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CU的时而短缺,时而供过于求,让终端商和经销商二者陷入混乱和纠结中,不断拉扯,走向双输。 被 MCU 锁了喉的硬件创业者 2021 年 3 月,一家智能硬件公司创始人田玉龙被 MCU 扼住了喉咙。 团队当时正在开发一款儿童教育智能硬件,可就在生产前夕出现了供应链危机:原本谈妥使用宏晶单价 3.8 元的 MCU,两个月后当田玉龙再次找上宏晶时,对方却表示自有仓库内已无货。只能向代理商订货。 田玉龙赫然而怒,情急之下,连夜联系了自己熟悉的多家代理商。 可此时不同往日,代理商手中的同款芯片价格,已被哄抬到了 35 元一颗, 乍然而来 10 倍的溢价,着实让田玉龙感到高攀不起。 此时留给田玉龙的只有两条路:要么保证性能采用 35 元的芯片,但得提高产品售价,把成本分摊给消费者。要么重新修改方案,采用其他芯片。 那段时间整个教育硬件市场,正被字节、腾讯、网易等大厂降维打击,高额补贴大幅拉低产品售价,倘若走了第一条路径,必定在市场上难有价格竞争力。 左右夹击下,田玉龙只好妥协,选择了第二条路径,改用别家单价 6 元的 MCU,最终涉险 " 过关 "。 妥协,在那段日子里是常态,是创业者们无奈和不得已的通行证。 事实上,这场终端厂商与经销商之间的价格游戏,从未有过明确的规则。 在所有信息都不透明的情况下,芯片贸易市场仿佛一个黑匣子,没有人真正知道到底还有多少库存,也没有人能够看见真正的需求。 一颗芯片从原厂到终端,有三条路可走。 一条是通过原厂直销的方式,直接进入需求量大的终端产品中;一条是从原厂由经代理商再进入终端产品;还有一条是从原厂到代理商再到经销商、现货商,最终进入终端客户。 无论走哪一条路,原厂对芯片的市场价格,都没有太多置喙的空间。真正能够掌握市场起伏的是手握物料的代理商与经销商们。 在田玉龙这样的创业者们眼里,代理商和经销商们在硬件创业者们最危难的时刻贸然抬价,是行业的敌人。 可这群所谓的 " 敌人 ",似乎面临着更危险的处境,他们站在冰与火的两面,一面盲目豪赌,一面自掘坟墓。 而未被**眷顾的赌徒们,生命的脚印,停留在了华强北的天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