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其他]

说走就走的好研发之旅!助你掌握企业研发核心技术

[复制链接]
597|0
手机看帖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跟帖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在过去的近四十年里,中国制造业实现了从沉寂到崛起的飞跃,巨大的制造业总量持续催化着技术升级与产业成熟。

随着后工业化阶段和产业链转型发展进程加快,一个新的问题出现了——

只关注如何把产品制造出来,在速度和数量上领先他人,能构建起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吗?

我们的答案是,不能;或者说,远远不够。
在这之外,我们还需关注工程化能力,关注卓越运营能力。

如何更快更好地制造产品?如何不生产不良品?如何实现零缺陷?这些都有必要系统地纳入考评体系和经营策略当中。

本贴旨在以案例为直观容器,来承载卓越运营理念,来落地全面质量管理体系,为试图着力于此的企业提供一个多元丰富的信息平台、参考支点和交流圈层。

更直白点说,我们希望这些案例可以帮助企业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增进效益,从而达成可持续竞争。


01 好质量从研发开始
可是,那然后呢?

企业要赚钱,拔尖的产品质量才是硬通货。质量不过关,再会做营销抓流量也没用,最多挣几笔快钱。可是,那然后呢?

有朋友可能在想,我大可以换个领域再如法**制一遍。互联网时代,流量就是风口,风口就是财富,机遇瞬息万变,哪有那么多时间栽树,我就想马上乘凉。

的确,如果你有足够的魄力、胆识和运气,这个方式也不失为一条奇路。可同样是互联网时代,一个黑点就有可能落得“永世不得翻身”的惨淡结局。比起脚踏实地钻研质量、改进质量,这种靠抹杀自己和企业的信誉,用短期收益牺牲更大市场的方式,总体来看还是得不偿失的。

扯远了,说回质量这件事。不管什么时候,低质量产品带来的弊端总远远大过利处,这是不争的事实。检验、鉴定带来成本,返修或报废带来损失,殊不知,要是把这些成本和损失节省下来,就又是一笔利润呀!

好在,从最初只看重检验的传统质量管理方式走出来的企业们,渐渐明白了检验解决不了产品的先天性设计缺陷,知道了再怎么控制制造过程的质量,也不能阻绝成本浪费。而作为制造型企业产品经营的第一环节,研发的过程质量直接影响着产品的生产、上市和销售情况。

是故,研发质量越来越被重视,人们笃定“控制好产品质量,要从研发开始”。研发逐步占住了制造业鄙视链的制高点,把生产、销售、供应链和质量压在金字塔底下。

只可惜,被重视的研发质量管理并没有交出让人眼前一亮的答卷。


02 做好研发质量大前提
管理流程动态匹配

研发过程质量管理始终不见明显起色,其实也存在“历史遗留问题”。在早先以量就能取胜的黄金年代,质量管理的标准化特性就已经相悖于产品研发的创造性了,这是导致产品研发质量管理滞后发展的原因之一。

再者,企业们对研发过程、研发质量管理的具体执行手段同样欠缺系统认知。

研发质量管理的前提是厘清业务流程,应该说,这是做好任何质量管理的前提。我们的创始人兼CEO总是行走在客户第一线,每次和客户开完会或者为客户咨询面诊回来,都有不少新发现,再把发现放在一起看,就有了具有普遍性的总结:大多数客户会关注相关案例经验或者交付实施经验,只有少数客户才关注方案对于管理流程优化的理解能力。

这才是经营发展裹足不前的原因啊。关注经验和案例本身是没有错的,但终归有些本末倒置,企业要解决管理变革问题,就必须率先关注流程。

案例和经验再丰富,也不能帮助企业提升效率与效益,只是增长了我们对不同组织的管理文化、管理方式的见识。更何况,文化与方式本身并无法像标品一样被复制并作用于其他企业——经验能补足企业面向多样性组织的应对能力,却不能真正落实到各个企业所独具的管理流程中去。

归根结底,企业要做好质量管理,需要的是能让业务流、审批流、数据流与管理流程动态匹配,并确保做到线上线下管理一致性的深度解决方案。

为什么流程的动态匹配和一致性这么重要?就拿研发质量管理来说,很多企业的研发管理负责人会认为:我们肯定有流程啊,不然这么多年是靠什么做出产品?实际上呢,有几个企业敢打包票说自己的产品开发流程拿得出手的?不说建立完善的质量设计、质量保证、质量改进体系,光一个可操作性都得打问号,很多企业的产品开发流程就一个层次,再配上少量的模板或者检查表,写流程的人不执行,执行流程的人不写流程,实际工作中的流程形同虚设,研发人员清楚地知道按照所谓流程操作必然做不出产品,倒不如自己的过往经验靠谱。

在此基础上,我们才有可能构建起一套真正优秀的产品开发流程。研发流程优秀,研发质量就有了管理的关键,接续的一系列质量策划、质量控制、质量保证、质量改进活动都能顺利融入到具体的产品开发活动中。

当然,做好流程的动态优化只是夯实好了地基,还不等于做好,我们还是需要结合具体的研发质量管理案例来做进一步分析。


03 研发质量管理改进实例
夯实地基,逐个击破

一套完善的产品开发流程大概具有以下六种特征:
·清晰的层次结构——可管理
·明确的阶段划分——可控制
·明确的阶段交付——可衡量
·统一的术语定义——易沟通
·明确的角色职责——易分工
·明确的绩效指标——易评价

不妨自查一下,你的公司具有这些特征吗?
此前我们服务过的一家医疗器械行业的W公司就在以上维度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这些问题并不是一开始就出现的。事实上,W公司早年正是以技术研发为核心能力而成长起来的,并在细分行业产品品类中取得了领先地位。

一年前,W公司拓展了新的产品线,从初期的单一线,迅速增加到6个以上,人员规模也成倍增长。此前没有显现的研发问题露出了踪迹,研发能力没有跟上公司发展,直接导致了新产品上市销售后,客户的质量问题投诉如雪片般飞来,公司的品牌形象一落千丈。

这打击不可谓不沉重,W公司管理层迅速动作,决定以产品质量提升为首要目标,综合研发质量管理的改进。通过多轮访谈问诊后,我们分析出W公司目前存在的关键欠缺问题,按照严重程度从上到下排序如下:
1.研发流程不清晰,部门墙严重,缺少阶段工作指导,研发效率低下
2.设计变更管理不严格,随意变更现象严重
3.设计验证不充分,产品质量问题频发
4.人员质量意识不足,质量控制不落实
5.质量体系建设文件化,不接地气
围绕以上具体欠缺,我们和W公司敲定,将基于研发质量管理现状,搭建出一套以FMEA为核心,以全面质量管理为目标导向的研发质量解决方案。

为方便读者更深入地理解,这里就本方案最终促成的几点效果做具体说明:

第一,可管理可控制的研发流程。为改变W公司没有质量管理人员深度参与、没有先期质量策划、没有研发过程质量控制等问题,我们率先通过APQP系统性地串联起研发流程中的管理系统,与AQP FMEA、变更管理等模块深度结合。以质量策划为主线,拉通底层数据流,在研发流程中设置关卡评审、文档评审和设计评审,主动采取防错措施,保证数据真实性、交付文件可靠性,研发人员明确产品质量目标、洞悉阶段过程控制点,让质量管控融入到研发过程中。

第二,明确且可衡量的交付物标准。通过部署AQP FMEA软件,实现人和人、数据和数据、老经验和新项目之间的协作和同步,减少重复工作、无效工作,逐渐形成FMEA标准;基础库、知识库、经验库、场景库多管齐下,构建企业动态FMEA知识管理体系。在具体操作层面,同样追求极致灵活,内部关联文件自动同步,自动导出特性清单、SOP、SIP,轻松打通DFMEA- PFMEA间的传递通路,将潜在失效或故障按在萌芽状态,以最有效、最便捷、最经济的方式阻绝不良品和浪费成本产生。
解决核心协同协作问题,提升质量与效率
第三,建立系统间沟通机制提前预防。例如,可通过AQP FMEA+变更管理系统,一方面确保变更有效更新至FMEA,另一方面,通过FMEA分析,识别变更影响范围,避免遗漏,从而提高变更的有效性和一次成功率;通过AQP FMEA+DVP,避免重复低效的验证,减少成本浪费;通过FMEA+问题管理,构建起【解决与反溯-再发防止经验库-新项目再发防止应用】的问题闭环管理,从救火式的质量管理模式转变为“预防性”,从源头管控质量问题,降低问题复发率,无限靠近于“零缺陷”目标。

第四,覆盖多个应用场景。协同研发、生产、供应链等业务链条,对接QMS、PLM等系统,打破数据孤岛,避免造成几个人维护同份文件却各维护各的冗余无效情形出现,大幅提高业务效率;链接钉钉、企微、飞书、OA等管理系统,直接在日常使用的高频软件内完成审批动作,全面追踪、提高管理效率。

据上次回访反馈来看,目前,W公司的研发质量管理相比之前要改善许多,也更具有操作性。在FMEA文档的完整性、知识库的丰富性、变更的一次通过率、DVP的一次成功率等部分指标上已有了较显著的改善效果。

除此之外,海岸线的链企云专家团队也为W公司的研发组织重构做了系列落地咨询服务,并在W公司内部开展了系列培训课程,与决策层、管理层和一线执行层一起,共同商讨制定研发质量的指标体系,为研发质量管理的改进指明方向。

研发质量管理的改进应当是一份长期和持续性的工作,后续我们也将跟进W公司方案更多实施情况,并在过程中实时修正措施,力求让W公司的研发质量管理水平,跟上自身发展进程。

使用特权

评论回复

相关帖子

发新帖 我要提问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18

主题

18

帖子

0

粉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