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与物这两个字常常连在一起说成“事物”,但其实事是事,物是物,两者有关系,却不能混为一谈。
《大学》第一部分第三句说道:物有本末,事有终始。这其实已经表明,物和事是完全不同的。
《大学》讲求格物致知,这里要格的“物”到底是什么?历来也是众说纷纭。明朝心学大师王阳明起初也误解了“物”的含义,以为格物的物,就是世间具体存在的物体,因此他去格竹子,最后失败是不言而喻的。
后来王阳明明白,所谓的物,其实是“事”。《大学》第五部分说: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致也。这里的“知本”,就是格物根本,《大学》中举的例子,是孔子做大司寇时审理案件的事情。也就是说真正要格的“物”,其实是人间事,而不是独立存在的物。
事这个字,在甲骨文中写成一只手拿着一个东西,是会意字,可以理解为运用手中的工具、或者物品达成一定的目的。
更简洁的表达是:根据人的意志、想法,运用具体存在的物,达成一定的目标。所以“事”其实是意识形态的概念,是属于精神层面的东西。有思想上的追求,有坚定的意志,有明确的目标,再根据具体的财物来实现目标,这才叫“做事业”。
古人说:人一辈子做一件事就够了。这句话的意思是:人一辈子专注于完成一项伟大的事业就可以了。这里的“一件事”,可以用一个简单的词语来表达,但是要做到,却并不容易。比如“教书育人”是做事。但真正要做到教书育人这四个字,那是不容易的。特别是在现代社会,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知识的更新换代比任何时候都快,作为老师,必须不断的完善自己,不断的学习新的知识,同时还要适应学生的新变化。所以现代当老师,绝对不是把教科书背熟就可以的。
完成一项事业,需要大量的“物”来支撑。比如要完成事业人就必须活着,活着就要吃饭,吃饭就是物质;生活需要房子,房子就是物质,有这些物质基础的支撑,人才可能安心的完成他的事业。
当今社会,很多人把赚钱当作“做事业”,这其实并不完全正确。赚钱很重要,但严格意义来说,赚钱不是“做事业”,而是打下经济基础。真有理想有目标的人,在赚到钱之后会去做真正的“事”:比如支持科研,比如搞体育事业,比如资助贫困孩子读书等等。
所以从社会的角度说,做事和赚钱,一个是上层建筑,一个是经济基础。经济基础是为上层建筑服务的。从普遍的社会现象来看,经济基础好,文化事业就发达,西方多数老牌的发达国家就是很好的证明。
但是对于个人来说,成就真正意义上的“事业”,有时候并不需要太多的经济基础,仅仅只要能维持的简单物质基础就行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孔子其实很穷,但他心里牵挂着国家,牵挂着千千万万的百姓,因此他要四处奔波,去谋求做事的机会。如果孔子只想赚钱,那么凭借他的学问,安安稳稳的办学校,赚大钱过好日子应该是不成问题的。
简单的说,物只是事的基础。人们所说的事业成功,并不仅仅只是说物质丰富。真正成功的事业,应该有一些思想上的高度,有一些精神层面的追求。只有对“物”的追求而没有精神层面的追求,那不叫做事,那只能叫谋生活。把肚子填饱了,去思考更高层次的事情,那才叫做事。
不明白这个道理,事业永远不可能真正的成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