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温度系数电阻器设计!

[复制链接]
3327|31
 楼主| xukun977 发表于 2018-6-10 19:4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xukun977 于 2018-6-10 20:03 编辑

想要低温度系数,有两种途径:一种是在工艺材料上下功夫,代价是成本高昂!另一种是巧妙地采用以毒攻毒的方法,这种方法更实用。


第2种方法,本质上是正负温度系数相加,例如米国专利:






两者叠加:







采用串并联组合,获取1KΩ零温度系数电阻的方法: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评论

xch
-40°~85° 都能做到 0温度系数吗? 是不是先得把温度变化限制到 0 ppm?  发表于 2018-6-11 12:16
PPDDPPDD1234 发表于 2018-6-10 21:23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一看就是学院派的作风。理论说的好听,实际做就歇菜了。要是真这么容易做出来,早发大财了。
先不要做上文的吹牛皮的零温度系数了,能做出±0.1ppm/°C,也可以发大财了。
即使是0.5ppm/°C的电阻,正品也要100多一个,即使是淘宝的拆机件,也要50多一个(假货另说)。
 楼主| xukun977 发表于 2018-6-10 21:43 | 显示全部楼层
PPDDPPDD1234 发表于 2018-6-10 21:23
这一看就是学院派的作风。理论说的好听,实际做就歇菜了。要是真这么容易做出来,早发大财了。
先不要做上 ...


学院派和你这些实战派的区别是:
你门弄的那些东西,只要讲个大概,我们就能听懂。
反之,我说了一大堆,甚至越说,你们越听不懂。


例如,你 连零温度系数是啥意思都不懂!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评论

xch
你看这图上公式之中的符号:∂ , 它表示小于任意给定一个不等于零的偏差值。也就是说温度得 0 ppm 偏差才能做到0 温度系数。  发表于 2018-6-11 12:26
fzyuan 发表于 2018-6-10 21:51 | 显示全部楼层
很多使用基板来补偿的
 楼主| xukun977 发表于 2018-6-10 21:5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xukun977 于 2018-6-10 21:57 编辑

上面这家伙太搞笑了,我都说了是米国专利了,他以为米国专利和中国一样水啊!

专利申请人是德州仪器的,德州仪器是“学院派”???





论坛上傻Ⅹ怎么这么多!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摸摸 发表于 2018-6-10 23:34 | 显示全部楼层
LZ做个零温飘电阻出来给我们开开眼啊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1 收起 理由
king5555 + 1 不可以趁我不來本坛而攻击x大。

查看全部评分

雪山飞狐D 发表于 2018-6-11 00:58 | 显示全部楼层
    实战中弄过PT100来对电阻温度补偿。。。
12telent34 发表于 2018-6-11 08:57 | 显示全部楼层
先不讨论技术问题。
关于专利:
只要理论上可行就可以,并不需要实际实现甚至不考虑是否能够实际实现,哪国都一样。
steelen 发表于 2018-6-11 09:43 | 显示全部楼层
开玩笑,记住,专利申请书是个法律文件,法律文件,法律文件
专利申请书是一个法律文件,要求及其严谨
按照专利说明书,普通技术人员就能实现
否则专利无效
xuplastic 发表于 2018-6-11 10:00 | 显示全部楼层
xukun977 发表于 2018-6-10 21:56
上面这家伙太搞笑了,我都说了是米国专利了,他以为米国专利和中国一样水啊!

专利申请人是德州仪器的,德 ...

笑死我了,装什么学院派

你说的这种补偿的方法早有采用,你专利是1995年的,人家fluke早早都把产品做出来了,fluke725A,720A什么时候生产的自己去查

现在高端精密电阻这行当已经被Vishay Precision Group霸占了

你这种补偿的方法小批量生产还行,批量生产谁给你做匹配

哦,对了,像你这种“叫兽”一般都是剥削研究生的,电阻匹配不好不给毕业
lyghj 发表于 2018-6-11 16:21 | 显示全部楼层
无知者无畏,这货是老师?就这种心态如果真是老师还是积点德不要误人子弟了。
OTB 发表于 2018-6-11 18:2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OTB 于 2018-6-12 17:53 编辑

学院派系。

谢谢大家!

或学术界以及其教科书受害者。

可能也包含学术界“领导下的产业界”。

对于工程问题,仅仅就能解决非常简单的,人人都能解的方程。

而诸如4个电阻的那个“共射放大电路”,看似如此简单的放大电路,也是 最基本的电路,没有任何一个“学术界或学院派”的“人士”计算过其直流工作点以至于高频小信号等效电路。

所有的“负反馈”放大电路,学术界以及学院派及其领导下的产业界,没有一个人会用“仿真算法使用的方法”进行“计算”,而一律采用了“反馈的近似计算方法”。

这说明什么?

这说明,学术界和学院派及其教科书受害者们是不值得信任的。

稍微复杂一点的电路方程,就不想去解,整天期待着“工程技术人员”给他们送来可以“吃饭”的“素材”。

到现在,学术界也不说明“差动放大电路”到底是谁,何时,在什么地方发明的。

因此,学术界的人员,是不切实际的,是没有任何“真实的实际经历”的,思想及其不成熟的。

这些活色是不值得信任的。

不信,请学术界的发明MLCC电容的,解释一下,你们为何不敢在“贴片的MLCC”电容上,表明容量耐压等指标? 

即使理论上的问题,学术界的人士,也远不能抓到问题的重点,而在工程实践中的工程技术人员,则总是能在实践中,抓到问题的要害,从而一举解决“学术界”连想都不敢想的“难题”。

这不是说前人的知识和经验无用,而是学术界及其教科书受害者们,不能正确理解前人的知识和经验,以他们特有的不正常心态来“传授知识”,必定就是一个恶性循环。

再次感谢大家! 
 楼主| xukun977 发表于 2018-6-11 19:2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xukun977 于 2018-6-11 19:31 编辑
lyghj 发表于 2018-6-11 16:21
无知者无畏,这货是老师?就这种心态如果真是老师还是积点德不要误人子弟了。 ...


一听讲话就知道,估计是公司老板。一查果然如此:

老板讲话口气就是掉。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楼主| xukun977 发表于 2018-6-11 19:33 | 显示全部楼层
xukun977 发表于 2018-6-11 19:22
一听讲话就知道,估计是公司老板。一查果然如此:

老板讲话口气就是掉。


请问贵公司现在还在了???
自己不怎么懂技术,不懂技术还又抓技术管理,公司处境堪忧。

 楼主| xukun977 发表于 2018-6-11 20:39 | 显示全部楼层
摸摸 发表于 2018-6-10 23:34
LZ做个零温飘电阻出来给我们开开眼啊


这帅哥天天缠着要看负阻。


负阻放大器的 专利,1952年就有了: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lyghj 发表于 2018-6-11 21:32 | 显示全部楼层
xukun977 发表于 2018-6-11 19:33
请问贵公司现在还在了???
自己不怎么懂技术,不懂技术还又抓技术管理,公司处境堪忧。

你就生活在你的臆想中吧
摸摸 发表于 2018-6-11 23:47 | 显示全部楼层
xukun977 发表于 2018-6-11 20:39
这帅哥天天缠着要看负阻。

不要光发别人的图片吹牛不做事,要你亲手做出来的才算,因为你当时就说拿元件搭几个出来的,我就想看你做出来的东西是什么水平.
 楼主| xukun977 发表于 2018-6-12 07:56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摸摸 发表于 2018-6-11 23:47
不要光发别人的图片吹牛不做事,要你亲手做出来的才算,因为你当时就说拿元件搭几个出来的,我就想看你做出 ...

想看东西啊,早把你的真实想法说出来不就得了!

我上语文课飞夺泸定桥的时候,流行收音机,用起子乱调中周完。上语文课尽信书不如无书时,磁带录音机开始流行,可以修收音机和录音机的简单故障,方法是看过职业学校模电教材,测3DG201三个脚的电压就能知道好坏了,而三极管是故障高发区,所以很准。收音机中除了熊猫牌的,振荡混频是一个由管子完成,基极是负压。

高中时沉迷于中国象棋,人家在点灯做试题,我在看棋谱,经过半年的努力,我打败同学中所有象棋高手,代价是成绩由TOP2掉到TOP15。


上大学时天天泡在科协,痴迷于电子制作,那时候没有打板,都是用protel99se画图,热转印,基于89C/S51单片机的电子制作做了不少=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评论

虽然我很菜,几年前我就判断你是技术强大的人。论坛里好几位,都很强大。就是你们老吵架。  发表于 2018-6-14 11:35
 楼主| xukun977 发表于 2018-6-12 08:28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xukun977 发表于 2018-6-12 07:56
想看东西啊,早把你的真实想法说出来不就得了!

我上语文课飞夺泸定桥的时候,流行收音机,用起子乱调中 ...

后来51单片机不行了,凌阳流行了一阵,接着STM32,老是语法上躲猫猫游戏,例如C陷阱,感觉软件没多少意思,还是模拟电路好玩。电子制作搞了那么多年,突然发现虽然电路“调”出来了,但是工作原理实际并不太懂,心态由此前的鄙视理论,开始像重视理论转移,不是说理论没用,而是说学的太肤浅,或者说太“精密”(只懂精确分析,不会合理近似,工程设计就不行了)。

所以我前面十几年的讨厌理论,喜欢电子制作;最近十几年喜欢理论,而电子制作更具有针对性,是用来验证理论的而已。

也就是说,模电的实验,不要根据实验指导书,搭个电路,看个波形,记录数据就完了,而是验证了什么理论,感知波形为何是那样。

 楼主| xukun977 发表于 2018-6-12 08:35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关于那个文集,阅读过后让人感叹太可惜了,此人拥有价值百万仪器,却由于理论知识不行,只能照着旧仪器电路,照着小鬼子书,DIY简单的由若干个元件组成的电路。
还不如那个网站叫孟欣的,人家那个DIY接近于实用产品了,很有水平。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个人签名:模电讨论兴趣小组群微信号:xukun977

1897

主题

22577

帖子

295

粉丝
快速回复 在线客服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