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位置 | 集成在单片机芯片内部 | 作为独立芯片,位于单片机芯片外部 |
访问方式 | 通过内部总线直接访问 | 需要通过外部地址/数据总线并配合特定指令访问 |
访问速度 | 极快,与CPU时钟同步,通常只需1-2个时钟周期 | 较慢,需要操作总线、产生控制信号,通常需要多个时钟周期 |
容量大小 | 较小,通常为几十字节到几十KB(现代通用单片机常见2K-64K) | 可以很大,从64KB到数MB甚至更大,取决于地址总线宽度和所选芯片 |
功耗 | 低,因为是芯片内部电路,且总线长度短 | 相对较高,需要驱动外部总线,信号翻转功耗大 |
成本 | 增加片内RAM会显著提高芯片本身成本 | 成本灵活,可根据需要选择合适容量的RAM芯片,单片机本身成本较低 |
引脚占用 | 不占用额外的I/O引脚 | 占用大量I/O引脚作为地址总线、数据总线和控制信号线 |
使用简便性 | 由编译器/IDE自动管理,使用简单透明 | 通常需要程序员手动初始化控制器,并自行管理读/写时序 |
地址空间 | 通常拥有独立的地址空间(如51单片机的data/idata)或与程序存储器统一编址 | 占用统一的存储器映射空间中的一段地址范围 |
典型应用 | 存储局部变量、函数调用栈、频繁操作的数据、位变量 | 存储大量数据、缓存、显示缓冲区或当片内RAM不足时作为补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