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不逢时——憋了七八年,好不容易写本书,却赶上金融危机
97年的金融危机,似乎已经很遥远了。唯一留下印象的,就是现在看来那等于白送的房价。而这次的危机,似乎才刚刚开始……
我们的胡编,最近就比较烦、比较烦、比较烦……因为每当匠人抓着他严刑拷问最近的《匠人手记》的销量情况时,他都是大叹苦经。
要说我们这本书吧,也真是多灾多难。上市伊始,就引发汶川地震,全国都把柴油调度给工程车救灾去了,严重影响其他省市货车的运输,并间接影响了新书的铺货上架速度。有点闲钱的人都去救灾了,谁还看书啊?
好不容易把货铺好了,抗灾帐篷也搭建起来了,又赶上那个劳什子“熬晕会”。全国人民光顾着天天“熬夜”看电视转播,看得个个都“熬晕”过去了,谁还看书啊?
好不容易把这个集体**熬过去了。匠人想这回总该轮到我们《匠人手记》扬眉吐气大放异彩了吧?结果又赶上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大小老板齐跳楼,百万民工齐下岗,那场面是相当壮观。饭都吃不饱,谁还买书啊?
憋了七八年,好不容易写本书,却赶上金融危机,你说我容易吗我?正在怨天尤人中,今天无意中在网上看到一篇帖子《金融危机要饿死图书了》,才知道胡编所言不虚。看来大家日子都不太好过,嘿嘿(匠人阴暗地坏笑中……)。
--------------------------------------------------------------------- [转贴] 金融危机要饿死图书了
作者 古清生
出版社责任编辑给我打电话来,说要告诉我一个不幸的消息,什么消息还会不幸?纳闷。她接着说,金融危机了啊,我们开了市场战略研讨会,明年图书市场会大面积萎缩。然后,问我同不同意首印数下降一点?我说,同意。五本一套的书,印多了是有点儿风险。
金融危机,最大的诱发者和受害者是房地产业,最苦难和最沉默的是新闻出版业。银根一紧缩,人们首先放弃购买的便是书报刊。有个数据,去年全国出版图书、期刊、报纸总印张为2345.2亿印张,折合用纸量542.7万吨,与2006年相比用纸量增长1.61%,已经是大大下降的趋势。今年的统计没有出来,凭感觉已经不是甚好,中南地区最大的图书城――湖北省出版文化城改为综合商厦,地下一层做美食,一层和三层卖服装和手机,四楼做娱乐,维持二层卖图书。
图书城的售书模式似乎本身也有一些问题,不过,一个有数千万人的省建一个大些的图书大厦,想来应该是很繁荣的,现在看来,只有北京西单图书大厦情况良好,上海淮海路的上海书城,也没有我想象的繁华,大厅里面人气不是甚旺。据我所知,也只有深圳书城,为顾客配备了购物车,这表示一种购买力,但稍具规模的超市都是有购物车的呀。这是中国的大都会的情况,二三线城市的新华书店都惨不忍睹,多数有出租碟台卖鞋、服装、手机的情况,书香氛围一扫而尽,新华书店靠垄断性经营教材为生。
新闻出版业不好说是国民经济中的支柱产业,然而绝对是支持民族进步、国民素质和国家竞争力提升的产业。看最近大家抢着刀切国家刺激经济发展、抵御金融危机的一揽子巨额投资计划,就没有新闻出版方面的什么事儿,心里便有一些凉。不见得是因为个人明年的版税没有着落,靠写作为生在中国这块土地上,永远只混得上一个温饱,也就只当是一个文化农民工,这块庄稼地里比较欠收。
想着写书不赚钱,拍电视总应该赚钱吧?今年也去拍了一个两栖动物的纪录片,送到有朋友供职的电视台去,她说台里只能支付1500元稿费,还包括后期制作人员的费用。原来如此,旅游卫视报价1400元一集,则不包括后期制作费,原来还说此价甚低。看上去,拍电视比我写字儿赚钱差去老远了,连买摄像机的钱都赚不回,勉强赚回个磁带钱。
凭心而论,一个行业吃不饱,它会发生问题,这不只是为自己着想,我在书店买书,多挑进口的图书买,因为人家写作的书资料充实、考察细致、逻辑清晰。国内作者写的书一般都不怎么样,先前我以为跟智商有关系,现在想来这跟收入低,投入少有关。比如说,我打算用两年时间拍一部金丝猴的纪录片,这事情电视台的专业人员就不愿意干,他们租一台标清的摄像机每天要支付500元,高清摄像机过千元,大约一集30分钟的片子连后其制作,赚6万元。要是花两年时间去拍一部纪录片,想想,除了饿死以外,再没有比这更好的出路了。对于看电视,国人只知道国产片子臭不可闻,却不知道里面的辛酸。图书更是如此,写一本书也要花一两年时间,首印1万册,版税10%,收入是2至3万元,扣去14%的所得税,所剩的钱,够不上查资料,考察的旅差费了。14%的所得税啊,怎么忍心下得了手扣啊?那些写作学术书的教授们,与在下比较起来,多数还要惨烈,他们多数要自掏腰包出钱印书,他们要评职称呢。
金融危机,不救新闻出版业,不降低稿酬中的个人所得税,我想,无非也就是让中华民族不要进步了,大家都回到文盲时代去罢了,不知道天理容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