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经历
读书路过福州那会儿参加了一个招聘会,在福州大学大礼堂。招聘方打着省科技厅的名号,看起来是个牛气的公司。在宣讲会上列了几个863计划的高大上项目,给出的薪资福利也很诱人。
招聘现场人山人海,左右穿梭挤到了第一排,递上了我的简历。
面试官问了两个问题:学的什么专业?Linux玩到什么程度了?
我照实跟他说了,两天后到公司二面,顺利拿到了offer。
告别了学生时代,刚开始上班,对待工作激情满满。我的第一个任务在现在看来很简单,为了解决系统非正常关机后开机太慢的问题,要做一个瘦身版本的Linux。自己想了一个方案,开了不少会,最终敲定下来。接下来的执行过程却让我吃尽苦头,2001年的Linux远没有现在普及,周围的人没有任何经验,网上能查到的资料也少之又少。那时只有sohu、yahoo,甚至还没有google。只能一点一点摸索,一个文件一个文件添加,再到链接库...漫长的时间之后,终于搞出点东西并得到老大的认可。看到自己做的东西出货了,非常开心。
由于期望太高,涨薪的事却没有如愿以偿,跳槽走了,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
第二份工作,去了一家上市公司,我入职的时候公司正处在高速发展阶段。老板大刀阔斧地进军各种产业,以电子行业起家,却盯着房地产和汽车这两块肥肉。
我做的是在国内也是刚刚兴起的MP3播放器。之前的工作,我是单纯的软件开发,换工作之后经常与示波器、万用表打交道。开发工具从gcc变成了keil,从vi变成了source insight。
和硬件工程师一起干活,在做的事和小时候自己折腾的东西很相似,干得不亦乐乎。好景不长,两年后公司主营业务出现亏损,边缘部门被砍。我被“规划”到别的部门,那边的老大很排外,让我一直处于“闲置”状态。半年都没事做,没办法撤吧。
再次找工作,做电视的一家公司,刚去的时候我对电视一无所知。这次欠缺的是基础知识。像电视信号如何调制、如何接收,声音、图像如何解调等。只能一点点啃这些基础常识。但不幸的是,对新技术的学习能力已经大不如前。还好这公司是代工厂,开发模式简单:先从方案商手中拿到半成品,包括PCB、原理图、源代码以及BOM,之后联系客户,按客户需求改方案,改动大的话直接找原厂,很多时候基本不修改就能生产。
从立项到出货,业务员和客人承诺的时间从来都是三个月。在这里工作还不到三年,自己过手项目居然高达20多个。周期最长的一个项目也只有8个月时间,忙的时候四五个项目一起干也是常事。
出货是第一要务,任何生产设备、方案研发等问题都可以叫外协或原厂解决。而我要做的就是走流程、发放软件,偶尔改改Bug。工作三年之后,对电视依然是一知半解的状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