 对死区影响的补偿[18]
  4.6 对不平衡与非线性负载引起的脉动电流的补偿[21]
    4.6.1 三相三线制逆变器
    4.6.2 三相四线制逆变器
  4.7 三相四桥臂逆变器[26]
  4.8 SPWM与多重叠加法的联合应用
    4.8.1 载波三角波移相α角的SPWM电压方程式
    4.8.2 三相半桥式SPWM逆变器的并联应用
    4.8.3 三相半桥式SPWM逆变器的串联应用
    4.8.4 三相半桥式SPWM逆变器的串-并联应用
第5章 提高直流电压利用率的PWM脉宽调制技术
  5.1 线电压控制的三相SPWM逆变器
  5.2 电压空间相量PWM逆变器
    5.2.1 三相半桥式SPWM逆变器输出电压的空间相量表示
    5.2.2 三相半桥式VSV-PWM逆变器
    5.2.3 状态空间调制做图法
  5.3 三相四桥臂VSV-PWM逆变器[28]
    5.3.1 三相四桥臂逆变器的电压空间相量
    5.3.2 三相四桥臂逆变器的空间相量控制
    5.3.3 使用滞后比较器的瞬时空间电流相量控制法
  5.4 三相TPWM梯形波脉宽调制式逆变器
    5.4.1 TPWM调制原理
    5.4.2 最佳梯形调制波
    5.4.3 σ对输出电压波形的影响
    5.4.4 三相梯形波调制信号发生器
  5.5 优化阶梯波脉宽调制式逆变器
第6章 减小变压器体积、重量的高频环逆变技术
  6.1 内高频环的作用与优点
    6.1.1 利用内高频环减小变压器的体积、重量
    6.1.2 采用内高频逆变技术带来的好处
  6.2 具有直流中间环节的内高频环逆变器
    6.2.1 单向电压型内高频环逆变器的电路类型
    6.2.2 内高频脉冲直流环逆变器
  6.3 无直流中间环节的内高频环逆变器
    6.3.1 电路结构与电路类型
    6.3.2 载波为锯齿波的相位参差法和正弦脉宽脉位调制
    6.3.3 稳态原理与外特性
  6.4 采用高频逆变器与相控循环整流器的内高频环逆变器
  6.5 差频式内高频环逆变器
    6.5.1 正弦电压的差频合成
    6.5.2 方波电压差频式移相合成逆变器
  6.6 电流型内高频环逆变器
  6.7 直流变换器型内高频环逆变器
第7章 其它类型的PWM逆变技术  7.1 消除特定谐波的PWM逆变器
    7.1.1 消除特定低次谐波的PWM波形与表示式
    7.1.2 用幅值方程式消除低次谐波
    7.1.3 输出电压的调节
    7.1.4 消除特定谐波的数控方式
    7.1.5 在三相PWM逆变器中的应用
  7.2 准消除特定谐波的PWM逆变器
    7.2.1 转换角函数αi(u)的特性及近似
    7.2.2 数字化产生准消除特定谐波载波的精度
  7.3 优化同步式PWM技术
    7.3.1 效率最优和畸变率最小的PWM技术
    7.3.2 减少转矩脉动控制的PWM技术
    7.3.3 谐波电流有效值最小的PWM技术
    7.3.4 减小谐波损耗的控制技术
  7.4 随机PWM逆变技术
    7.4.1 随机PWM技术的基本工作原理
    7.4.2 随机开关频率PWM
    7.4.3 随机脉冲位置PWM
    7.4.4 随机开关PWM
  7.5 跟踪型PWM逆变技术
    7.5.1 电流跟踪控制
    7.5.2 电压跟踪控制
    7.5.3 磁通跟踪控制
    7.5.4 利用瞬时空间相量的比较器方式跟踪型逆变器
    7.5.5 用三角波比较方式的电流跟踪方式
  7.6 电流型PWM逆变器
    7.6.1 消除低次谐波的PWM控制
    7.6.2 减少开关次数的电流型PWM逆变器
  7.7 SPWM逆变器的扩容方式[25]
  7.8 可升压的Boost PWM逆变器[71]
    7.8.1 Boost变换器的升压特性及Boost逆变器的构成
    7.8.2 Boost逆变器的PWM控制
    7.8.3 应用实例
第8章 多电平PWM逆变技术  8.1 多电平PWM逆变器的定义与分类
  8.2 二极管钳位式多电平逆变器
    8.2.1 单相二极管钳位多电平逆变器
    8.2.2 三相二极管钳位多电平逆变器
  8.3 飞跨电容钳位式多电平逆变器
    8.3.1 单相飞跨电容钳位多电平逆变器
    8.3.2 三相飞跨电容钳位多电平逆变器
  8.4 具有独立直流电源的级联式多电平逆变器
    8.4.1 单相具有独立直流电源的级联式多电平逆变器
    8.4.2 三相具有独立直流电源的级联式多电平逆变器
  8.5 混合FBI的级联与单一直流电源FBI的级联
    8.5.1 不同开关器件不同直流电压FBI的混合串联叠加
    8.5.2 不同电路FBI与单一直流电源FBI的级联
  8.6 多电平逆变器消谐波PWM法的原理与分析改进[69]
    8.6.1 SHPWM法的控制原理
    8.6.2 SHPWM控制法的改进分析
    8.6.3 开关频率优化PWM法的实现
  8.7 多电平逆变器的空间电压相量PWM控制法
    8.7.1 三电平逆变器的空间电压相量表示与PWM控制
    8.7.2 多电平逆变器的空间电压相量表示
  8.8 多电平逆变器的载波三角波移相SPWM控制法
    8.8.1 FBI串联叠加的PSPWM控制
    8.8.2 DCFBI串联叠加的PSPWM控制
    8.8.3 FBI与DCFBI混合串联叠加的PSPWM控制
  8.9 多电平逆变器的消除特定谐波PWM控制法
    8.9.1 非线性方程组的建立与求解
    8.9.2 仿真结果
第9章 缓冲电路与软开关技术
  9.1 缓冲电路[25]
    9.1.1 缓冲电路和didt抑制电路
    9.1.2 RCD缓冲电路的损耗分析
  9.2 其它形式的缓冲电路
  9.3 广义软开关技术——无损缓冲电路[75]
    9.3.1 用无损缓冲电路使开关软化
    9.3.2 CD2型与CLD2型无源无损缓冲电路
    9.3.3 采用互感原理的复合型无损缓冲电路
  9.4 LCD无损缓冲电路
    9.4.1 LCD无源无损缓冲电路
    9.4.2 LCD有源无损缓冲电路
  9.5 用快速器件帮助慢速器件使开关软化
    9.5.1 逆变器开关管的损耗
    9.5.2 用快速器件帮助慢速器件开关软化
  9.6 直流谐振环逆变技术
    9.6.1 基本的直流谐振环逆变器(RDCLI)
    9.6.2 改进型直流谐振环逆变器
  9.7 PWM调制式直流谐振环逆变器
    9.7.1 直流谐振环逆变器的PWM控制方式
    9.7.2 几种单相DC谐振环PWM逆变器的性能比较
    9.7.3 直流谐振环在三相PWM逆变器中的应用
    9.7.4 组合式PWM-RDCL逆变器
  9.8 极谐振逆变器
    9.8.1 准谐振电流模式逆变器(QRCMI)
    9.8.2 加入辅助二极管的极谐振PWM逆变器(ADRPI)
  9.9 在死区内换流的辅助谐振极逆变器[73]
    9.9.1 电路组成与工作原理
    9.9.2 参数的选择与电路的改进
  9.10 多电平PWM逆变器的软开关电路
    9.10.1 三电平辅助谐振极软开关逆变器[74]
    9.10.2 多电平辅助谐振极软开关逆变器
第10章 逆变技术的应用  10.1 逆变器技术的目的、优越性和应用领域
    10.1.1 逆变器技术的目的和优越性
    10.1.2 逆变技术的应用领域
  10.2 交流净化稳压电源
    10.2.1 单相交流净化稳压电源
    10.2.2 三相交流净化稳压电源
  10.3 对无功电流与谐波分量进行补偿的电力有源滤波器
    10.3.1 单相并联式电力有源滤波器
    10.3.2 三相并联式电力有源滤波器
  10.4 市电电能质量综合补偿器[25]
    10.4.1 市电电能质量问题、负载多样性及串并联补偿
    10.4.2 单相电能质量综合补偿器电路
    10.4.3 对市电电压波动补偿时,逆变器Ⅰ、Ⅱ的工作状态与功率平衡
    10.4.4 逆变器Ⅰ和Ⅱ的补偿功率
    10.4.5 三相电能质量综合补偿器
  10.5 串并联补偿式UPS[25]
    10.5.1 单相串并联补偿式UPS
    10.5.2 逆变器Ⅰ的工作与控制方式
    10.5.3 逆变器Ⅱ的工作与控制方式
    10.5.4 逆变器Ⅰ和Ⅱ对市电电压波动进行补偿时的工作状态
    10.5.5 对市电电压波动的补偿与补偿电压的建立
    10.5.6 逆变器Ⅱ向负载提供iq+ih和100%的功率
    10.5.7 逆变器Ⅰ和Ⅱ的补偿功率
    10.5.8 三相全桥式串并联补偿UPS
  10.6 IGBT高压变频调速电源
    10.6.1 单相全桥式SPWM逆变器的直接串联叠加
    10.6.2 多相多重整流
    10.6.3 功率单元模块化
  10.7 燃料电池发电系统
    10.7.1 燃料电池发电站的特点
    10.7.2 燃料电池发电站中的逆变器
    10.7.3 现场型与分散型电站的逆变器
  10.8 其它几种应用实例
    10.8.1 逆变焊机
    10.8.2 电动汽车[90]
    10.8.3 航空航天电源
参考文献
相关链接:http://www.tichinese.com/Soft/Book/cbook/200902/597.html

相关帖子

沙发
zluohua|  楼主 | 2009-2-13 01:02 | 只看该作者

开关电源设计第二版

中文名称:开关电源设计第二版
英文名称:Switching Power Supply Design Second Edition
别名:开关电源设计(第二版)
版本:PDF
发行时间:2005年09月
地区:大陆
语言:普通话

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新址
著者: (美)普莱斯曼著 
作译者: 王志强等译 
ISBN号: 7-121-01755-5 
出版日期: 2005-09
定价:¥45.00元
字数:780.8千字
页码:469
开本:16开 

本书系统地论述了开关电源电路的功率转换和脉宽调制原理、磁性元件的设计原则及闭环反馈的稳定性和驱动保护等内容。书中同时介绍了高频开关电源方面的最新技术进展:功率因数校正技术、软开关技术、荧光灯电子镇流器及手提电脑用低压输入电源。本书还在基本拓扑原理分析的基础上,对各功率变换器件的参数选择和变换器波形进行了定量分析,并给出了不同拓扑电路的设计实例。
本书可以作为学习、研究高频开关电源的高校师生的教材,也可作为从事开关电源设计、开发的工程师的设计参考资料。

目录:

第1部分 拓 扑 分 析
第1章 基本开关型调整器—— buck、boost及反相型拓扑
1.1 简介
1.2 线性调整器——开关调整器的原型
1.2.1 基本工作原理及优缺点
1.2.2 线性调整器的缺点
1.2.3 串接晶体管的功率损耗
1.2.4 线性调整器的效率与输出电压的关系
1.2.5 串接PNP型晶体管的低压差线性调整器
1.3 buck开关型调整器拓扑
1.3.1 基本工作原理
1.3.2 buck调整器的主要电流波形
1.3.3 buck调整器的效率(忽略交流开关损耗)
1.3.4 buck调整器的效率(考虑交流开关损耗)
1.3.5 buck调整器的理想开关频率
1.3.6 参数设计——输出滤波电感的选择
1.3.7 参数设计——输出滤波电容的选择
1.3.8 有直流隔离调整输出的buck调整器的电压调节
1.4 boost开关调整器拓扑
1.4.1 基本原理
1.4.2 boost调整器的定量分析
1.4.3 boost调整器的不连续工作模式和连续工作模式
1.4.4 不连续模式下的boost调整器的参数设计
1.4.5 boost调整器的应用及与反激变换器的比较
1.5 反极性开关调整器拓扑
1.5.1 基本工作原理
1.5.2 反极性调整器设计关系
参考文献
第2章 推挽和正激变换器拓扑
2.1 引言
2.2 推挽拓扑
2.2.1 有主从输出的推挽拓扑基本原理
2.2.2 输入及负载变化时从输出的调节
2.2.3 从输出电压实际值
2.2.4 主输出电感的最小电流限制
2.2.5 推挽拓扑中的磁通不平衡
2.2.6 磁通不平衡的表现
2.2.7 磁通不平衡的测试
2.2.8 磁通不平衡的解决方法
2.2.9 功率变压器设计
2.2.10 初/次级绕组的峰值电流及电流有效值
2.2.11 开关管的电压应力及漏感尖峰
2.2.12 功率开关管损耗
2.2.13 推挽拓扑输出功率及输入电压的限制
2.2.14 输出滤波器的设计
2.3 正激变换器拓扑
2.3.1 基本工作原理
2.3.2 输出/输入电压与导通时间和匝数比的设计关系
2.3.3 从输出电压
2.3.4 次级负载、续流二极管及电感的电流
2.3.5 初级电流、输出功率及输入电压之间的关系
2.3.6 功率开关管最大关断电压应力
2.3.7 实际输入电压和输出功率限制
2.3.8 功率和复位绕组匝数不相等的正激变换器
2.3.9 正激变换器电磁理论
2.3.10 功率变压器的设计
2.3.11 输出滤波器的设计
2.4 双管单端(以下简称双端)正激变换器拓扑
2.4.1 基本原理
2.4.2 设计原则及变压器的设计
2.5 交错正激变换器拓扑
2.5.1 基本工作原理、优缺点和输出功率限制
2.5.2 变压器的设计
2.5.3 输出滤波器的设计
第3章 半桥和全桥变换器拓扑
3.1 概述
3.2 半桥变换器拓扑
3.2.1 工作原理
3.2.2 半桥变换器磁设计
3.2.3 输出滤波器的设计
3.2.4 防止磁通不平衡的阻断电容的选择
3.2.5 半桥变换器的漏感问题
3.2.6 半桥变换器与双端正激变换器的比较
3.2.7 半桥变换器实际输出功率的限制
3.3 全桥变换器拓扑
3.3.1 基本工作原理
3.3.2 全桥变换器磁设计
3.3.3 输出滤波器的计算
3.3.4 变压器初级阻断电容的选择
第4章 反激变换器
4.1 概述
4.2 反激变换器的应用范围
4.3 DCM模式下反激变换器的基本工作原理
4.3.1 输入电压、输出电压及导通时间与输出负载的关系
4.3.2 设计原则和设计步骤
4.3.3 反激拓扑的电磁原理
4.3.4 反激变换器的缺点
4.3.5 不使用倍压/全波整流转换开关的120V/220V交流输入反激变换器
4.4 连续模式下反激变换器的基本工作原理
4.4.1 不连续模式向连续模式的过渡
4.4.2 连续模式反激变换器的设计原则
4.5 交错反激变换器
4.5.1 交错反激变换器次级电流关系
4.6 双端不连续模式反激变换器
4.6.1 应用场合
4.6.2 基本工作原理
4.6.3 双端反激变换器的漏感效应
参考文献
第5章 电流模式拓扑和电流馈电拓扑
5.1 简介
5.2 电流模式拓扑的优点
5.2.1 防止推挽变换器的偏磁问题
5.2.2 对输入网压变化即时响应(电压前馈特性)
5.2.3 反馈回路设计的简化
5.2.4 并联输出
5.2.5 改善负载电流调整
5.3 电流模式和电压模式控制电路的比较
5.3.1 电压模式控制电路
5.3.2 电流模式控制电路
5.4 电流模式优点详解
5.4.1 输入网压的调整
5.4.2 防止偏磁
5.4.3 在小信号分析中可省去输出电感简化反馈环设计
5.4.4 负载电流调整原理
5.5 电流模式的缺点和存在问题
5.5.1 输出电感峰值电流恒定而非其平均电流恒定的问题
5.5.2 对输出电感电流扰动的响应
5.5.3 电流模式的斜率补偿
5.5.4 用正斜率电压的斜率补偿
5.5.5 斜率补偿的实现
5.6 电压馈电和电流馈电拓扑
5.6.1 简介及定义
5.6.2 电压馈电PWM全桥变换器的缺点
5.6.3 buck电压馈电全桥拓扑基本工作原理
5.6.4 buck电压馈电全桥拓扑的优点
5.6.5 buck电压馈电PWM全桥电路的缺点
5.6.6 buck电流馈电全桥拓扑——基本工作原理
5.6.7 反激电流馈电推挽拓扑(Weinberg电路;参考文献23)
参考文献
第6章 其他拓扑
6.1 SCR谐振拓扑概述
6.2 SCR的基本工作原理
6.3 利用谐振正弦阳极电流关断SCR的单端谐振逆变器拓扑
6.4 SCR谐振桥式拓扑概述
6.4.1 串联负载SCR半桥谐振变换器的基本工作原理 
6.4.2 串联负载SCR半桥谐振变换器的设计计算 
6.4.3 串联负载SCR半桥谐振变换器的设计实例
6.4.4 并联负载SCR半桥谐振变换器[6,12]
6.4.5 单端SCR谐振变换器拓扑的设计[3,5]
6.5 Cuk变换器拓扑概述
6.5.1 Cuk变换器的基本工作原理
6.5.2 输出/输入电压比与开关管Q导通时间的关系
6.5.3 L1和L2的电流变化率
6.5.4 消除输入电流纹波的措施
6.5.5 Cuk变换器的隔离输出
6.6 小功率辅助电源拓扑概述[15~17]
6.6.1 辅助电源的接地问题
6.6.2 可供选择的辅助电源
6.6.3 辅助电源的典型电路
6.6.4 Royer振荡器的基本工作原理[17,18]
6.6.5 作为辅助电源的简单反激变换器
6.6.6 作为辅助电源的buck调节器(输出带直流隔离)
参考文献
第2部分 磁路与电路设计
第7章 变压器磁设计
7.1 概述
7.2 变压器磁心材料、几何结构及峰值磁通密度的选择
7.2.1 几种常用铁氧体的磁心铁损随频率和磁通密度变化的关系
7.2.2 铁氧体磁心的几何形状
7.2.3 峰值磁通密度的选择
7.3 变压器磁心最大输出功率、峰值磁通密度、磁心和骨架面积及线圈电流密度的选择
7.3.1 正激变换器输出功率公式的推导
7.3.2 推挽拓扑输出功率公式的推导
7.3.3 半桥拓扑输出功率公式的推导
7.3.4 全桥拓扑输出功率公式的推导
7.3.5 以查表方式确定磁心和工作频率
7.4 变压器温升的计算
7.5 变压器铜损的计算
7.5.1 概述
7.5.2 集肤效应
7.5.3 集肤效应——数量关系
7.5.4 不同规格的线径在不同频率下的交/直流阻抗比
7.5.5 矩形波电流的集肤效应[14]
7.5.6 邻近效应
参考文献
第8章 双极型大功率晶体管的基极驱动电路
8.1 概述
8.2 双极型基极驱动电路的设计规则
8.2.1 器件导通期间的电流要求
8.2.2 导通瞬间基极过驱动峰值输入电流Ib
8.2.3 基极关断反向电流尖峰Ib
8.2.4 关断瞬间基射极间的反向电压尖峰
8.2.5 能同时满足高、低b 值的晶体管工作要求的设计方案
8.2.6 驱动效率
8.3 贝克(Baker)钳位
8.3.1 Baker钳位的工作原理
8.3.2 使用变压器耦合的Baker钳位电路
8.3.3 变压器型Baker钳位[5]
8.3.4 达林顿管(Darlington)内部的Baker钳位电路
8.3.5 比例基极驱动[2~4]
8.3.6 其他类型的基极驱动电路
参考文献
第9章 大功率场效应管(MOSFET)及其驱动电路
9.1 概述
9.2 MOSFET管的基本工作原理
9.2.1 MOSFET管的输出特性(Id-Vds)
9.2.2 MOSFET管的输入阻抗和栅极电流
9.2.3 MOSFET管栅极驱动上升时间和下降时间
9.2.4 MOSFET管栅极驱动电路
9.2.5 MOSFET管Rds温度特性和安全工作区
9.2.6 MOSFET管栅极阈值电压及其温度特性
9.2.7 MOSFET管开关速度及其温度特性
9.2.8 MOSFET管的额定电流
9.2.9 MOSFET管并联工作[7]
9.2.10 推挽拓扑中的MOSFET管
9.2.11 MOSFET管的最大栅极电压
9.2.12 MOSFET管源漏极间的体二极管
参考文献
第10章 磁放大器后级调节器
10.1 概述
10.2 线性调整器和buck后级调整器
10.3 磁放大器简介
10.3.1 用作快速开关的方形磁滞回线磁心
10.3.2 磁放大器中的关断和导通时间
10.3.3 磁放大器磁心复位及稳压
10.3.4 利用磁放大器关断辅输出
10.3.5 方形磁滞回线磁心特性和几种常用磁心
10.3.6 磁心损耗和温升的计算
10.3.7 设计实例——磁放大器后级整流
10.3.8 磁放大器的增益
10.3.9 推挽电路的磁放大器输出
10.4 磁放大器脉宽调制器和误差放大器
10.4.1 磁放大器脉宽调制及误差放大器电路
参考文献
第11章 缓冲网络
11.1 概述
11.2 无缓冲器的开关管的关断损耗
11.3 RCD关断缓冲器
11.4 RCD缓冲器中电容的选择
11.5 设计范例——RCD缓冲器
11.5.1 接电源正极的RCD缓冲器
11.6 无损缓冲器
11.7 防止开关管二次击穿的漏感尖峰缓冲器
11.8 变压器辅助缓冲器
参考文献
第12章 反馈环路的稳定
12.1 引言
12.2 系统振荡原理
12.2.1 电路稳定的增益准则
12.2.2 电路稳定的增益斜率准则
12.2.3 LC输出滤波器的增益特性(输出电容含/不含ESR)
12.2.4 脉宽调制器的增益
12.2.5 LC输出滤波器加调制器和采样网络的总增益
12.3 误差放大器幅频特性曲线的设计
12.4 误差放大器的传递函数、零点和极点
12.5 零、极点频率引起的增益斜率变化规则
12.6 含有单一零点和极点的误差放大器传递函数的推导
12.7 根据2型误差放大器的零、极点位置计算它的相位延迟
12.8 输出电容含有ESR的LC滤波器的相位延迟
12.9 设计实例——含有2型误差放大器的正激变换器反馈系统的稳定
12.10 3型误差放大器的使用及其传递函数
12.11 3型误差放大器传递函数的零、极点位置引起的相位滞后
12.12 3型误差放大器的原理图、传递函数和零、极点位置
12.13 设计实例——含3型误差放大器的正激变换器反馈系统的稳定
12.14 获得所需3型误差放大器增益曲线的元件选择
12.15 反馈系统的条件稳定
12.16 不连续模式下反激变换器的稳定
12.16.1 从误差放大器输出到输出电压节点的直流增益
12.16.2 不连续模式下反激变换器的传递函数(从误差放大器输出到输出电压节点
的交流增益)
12.17 不连续模式下反激变换器的误差放大器传递函数
12.18 设计实例——不连续模式下反激变换器的稳定
12.19 跨导误差放大器
参考文献
第13章 谐振变换器
13.1 引言
13.2 谐振正激变换器
13.2.1 某谐振正激变换器的实测波形
13.3 谐振变换器的工作模式
13.3.1 不连续模式和连续模式;过谐振和欠谐振模式
13.4 连续模式下的谐振半桥变换器[4]
13.4.1 并联谐振变换器和串联谐振变换器
13.4.2 连续模式下串/并联负载谐振半桥变换器的交流等效电路和增益曲线[4]
13.4.3 连续模式(CCM)下串联负载谐振半桥变换器的调节
13.4.4 连续模式下并联负载谐振半桥变换器的调节
13.4.5 连续模式下串/并联谐振变换器
13.4.6 连续模式下零电压开关准谐振变换器
13.5 谐振电源小结
参考文献
第3部分 开关电源的典型波形
第14章 波形
14.1 概述
14.2 正激变换器波形
14.2.1 80%额定负载下测得的 和 的波形
14.2.2 40%额定负载下的 和 的波形
14.2.3 导通/关断过程中漏源极间电压和漏极电流的重迭
14.2.4 漏极电流、漏源极间的电压和栅源极间的电压波形的相位关系
14.2.5 变压器的次级电压、输出电感电流的上升和下降时间与功率晶体管漏源电压波形
14.2.6 图14.1中的正激变换器的PWM驱动芯片(UC3525A)的关键点波形
14.3 推挽拓扑波形概述
14.3.1 最大、额定及最小电源电压下,负载电流最大时变压器中心抽头处的电流
和开关管漏源极间的电压
14.3.2 两开关管 的波形及死区期间磁心的磁通密度
14.3.3 栅源极间电压、漏源极间电压和漏极电流的波形
14.3.4 电流探头串联于漏极时与串联于变压器中心抽头时测量得到的漏极电流波形的比较
14.3.5 输出纹波电压和整流器阴极电压
14.3.6 开关管导通时整流器阴极电压的振荡现象
14.3.7 开关管关断时下降的漏极电流和上升的漏源极间电压重迭产生的交流开关损耗
14.3.8 20%最大输出功率下漏源极间电压和在变压器中心抽头处测得的漏极电流的波形
14.3.9 20%最大输出功率下的漏极电流和漏极电压的波形
14.3.10 20%最大输出功率下两开关管漏源极间电压的波形
14.3.11 5V主输出电路的电感电流和整流器阴极电压的波形
14.3.12 输出电流大于最小输出电流时5V主输出整流器阴极电压的波形
14.3.13 栅源极间电压和漏极电流波形的相位关系
14.3.14 整流二极管(变压器次级)的电流波形
14.3.15 由于励磁电流过大或直流输出电流较小造成的每半周期两次“导通”的现象
14.3.16 输出115%最大功率时的漏极电流和漏源极间电压的波形
14.3.17 开关管死区期间的漏极电压振荡
14.4 反激拓扑波形
14.4.1 概述
14.4.2 90%满载情况下,输入电压为其最小值、最大值及额定值时漏极电流
和漏源极间电压的波形
14.4.3 输出整流器输入端的电压和电流波形
14.4.4 开关管关断瞬间缓冲器电容的电流波形
第4部分 开关电源新技术
第15章 功率因数及功率因数校正
15.1 功率因数
15.2 开关电源的功率因数校正
15.3 校正功率因数的基本电路
15.3.1 用于功率因数校正的连续和不连续工作模式boost电路对比
15.3.2 连续工作模式下boost变换器对输入网压变化的调整
15.3.3 连续工作模式下boost变换器对负载电流变化的调整
15.4 用于功率因数校正的集成电路芯片
15.4.1 功率因数校正芯片Unitrode UC38
15.4.2 用UC3854实现输入电网电流的正弦化
15.4.3 使用UC3854保持输出电压恒定
15.4.4 采用UC3854芯片的电源的输出功率
15.4.5 采用UC3854芯片的boost电路开关频率的选择
15.4.6 boost输出电感L1的选择
15.4.7 boost输出电容的选择
15.4.8 UC3854的峰值电流限制
15.4.9 设计稳定的UC3854反馈环
15.5 Motorola MC34261功率因数校正芯片
15.5.1 Motorola MC34261的详细说明(图15.11)
15.5.2 MC34261的内部逻辑及结构(图15.11和图15.12)
15.5.3 开关频率和L1电感值的计算
15.5.4 MC34261电流检测电阻(R9)和乘法器输入电阻网络(R3和R7)的选择
参考文献
第16章 电子镇流器
16.1 采用高频电源的原因
16.2 荧光灯的物理特性和类型
16.3 电弧特性
16.3.1 在直流电压下电极的电弧特性
16.3.2 交流驱动的荧光灯
16.3.3 荧光灯伏安特性
16.4 电子镇流器电路
16.5 DC/AC逆变器的一般特性
16.6 DC/AC逆变拓扑
16.6.1 电流馈电式推挽拓扑
16.6.2 电流馈电式推挽拓扑的电压和电流
16.6.3 电流馈电拓扑中的“电流馈电”电感的幅值
16.6.4 电流馈电电感中具体磁心的选择
16.6.5 电流馈电电感线圈的设计
16.6.6 电流馈电拓扑中的铁氧体磁心变压器
16.6.7 电流馈电拓扑的环形磁心变压器
16.7 电压馈电推挽拓扑
16.8 电流馈电并联谐振半桥拓扑
16.9 电压馈电串联谐振半桥拓扑
16.10 电子镇流器的封装
参考文献
第17章 用于笔记本电脑和便携式电子设备的低输入电压变换器
17.1 低输入电压芯片变换器供应商
17.2 凌特(Linear Technology)公司的boost和buck变换器[1]
17.2.1 凌特LT1170 boost变换器[3]
17.2.2 LT1170 boost变换器的主要波形
17.2.3 IC变换器的热效应[3]
17.2.4 LT1170 boost变换器的应用
17.2.5 其他LTC高功率boost变换器[5]
17.2.6 boost变换器的元件选择
17.2.7 凌特buck变换器系列
17.2.8 LT1074 buck变换器的应用
17.2.9 高效率LTC大功率buck变换器
17.2.10 凌特大功率buck变换器小结
17.2.11 凌特小功率变换器
17.2.12 反馈环的稳定 
17.3 Maxim公司的变换器芯片
17.4 由芯片产品构成的分布式电源系统
参考文献

序言/前言:

译 者 序
随着电力电子技术的迅速发展,高频开关电源已广泛应用于计算机、通信、工业加工和航空航天等领域。因此,从事开关电源学习和研究的高校师生及从事开关电源设计研发的工程人员,都迫切需要理论性、实用性强的学习资料。这便是我向同行介绍本书的用意所在。
本书从最基本的开关变换器入手,系统论述了开关电源电路的功率变换和脉宽调制原理,磁性元件的设计原则及闭环反馈的稳定性和驱动保护等内容。本书表述严谨规范,材料全面系统,是目前开关电源领域拓扑理论分析与实际电路设计结合得比较好的一本书。
这里要说明,本书是英文原版的中译本,电路中的符号均采用原版形式。
本书的翻译历时一年,翻译工作由华南理工大学电力学院王志强副教授组织完成。该校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专业的研究生王凡、任凌、李思杨、徐彪、邱添泉、龙隽、李妍等同学承担了部分章节的翻译工作,没有他们的积极参与和认真工作,本书的翻译出版几乎是不可能的。广西大学电气工程系陈延明博士审阅了本书部分章节,并提出宝贵意见,在此表示感谢。
还要感谢本书作者Mr. Abraham I. Pressman先生,感谢Mc Graw-Hill公司及其北京代表处王永诚先生。感谢电子工业出版社编辑刘继红对本书翻译的支持和她的辛勤工作。
鉴于译者的水平有限,时间仓促,译文的不足和错漏之处在所难免,希望读者予以批评指正。

译 者
前 言
自作者前一本关于开关电源设计的书(《开关和线性电源及功率变换器设计》,1978年)出版以来,功率变换领域已有了许多改变。
这些改变的目的是要进一步缩小电源的体积。集成电路技术使在较小的空间里能集成更多的电路功能,它在减小电源系统的体积方面有重要作用。与十年前约1W/in3的功率密度相比,现在开关电源功率密度可达2~6W/in3。而新型谐振变换器技术使功率密度提高到了20~40W/in3。
可工作于更高开关频率的功率场效应管的采用,以及新型拓扑技术和集成了更多控制和监视功能的小型PWM集成电路芯片的出现都大大减小了当今电源的体积。所有这些新技术在本书中都有介绍。
作者在给美国各大电子公司工程师讲授现代开关电源设计的实践中发现,那些对基本原理有较好理解的人可以很容易地解决日常设计问题并能理解、掌握新技术。
为此,本书以教学引导的方法(In a Tutorial Way)介绍各种新技术,以使读者能理解不同电路效应的基本原理。书中还讨论了不同拓扑的关键波形及可选用的不同设计方案。本书力图避免使用未经推导的经验公式,所有影响设计结果的公式都从基本公式导出。
本书加强了磁设计的内容。这是考虑到大多数电源设计人员仅是电路专家,他们善于用通过示波器观察到的电压数值、电压尖峰波形来分析解决问题,而磁滞回线轨迹是难以用示波器观察到的。这样,电路专家可能会回避或不能很好解决磁设计问题,而把难题留给对电路特性如何影响磁设计不太了解的磁学专家。为此,本书力图加强磁学内容以纠正这种情况。
本书还增加了目前功率变换领域最热门的主题:功率因数校正、荧光灯电子镇流器和用于手提电脑的低输入电压电源。
本书正文和文献中经常出现的波形大部分为理想波形。但作者认为,从教学角度看,由实际工作电路测得的真实波形将更有价值。一个拍摄得到的带尖峰、振荡和畸变的波形将比手绘的理想波形传递更多的电路信息并可增加设计者的信心。本书提供了几种常用拓扑不同频率下拍摄得到的实际波形。
本书主要面向电源设计工程师和学习电源设计的本科生、研究生。对那些不从事电源原始设计,但对电源设计分析、评估、测试和调试有兴趣的人们也很有参考价值。
本书清晰地概括了几乎所有现代开关电源实用技术的要点内容。它的出版与无数对电源技术发展做出贡献的工程师、工业设计师和学者的努力是分不开的。
相关链接:http://www.tichinese.com/Soft/Book/cbook/200902/598.html

使用特权

评论回复
板凳
zluohua|  楼主 | 2009-2-13 01:40 | 只看该作者

开关稳压电源—原理、设计与实用电路

【作  者】王水平 付敏江 [同作者作品]  
【出 版 社】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书 号】 7560604218  
【出版日期】 2001 年5月 【开 本】 16开 【页 码】 287     【版 次】1-3  
【内容简介】本书是一本讲述开关稳压电源的原理、设计及其实用电路的专著。
全书共三章。第一章是开关稳压电源概述,讲述了开关稳压电源的基本原理和设计,以及有关驱动、控制和保护电路的原理和设计。第二章是开关稳压电源的实际电路,着重讨论了各种开关稳压电源变压器的设计。第三章是开关稳压电源的实用电路,在分类简述了用于电视机、计算机、显示器、数字电路和其他方面的开关稳压电源的主要特点后,收集了以上各种类型的实用开关稳压电源电路共140余种,可供读者参考、研究和选用,真算得上是集开关稳压电源实用电路之大成。由上述内容可见,本书是开关稳压电源电路方面的一本资料性和实用性极强的科技图书,值得向有关读者推荐。
读者对象:工程技术人员、仪器、仪表维修人员,大专院校师生,电子技术业余爱好者。
相关链接:http://www.tichinese.com/Soft/Book/cbook/200902/602.html

使用特权

评论回复
地板
zluohua|  楼主 | 2009-2-13 01:41 | 只看该作者

《高频功率电子学:直流-直流变换部分》

【作 者】:蔡宣三,龚绍文编著 
【丛编项】:无 
【装帧项】:26cm / 441页 
【出版项】:科学出版社 / 1993.5 
【ISBN号】:9787030033567 / 7030033566 

【图书简介】本书内容包括:功率半导体开关器件,PWM型和谐振型直流-直流变换器的拓扑、工作原理、稳态和动态小信号分析方法等。
相关链接:http://www.tichinese.com/Soft/Book/cbook/200902/603.html

使用特权

评论回复
5
zluohua|  楼主 | 2009-2-13 01:41 | 只看该作者

现代高频开关电源实用技术

【内容简介】本书详细介绍了采用国际最新型MOSFET、IGBT电子电力器件、多种新型IC控制系统和国产优质磁性材料设计的现代高频开关稳压电源。其工作频率达100kHz,功率容量为15-3000W ,主变换器结构有反激式、正激式、半桥式、全桥式等,其中既有PWM脉宽调制的“硬开关”电源电路,又有热门的移相控制“软开关”电源电路。特别是介绍了各种15-50W单端反激式开关电源和1000-3000W软开关移相控制零电压全桥变换器稳压电源,以及高额有源功率因数校正器等设计实例。
本书通过大量精确记录的试验数据和实测波形,向读者详细介绍试制过程中遇到的许多难题、故障现象和解决思路。给出了实际测量的各类电源控制系统专用集成电路工作特性与控制曲线。讲述了实际制作各种高频开关稳压电源的主功率变压器、驱动变压器、辅助电源变压器,以及制作各种电源的输出滤波电感器、谐振电感器、升压电感器等,便于工程技术人员掌握实用的设计方法与制作技巧。
本书可供研究基础电源、开关电源、工业电源、通信电源、高频有源功率因数校正电源、UPS不间断电源、车载或机载电源、仪器设备电源等工程技术人员参考,也可供大专院校师生参考。

【目录信息】
第一章 现代电源领域的新进展 
第一节 新型MOS器件加速了电力电子学的发展 
第二节 现代高频开关稳压电源功率变换用电力电子器件 
第三节 低电荷的功率MOSFET系列器件 
第四节 高速IGBT功率管WARP-Speed系列 
第五节 脉宽调制与功率开关PWM/MOSFET复合IC 
第六节 功率因数校正与脉宽调制PFC/PWM复合IC 
第七节 最新超低导通电阻、低损耗MOSFET:IRFPS37N50A 
第二章 三脚PWM/MOSFET复合单片TDPSwitch-Ⅱ 
第一节 TOPSwitch-Ⅱ的IC内部功能与设计特点 
第二节 用TOPSwitch-Ⅱ组成的20W和150W稳压电源 
第三节 TOPSwitch-Ⅱ的使用要点、参数与特性曲线 
第四节 TOPSwitch组成单端反激式开关电源三种工作状态分析 
第五节 由TOPSwich-Ⅱ功耗曲线快速选择器件 
第六节 TOPSwitch作功率因数校正器的应用电路 
第三章 用EI-28、PQ26/25和TOPSwitch制作单端反激式稳压电源 
第一节 单端反激式开关稳压电源的基本工作原理 
第二节 TOPSwitch组成单端反激式开关电源的设计流程图
相关链接:http://www.tichinese.com/Soft/Book/cbook/200902/604.html

使用特权

评论回复
6
zluohua|  楼主 | 2009-2-13 01:42 | 只看该作者

Switching Power Supply Design

Editorial Reviews
Product Description
Using this book as a guide, Pressman promises, even a novice can immediately design a complete switching power supply circuit. No other book has such complete instruction in one volume. Using a tutorial, how-to approach, Pressman covers every aspect of this new technology, including circuit and transformer design, using higher switching frequencies, new topologies, and integrated PWM chips. For this latest edition, Pressman has added in-depth discussion of power factor correction, high-frequency ballasts for fluorescent lamps, and low-input voltage power supplies for laptop computers. 

From the Back Cover
A practical guide to state-of-the-art power supply design 
Nowhere else can you find, in one book, all the information you need to design a switching power supply. And no other book on the subject is as practical, yet mathematically sufficient, without being unnecessarily academic. Using a tutorial, how-to-do-it approach, Pressman first explains basic principles and why thigs are done as they are. With a knowledge of basic principles, the engineer can easily cope with new design requirements and evaluate alternative design decisions. The topics covered represent all those areas where a design decision has to be made in commencing a new design. These include: Topology Descriptions -- A quantitative description of the roughly 15 commonly used topologies. Maximum current and voltage stress on power transistors for specified input voltage-output powers are described. The discussion permits selection of an optimum topology for the specified input-output voltages, output powers, and the selection of the power transistors; High-Frequency Magnetics Fundamentals--Ferrite core hysteresis, coil skin effect, and proximity effect losses; Transformer Design--Derivation of equation for transformer core selection for available output power as a function of frequency, flux density, iron and bobbin area, and topology; novel charts derived from the equations, permitting core selection at a glance; core, coil, total transformer loss, and temperature rise calculations; transformer design examples in major topologies; DC Current Biased Inductor Design -- Design of inductors carrying DC bias currents using ferrite, MPP, Koolmu, and powered iron cores; Magnetic Amplifier, Snubber Designs, and Resonant Converters; Feedbak Look Stabilization; Critical Polaroid Waveforms in Major Topologies. 

This second edition adds chapters on the current hottest topics in the field; power factor corrections, high-frequency ballsts for flourescent lamps, and low-input voltage power supplies for laptop computers. 

--------------------------------------------------------------------------------
Product Details
Hardcover: 682 pages 
Publisher: McGraw-Hill Professional; 2 edition (November 1, 1997) 
Language: English 
ISBN-10: 0070522367 
ISBN-13: 978-0070522367 
Product Dimensions: 9.1 x 6.1 x 2 inches 
Shipping Weight: 2.4 pounds 
相关链接:http://www.tichinese.com/Soft/Book/ebook/200902/607.html

使用特权

评论回复
7
gfkdliling| | 2009-2-14 00:04 | 只看该作者

不错,正好在设计大功率无刷驱动器,用得上里面的一些知

使用特权

评论回复
8
cao541603| | 2010-8-8 15:45 | 只看该作者
:L打不开网页

使用特权

评论回复
9
电子小虫| | 2010-8-9 10:39 | 只看该作者
链接打不开啊

使用特权

评论回复
10
jaoe2010| | 2010-9-21 16:04 | 只看该作者
强烈鄙视“标题党”!:@

使用特权

评论回复
11
haizhibian| | 2010-9-22 09:13 | 只看该作者
我还以为是下载的资料呢

使用特权

评论回复
12
liliang9554| | 2010-9-22 11:10 | 只看该作者
原来是介绍些电源类的书,有没有电子版的啊。

使用特权

评论回复
13
zcx402| | 2010-9-24 14:00 | 只看该作者
ding hao ziliao

使用特权

评论回复
14
杜_U_ME| | 2010-9-25 21:21 | 只看该作者
链接打不开啊,如果有电子版的资料就更好了

使用特权

评论回复
15
爱在2012| | 2010-12-5 21:46 | 只看该作者
打不开。

使用特权

评论回复
16
思行合一| | 2010-12-5 22:52 | 只看该作者
可惜不能下载电子版的

使用特权

评论回复
发新帖 我要提问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28

主题

56

帖子

0

粉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