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P数据包可以分为ARP请求数据包和ARP应答数据包,ARP数据包到达底层链路时会被加上以太网数据包头发送出去,最终呈现在链路上的数据报头格式如下图,
以太网包头中的前两个字段是以太网的目的MAC地址和源MAC地址,在前面一章已经有讲解。目的地址为全 1的特殊地址是广播地址。在ARP表项建立前,源主机只知道目的主机的IP地址,并不知道其MAC地址,所以在数据链路上,源主机只有通过广播的方式将ARP请求数据包发送出去。电缆上的所有以太网接口都要接收广播的数据包,并检测数据包是否是发给自己的,这点通过对照目的IP地址来实现,如果是发给自己的,目的主机需要回复一个ARP应答数据包给源主机,以告诉源主机自己的MAC地址。 两个字节长的以太网帧类型表示后面数据的类型。对于ARP请求或应答数据包来说,该字段的值为0x0806,对于IP数据包来说,该字段的值为0x0800。 以太网数据报头说完,来说ARP数据报头。 硬件类型字段表示硬件地址的类型,它的值为 1即表示以太网MAC地址,长度为6个字节。协议类型字段表示要映射的协议地址类型。它的值为0x0800即表示要映射为IP地址。它的值与包含I P数据报的以太网数据帧头中的类型字段的值相同。 接下来的两个1字节的字段,硬件地址长度和协议地址长度分别指出硬件地址和协议地址的长度,以字节为单位。对于以太网上A R P请求或应答来说,它们的值分别为6和4。 操作字段op指出四种操作类型,它们是 A R P请求(值为1)、A R P应答(值为2)、R A R P请求(值为3)和R A R P应答(值为4),这里我们只关心前两个类型。这个字段必需的,因为A R P请求和A R P应答的帧类型字段值是相同的。 接下来的四个字段是发送端的以太网MAC地址、发送端的I P地址、目的端的以太网MAC地址和目的端的I P地址。 注意,这里有一些重复信息:在以太网的数据帧报头中和A R P请求数据帧中都有发送端的以太网MAC地址。对于一个ARP请求来说,除目的端MAC地址外的所有其他的字段都有填充值。当目的主机收到一份给自己的ARP请求报文后,它就把自己的硬件地址填进去,然后将该请求数据包的源主机信息和目的主机信息交换位置,并把操作字段op置为2,最后把该新构建的数据包发送回去,这就是ARP响应。 最后,用源码来看看LWIP是如何描述上面的这个数据报头的: struct etharp_hdr { PACK_STRUCT_FIELD(struct eth_hdr ethhdr); // 14字节的以太网数据报头 PACK_STRUCT_FIELD(u16_t hwtype); // 2字节的硬件类型 PACK_STRUCT_FIELD(u16_t proto); // 2字节的协议类型 PACK_STRUCT_FIELD(u16_t _hwlen_protolen); // 两个1字节的长度字段 PACK_STRUCT_FIELD(u16_t opcode); // 2字节的操作字段op PACK_STRUCT_FIELD(struct eth_addr shwaddr); // 6字节源MAC地址 PACK_STRUCT_FIELD(struct ip_addr2 sipaddr); // 4字节源IP地址 PACK_STRUCT_FIELD(struct eth_addr dhwaddr); // 6字节目的MAC地址 PACK_STRUCT_FIELD(struct ip_addr2 dipaddr); // 4字节目的IP地址 } PACK_STRUCT_STRUCT; 不唐僧了,和前面的各个描述完全相符。PACK_STRUCT_FIELD()是防止编译器字对齐的宏定义,讲过了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