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看来,Cotex-M3内核的主要包括:嵌套向量中断控制器(NVIC),取值单元,指令译码器,算数逻辑单元(ALU),寄存器组,存储器映射(4GB统一编址各区域功能的划分与界定),对于开发者而言,其实主要关注的主要分为三大块:
1、寄存器组2、地址功能划分映射3、中断机制(NVIC)。
1)寄存器组
Cortex-M3内核共有19组32位寄存器:
R0——R12(通用寄存器);
低寄存器组R0——R7
32位Thumb-2指令与16位Thumb指令均可访问
高寄存器组R8——R12
32位Thumb-2指令与极少数16位Thumb指令可访问
R13(堆栈指针寄存器);
主堆栈寄存器MSP(main-SP)/进程堆栈寄存器PSP(Process-SP)同一时间只能使用其中一个。MSP供操作系统内核及中断(异常)处理子程序使用,PSP只供用户的应用程序代码使用(详细使用详见3、嵌套向量中断控制器(NVIC)的总结)。
堆栈指针是4字节对齐的,故最低两位永远是00;
R14(连接寄存器)
用于存储程序返回的地址及PC的返回地址;
R15(程序寄存器)指向当前程序执行的地址;
2)特殊功能寄存器组
xPSR(程序状态字寄存器组),32位,可分为三个寄存器分别进行访问,也可以PSR或xPSR的名字直接组合访问。
应用程序PSR(APSR)
中断号PSR(IPSR)
执行PSR(EPSR)
中断屏蔽寄存器
PRIMASK 单一比特位,置位后,除NMI与硬fault外,其他中断都不响应;
FAULTMASK 单一比特位,置位后,除NMI外,其他中断都不响应;
BASEPRI 共有9位,中断号小于等于该寄存器设置值的中断都不响应;
控制寄存器control
Control[0] 0决定特权级线程模式;1用户级线程模式;
Control[1] 0主堆栈;1进程堆栈;
控制寄存器只能在特权级模式下改写,handler模式永远是特权级,且只允许使用主堆栈MSP
复位后,处理器进入特权级+线程模式下;
2、地址功能划分映射
Cortex-m3是一个32位处理器,其地址总线、数据总线都是32位的,故可在4G的地址范围上资源寻址。Cortex-m3内核把4G空间划定了基本的框架,定义不同的使用用途。
0x0000 0000 ----0x1FFF FFFF(512MB) 该区域为code区(flash区),供指令总线与数据总线取指取数使用;可以执行指令;
0x2000 0000 ----0x3FFF FFFF(512MB) 该区域为片上SRAM区,芯片制造商可在此布设RAM,可以将代码复制到此处运行,该区域也是可以执行指令code的;低1MB空间可位寻址,通过位带别名可扩展为32Mb的位寻址。
0x4000 0000 ----0x5FFF FFFF(512MB)该区域为“片上外设”区,主要为片上外设的相关寄存器,即特殊功能寄存器区,同理低1MB也可位寻址;该区域不可执行代码;
0x6000 0000 ----0x9FFFFFFF(1G)该区域为片外RAM区,该区域可执行代码;
0xA000 0000 ----0xDFFFFFFF(1G)该区域为片外外设区,该区域不可执行代码;
0xE000 0000 ----0xFFFFFFFF(1G)该区域为系统区,该区域不可执行代码;
所以不同地址片段的起始地址可简记为:0,2,4,6,10,E,
该系统区又分为两部分:
内部私有外设区0xE000 0000 ----0xE003FFFF(256KB)主要有NVIC,FPB,DWT,ITM等
外部私有外设区0xE004 0000 ----0xE00FFFFF(512+256=768KB)有ROM表,ETM,TPIU等
数据的大小端模式:CM-3既支持大端模式也支持小端模式,其中对于大端模式,ARM7中使用的是字不变大端模式,CM3中则为字节不变大端模式。虽说大小端模式都支持,但依然建议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使用小端模式,如果一些外设是大端模式,可以通过REV/REVH指令便可轻松完成端模式的转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