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上观新闻
刚刚过去的2024年,中国航天取得了不少举世瞩目的成就,创造了多个航天史上的第一。新的一年,中国航天新的征途已在召唤,对星辰大海的一次次奔赴,令人期待和向往。
关键词:**八号A、**十号载人火箭、**九号重型火箭
2024年,我国新型火箭**六号C、**十二号首飞成功。其中,**六号C具有可靠、经济、好用等特点。**十二号火箭则是我国目前运载能力最大的单芯级运载火箭,可有效提
高我国太阳同步轨道入轨能力和低轨互联网卫星星座组网能力。与此同时,我国首个商业航天发射场——海南航天商业发射场也首次启用。
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
据中国工程院院士、运载火箭与航天工程专家龙乐豪介绍,未来的“**”系列运载火箭的发展方向为大运载能力、快速反应、高可靠性和低成本,简称“大、快、高、低”。
2025年,**八号A将进行首飞。其近地轨道运载能力约为7吨,700千米高太阳同步轨道运载能力不低于6.4吨,将在发射巨型低轨互联网卫星中发挥重要作用。
目前,我国正在积极研制**十号新一代载人运载火箭。它采用三级半构型,芯级直径5米,全长约90米,起飞重量约2000吨,可将27吨有效载荷直接送入地月转移轨道,或者将70吨
有效载荷送入低轨道,主要用于载人月球探测。
通过**十号的研制,我国将攻克发动机多机并联、低频弹性控制、故障诊断及容错重构等关键技术,进一步提升火箭可靠性,并迈向全面智能飞行阶段,即有效融合人工智能技术,
建立全生命周期、全系统的智能健康检测系统,实现火箭本体自主修复。
在**十号基础上研制的**十号A计划于2026年首飞。它采用两级构型,总长约67.4米(载人状态)/66.4米(载货状态),起飞重量约750吨,起飞推力约892吨,第一级回收状态下
的近地轨道运载能力不小于14.2吨,可满足“梦舟”近地载人飞船等载人航天发射任务需求。
正在研制的**九号重型运载火箭则采用三级构型。其芯级箭体直径10米级,低轨道运载能力约为140吨、地月转移轨道运载能力50吨、地火转移轨道运载能力35吨,可以满足未来月
球科研站、太空电站、载人登陆火星等国家重大科技活动的任务需求。
**九号还有一种两级构型,用于发射大型近地轨道航天器,将于2030年前后实现一级重复使用构型的首飞,2033年到2035年实现两级复用构型首飞。
人造新星:天地一体智能化
关键词:“微笑”卫星、卫星互联网、新一代气象卫星、下一代北斗系统
过去一年,我国多颗高水平科学卫星升空,开辟了空间观测的新天地。2024年1月,我国研制的“天关”卫星升空,开启了X射线时域天文学探测;6月升空的“中法天文卫星”是迄今
为止对伽马暴开展多波段综合观测能力最强的卫星。
2025年,我国与欧洲合作的“微笑”卫星将升空。其科学目标是探测太阳风-磁层相互作用的大尺度结构和基本模式,认知地球亚暴整体变化过程和活动周期,探索日冕物质抛射事件
驱动的磁暴发生和发展。该卫星配置了4台有效载荷,能连续40多小时对地球磁鞘及极尖区进行X射线成像、对全球极光分布进行紫外极光成像,同时对太阳风和磁层中的等离子体及磁
场进行实时原位探测,以揭示太阳风与磁层相互作用的过程和变化规律。
“微笑”卫星SMILE
2024年,我国卫星互联网组网拉开大幕。其中,上海垣信卫星科技有限公司发射了54颗“千帆星座”极轨互联网卫星,中国星网公司也于年底成功发射首批10颗低轨互联网卫星。
两大互联网星座的更多组网星将在2025年升空。据悉,“千帆星座”采用多层多轨道、分阶段实施的星座设计,规划由超过1.5万颗卫星提供多元业务融合服务。星网星座将发射约1.3万颗
低轨通信卫星完成组网。
继2024年成功发射“海洋盐度探测卫星”后,我国将在今年积极备战全球首颗静止轨道微波气象卫星。该卫星预计2026年发射入轨后,将实现对台风、流域性降水等灾害性天气及其变化
过程的高频次实时探测,填补世界高频次云雨区大气廓线探测空白,大幅提升包括台风路径强度预报在内的预报预警能力。
根据规划,2025年到2035年,我国将完善第二代并同步发展第三代风云卫星综合观测体系,发展星地协同智慧观测一体化技术,建立支撑精细预报的智慧观测业务系统。目前,第三代风
云气象卫星风云五号极轨气象卫星、风云六号静止轨道气象卫星已处于论证阶段。
全球首颗静止轨道微波气象卫星
2025年还将是我国下一代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发展的关键之年。2024年11月发布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2035年前发展规划》显示,未来在确保北斗三号系统稳定运行基础上,中国将建设
以“精准可信、随遇接入、智能化、网络化、柔性化”为代际特征的下一代北斗系统。按计划,我国将在2025年完成下一代北斗系统关键技术攻关;2027年前后发射3颗先导试验卫星,
开展下一代新技术体制试验;约于2029年开始发射下一代北斗系统组网卫星;2035年完成下一代北斗系统建设。
登月巡天:载人航天新征程
关键词:“轻舟”与“昊龙”、“巡天”空间望远镜、载人登月任务
2024年,我国宣布开始研制“轻舟”货运飞船和“昊龙”货运航天飞机,以降低中国空间站上行货物运输成本,增强上行货物运输灵活性,探索发展商业航天模式。
根据计划,“轻舟”货运飞船将于2025年9月执行首次飞行任务。它采用一体化单舱构型,货舱空间27立方米,上行货物运力可达2吨,可搭载航天员生活物资、科学实验设备、科学载荷
等。它将采用多种载荷方案和智能设计,以提高航天员的货物取送效率以及货物处理的整体效率。“昊龙”货运航天飞机则将具备突出的可重复使用能力。
“昊龙”货运航天飞机
我国首个大型“巡天”空间望远镜预计2027年发射。其口径为2米,分辨率与美国哈勃空间望远镜相当,视场角将是“哈勃”的300多倍,如果在轨10年,可对40%以上的天区进行观测。
“巡天”望远镜的主要使命是对宇宙中的天体进行普查,为人类带来全景式的宇宙高清地图。
瞄准2030年前实现首次载人登月的宏伟目标,我国载人登月工程现已初步规划了月球科学、月基科学和资源勘察利用三个领域、九大方向的科学目标。目前,“梦舟”新一代载人飞船、
“揽月”月面着陆器、载人月球车和登月服等飞行产品,已全面进入初样研制阶段。
“梦舟”载人登月飞船结构图
“揽月”月面着陆器结构图
我国载人登月任务的主要过程为:先用**十号火箭发射“揽月”月面着陆器,它在环月轨道停泊等待;然后再发射“梦舟”载人飞船,与“揽月”在环月轨道交会对接。航天员从飞船
进入着陆器登月舱,着陆器与飞船分离后下降到月面,航天员开展月面活动。之后,航天员乘坐的登月舱起飞上升与“梦舟”载人飞船对接,航天员进入飞船。飞船与着陆器登月舱分离
后返回地球。
采样返回:深空探测前景广阔
关键词:嫦娥七号、天问二号、天问三号、小行星防御系统
2024年,我国圆满完成嫦娥六号任务,在世界上首次实现月球背面自动采样返回的壮举。尽管嫦娥七号要到2026年发射,但大量研制工作的关键节点将在2025年完成。
嫦娥七号任务将精心配置18台有效载荷,共同致力于月球极区的科学与资源探测,有望在月球科学研究、日地月空间环境探索,以及月球原位资源利用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为未来构建
长期、连续运行的综合性月球科研站奠定坚实基础。2028年,我国将发射嫦娥八号,它将与嫦娥七号一起为国际月球科研站奠定基础。
2025年,我国将发射天问二号小行星探测器,用于实施近地小行星2016HO3取样返回和小行星带中的主带彗星311P环绕探测任务。它将实现近地小行星的绕飞探测、附着和取样返回,
即通过一次任务实现对近地小行星的近距离探测、采样返回和主带彗星探测,并开展遥感探测、就位探测以及样品实验室分析相结合的多种探测活动,使我国小天体探测技术达到国际先
进水平。
更令人期待的是,我国计划2028年底发射天问三号火星采样返回探测器,它将于2031年7月至少携带500克样品返回地球。计划于2030年左右发射的天问四号木星系探测器,则将完成在
木星系及行星际穿越探测任务。未来,我国还将探测太阳系边际。
此外,我国还将着手组建近地小行星防御系统,共同应对近地小行星撞击威胁,为保护地球和人类安全贡献中国力量。为此,我国拟对某颗有威胁的小行星实施一次抵近观测和就近撞击,
对改变其轨道进行技术实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