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CU(微控制器单元)的安全性设计与防护措施确实是确保物联网设备安全运行的核心。 下面我对包括数据加密、访问控制、防止代码篡改等安全措施的设计思路和解决方案,以及项目经验分享。
一、数据加密 1、硬件加密方法 现在一些MCU常内置加密引擎、安全存储和真随机数生成器(TRNG)等硬件加密功能,这些功能为数据加密提供了强大的支持,可以说加密还是很厉害了。每个MCU都有一个唯一的设备标识符,可以利用这个UID进行加密,确保每个MCU的加密密钥都是独一无二的,从而增强加密的安全性。 有的还有外部加密芯片,在MCU外部添加加密芯片,通过MCU与加密芯片的交互来验证程序的合法性。这种方法可以进一步增强加密效果,防止恶意软件的攻击。 2、软件加密方法 在程序中实现软件锁功能,通过特定的算法和密钥来验证程序的合法性。只有输入正确的密钥或满足特定条件时,程序才能正常运行。使用加密算法保护数据传输,利用加密算法对传输的数据进行加密,确保数据在传输过程中的安全性,常用的加密算法包括AES、RSA等。
二、访问控制 1、设置访问权限 使用内存保护单元(MPU)或内存管理单元(MMU),利用MPU或MMU来限制对敏感区域的访问。通过配置访问权限,确保只有授权的用户或进程才能访问特定的资源。再用访问控制列表(ACL),配置ACL来明确哪些用户或进程可以访问哪些资源,这样就有助于防止未经授权的访问和数据泄露。 2、安全启动流程 验证固件和软件的完整性和真实性,在MCU启动时,验证固件和软件的完整性和真实性,可以防止加载未经授权的代码,从而确保系统的安全性。 关键代码和数据校验,在启动过程中,对关键代码和数据进行校验,确保它们未被篡改,有助于确保系统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三、防止代码篡改 1、硬件防篡改技术 防篡改设计的MCU,采用具有防篡改设计的MCU,将用户操作模式与管理员操作模式分离,限制低权限用户程序的访问,防止恶意软件通过用户软件代码错误获得对系统的控制。 篡改检测机制,使用隐藏篡改检测迹线、机械篡改检测盖等篡改检测机制来检测潜在的篡改行为,机制可以在篡改发生时及时发出警报,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保护系统的安全性。 2、软件防篡改技术 代码读取保护(CRP)功能,使用CRP功能限制对Flash内容的访问,防止恶意软件通过读取Flash内容来获取敏感信息或篡改代码。 指令伪装,对汇编语言源程序中的指令进行伪装,插入无效指令、改变指令顺序等。这可以增加反汇编的难度,从而防止恶意软件通过分析反汇编代码来获取敏感信息。
四、其他安全措施 实施安全的固件更新流程,确保只有经过验证的更新才能被安装。在更新过程中,对固件进行校验和验证,以防止恶意软件的植入。内置监控机制,及时检测异常行为并采取相应措施,锁定设备或上报安全事件。这有助于及时发现并应对潜在的安全威胁。从设计阶段开始,将安全纳入MCU的整个生命周期。确保每个环节都有相应的安全措施,以防范潜在的安全风险。
项目经验分享 在项目中,我也会遇到了多种安全性相关的挑战,防止代码泄露、防止设备被非法访问等。
针对这些挑战,我和我公司团队我们采取了以下措施: 多层次数据加密保护,使用具有硬件加密功能的MCU,并结合外部加密芯片和UID加密技术,实现多层次的数据加密保护。这确保了敏感数据在传输和存储过程中的安全性。 严格的访问控制策略,设置了严格的访问控制策略,确保只有授权用户才能访问关键资源。这有助于防止未经授权的访问和数据泄露。 安全启动和校验机制,实施了安全启动流程,并在启动过程中对关键代码和数据进行了校验和验证。这确保了系统的可靠性和稳定性,并防止了恶意软件的加载。 篡改检测与响应,采用了篡改检测机制,及时检测并响应潜在的篡改行为。这有助于及时发现并应对潜在的安全威胁,保护系统的安全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