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信息发布]

嵌入式系统的远程更新(OTA)技术与安全保障

[复制链接]
277|4
手机看帖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跟帖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xu@xupt|  楼主 | 2024-12-2 22:2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随着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IoT)技术的迅猛发展,嵌入式设备已广泛应用于智能家居、工业自动化、智能交通、医疗健康等领域。这些设备数量庞大、分布广泛,功能需求不断变化,传统的手动更新方式已经无法满足实际需求。远程更新(Over-The-Air,OTA)技术因此成为嵌入式系统中的关键功能,能够通过无线通信网络对设备进行远程固件更新和功能扩展,大大提高了维护效率和用户体验。然而,在资源受限的嵌入式微控制器(Microcontroller Unit,MCU)上实现可靠的OTA更新,并确保更新过程的安全性,仍然面临诸多技术挑战,需要深入研究与解决。

在嵌入式MCU上实现可靠的OTA更新,首先需要考虑设备的硬件资源限制。嵌入式MCU通常具有有限的存储空间、处理能力和能耗预算,因此在设计OTA更新方案时,必须充分考虑这些限制因素。为了在有限的存储空间中容纳当前固件和待更新的固件,常采用双分区(Dual Bank)或双固件(Dual Firmware)架构,将闪存划分为两个独立区域,一个用于存储正在运行的固件,另一个用于存储新下载的固件。在更新过程中,新固件被下载至备用分区,完成校验后,通过引导程序(Bootloader)控制固件的切换。这种方法能够在更新失败或过程中断时,确保设备仍可从原有固件启动,避免因更新错误导致设备无法运行,从而提高系统的可靠性。

在OTA更新过程中,数据传输的可靠性是关键问题之一。为此,需要选择适当的通信协议和数据传输方式,以满足嵌入式MCU的资源限制和可靠性要求。对于不同的无线通信方式,如Wi-Fi、蓝牙、蜂窝网络等,需要采用对应的协议栈。为了提高数据传输的可靠性,可以使用支持确认应答和重传机制的通信协议,如TCP/IP协议族中的TCP协议。然而,TCP协议的开销较大,对资源受限的MCU而言,可能并不理想。针对这种情况,可以在UDP协议之上实现自定义的可靠传输层协议,通过增加校验和重传机制,平衡资源消耗与可靠性需求。在数据传输过程中,需要对接收的数据进行完整性校验,采用循环冗余校验(CRC)、消息摘要算法(如MD5、SHA-256)等技术,确保数据未被篡改或损坏。同时,应考虑到网络的不稳定性,设计断点续传机制,保证在网络中断或设备重启后,能够继续完成固件下载。

为了确保OTA更新的安全性,需要在通信安全和固件安全两个层面进行保护。在通信安全方面,应采用加密通信协议,防止数据在传输过程中被窃听或篡改。基于传输层安全协议(Transport Layer Security,TLS)的加密通信能够提供数据加密、身份认证和数据完整性校验等功能。然而,由于TLS协议复杂度较高,对资源的消耗较大,在嵌入式MCU上实现存在一定困难。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可以采用轻量级的安全协议,如基于用户数据报协议的TLS(Datagram TLS,DTLS),或者专为嵌入式设备设计的轻量级安全协议。此外,还可以使用对称加密算法(如高级加密标准AES)对传输的数据进行加密,以降低计算和存储资源的消耗。

在固件安全方面,需要确保设备仅接受来自可信源的更新,防止攻击者通过OTA更新植入恶意代码。为此,可以采用数字签名和证书验证机制。在发布新固件时,使用私钥对固件进行数字签名,设备在接收到新固件后,使用预置的公钥验证签名的有效性。该过程依赖于公钥基础设施(PKI),使用非对称加密算法(如RSA、椭圆曲线加密ECC)实现。由于非对称加密算法计算量较大,对MCU的性能提出了挑战。为此,可以选择更高效的ECC算法,或者利用硬件加密模块加速计算过程。在嵌入式MCU上,硬件加速模块能够显著提高加密运算的效率,降低对CPU的占用。

引导程序在OTA更新过程中扮演着关键角色,负责固件的加载、校验和切换。为了防止引导程序被篡改,需要将其存储在只读存储器区域或受保护的闪存区域,并实现安全启动(Secure Boot)功能。在设备启动时,引导程序对固件进行完整性校验和数字签名验证,只有通过验证的固件才能被加载执行。这一机制能够防止未经授权的固件运行,提升设备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同时,引导程序应具备容错能力,能够在固件更新失败时,回滚至上一版本或启动应急模式,保证设备的基本功能可用。

在实际应用中,嵌入式设备通常面临能耗限制,特别是在电池供电或能量采集的场景中。为了降低OTA更新过程的能耗,可以采用差分更新(Delta Update)技术。差分更新是指仅将新旧固件之间的差异部分进行传输,而非传输完整的固件。常用的差分更新算法包括BSDiff、XDelta等,通过比较新旧固件,生成差分补丁文件,显著减少了传输的数据量,进而降低了能耗和带宽需求。然而,差分更新算法通常需要较高的计算能力和内存,对嵌入式MCU而言,需要针对性地进行优化。此外,采用高效的压缩算法,如LZMA、Deflate等,也有助于减少传输的数据量,但需要权衡压缩率与压缩解压缩耗时之间的关系,确保满足实时性要求。

在OTA更新的整个生命周期中,版本管理和升级策略也至关重要。需要建立完善的版本控制体系,记录每个版本的固件信息,包括版本号、特性更新、修复的漏洞等。升级策略可以采用强制更新、用户手动确认更新、分阶段更新等方式。分阶段更新即逐步推送新版本,先在小范围内测试验证,发现并解决潜在的问题后,再逐步扩大更新范围,降低大规模更新导致的风险。此外,还应考虑兼容性问题,确保新固件与现有硬件和软件环境的兼容,防止因兼容性导致的设备故障。

为了提高OTA更新的可靠性,需要建立完善的更新流程和异常处理机制。在下载固件过程中,应实时监控网络连接状态和下载进度,出现异常时及时处理。下载完成后,需要对固件进行完整性和数字签名验证,确保固件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一旦验证失败,应立即删除无效固件,防止其影响设备运行。在更新过程中,应提供断点续传功能,保证在网络中断或设备重启后,能够继续完成固件下载,避免资源浪费和更新失败。

OTA更新的安全性还涉及设备的身份认证和访问控制。应采用安全的身份认证机制,确保只有授权的服务器或用户能够触发设备的OTA更新。常见的身份认证方式包括基于证书的双向认证、令牌验证等。通过建立安全的访问控制策略,防止未授权的更新请求,保障设备的安全。此外,在设备端和服务器端建立可信赖的通信信任链,防止中间人攻击和拒绝服务攻击。

在嵌入式MCU上实现可靠且安全的OTA更新,需要软硬件的协同设计和优化。硬件方面,可以选择支持安全功能的MCU,如内置硬件加密模块、真随机数发生器(True Random Number Generator,TRNG)、可信执行环境(Trusted Execution Environment,TEE)的芯片。这些硬件特性能够提升加密运算的效率和安全性,提供安全的密钥存储和运算环境。软件方面,需要针对MCU的资源限制,优化加密算法和协议栈,实现高效的安全通信和固件校验。同时,遵循安全编码规范,防止缓冲区溢出、内存泄漏等安全漏洞。

总而言之,实现可靠的OTA更新并确保更新过程的安全性,是嵌入式系统设计中的重要课题。通过在系统架构、通信协议、加密算法、引导程序、安全机制等方面进行综合设计和优化,能够有效地提升OTA更新的可靠性和安全性。具体而言,采用双分区架构保证更新的可靠性,使用可靠的传输协议保障数据传输的完整性和可靠性,利用数字签名验证和安全启动机制确保固件的来源可信和完整性,引入差分更新和压缩算法优化使得更新过程高效节能,建立完善的版本管理和升级策略降低更新风险,实施严格的身份认证和访问控制机制防止未授权的更新操作。在硬件资源受限的情况下,需要精心设计和优化各种技术方案,以满足嵌入式MCU的特性和应用需求。

随着物联网设备的规模和复杂度不断增加,OTA更新技术将在设备的维护和功能扩展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同时,面对日益严峻的网络安全形势,对OTA更新过程的安全保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持续研究和改进OTA更新技术,对于提高嵌入式系统的可靠性、安全性和用户体验具有深远的意义。

使用特权

评论回复
沙发
forgot| | 2024-12-3 08:29 | 只看该作者
OTA更新技术将在设备的维护和功能扩展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使用特权

评论回复
板凳
海洋无限| | 2024-12-3 12:37 | 只看该作者
有没有通用的代码实现

使用特权

评论回复
地板
xionghaoyun| | 2024-12-3 14:51 | 只看该作者
OTA能走后门

使用特权

评论回复
5
zzele| | 2024-12-3 20:42 | 只看该作者
越是通用的代码,后门和漏洞越容易被暴露和被利用。

使用特权

评论回复
发新帖 我要提问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120

主题

710

帖子

3

粉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