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显示是常规开发板配套的2种液晶,12864图形液晶和1602字符液晶。<br />如果想要接TFT大屏幕彩色液晶,推荐购买液晶驱动模块,可以通过串口进行控制,操作简单,容易上手;<br />DSP的强项是高速运算,而液晶是个慢速设备,用DSP直接控液晶可能会打断运算过程,影响流水线的速度。<br /><br />2、为了考虑客户嵌入的需要,板子做的较小,只有13.5*11cm,因此布局显得有限局促,元器件可能有点靠边。<br />背面基本只有阻容,没有芯片;右上是可以固定的,可能那里插了个跳线,看起来似乎盖住了固定孔;晶振下面的插座可以焊接,不影响;<br />关于测试点,上一版本有很多。这个板子由于引出了120pin的插座,这些都可以作为测试点,因此额外的测试点只保留了+5V、3.3V、3.3VA、1.8V、GND、GNDF等。<br /><br />3、是的,肯定还有缺点需要改进。<br /><br />4、写在哪里其实都可以,因为有了底层的驱动,写在哪里就是一个应用的组 织工作,看客户自己的需求了,实现起来都是可以的。<br /><br />5、我们会提供Q Q、MS N、Q Q群、论坛、电话、邮件多方面的支持,后面也会跟某电子网站合作推广,一定情况下会联合一些老师出书。<br /><br />6、EMC,EMI是个综合性的系统工作,非常复杂。根据我的工作经验,一个产品超过一半的EMC,EMI工作在于结构设计,一个好的结构设计可以通过大部分的EMC,EMI实验。当然pcb设计中EMC问题的考虑也是必不可少的,在这个板子上,EMC问题考虑的措施有以下几点:<br /> 1)电源输入采用磁珠;<br /> 2)AD部分采用单独的电源芯片独立供电;<br /> 3)CAN、485接口采用TVS管,对地电容,保护电阻等措施,出于成本考虑没有增加电源模块进行隔离设计,如果用于工业场合推荐外加隔离设计;<br /> 4)地线处理上,地线层数字地与模拟地分别覆地,最后通过一个电感单点连接;<br /> 5)电源处理上,电源层VCC,3.3V模拟电源,1.8V,电机用5V均分别覆地;<br /> 6)散热处理上,DSP,CPLD,3个电源芯片下部均覆金属焊盘以增加传到散热效果;<br /><br />最后再次感谢liudewei兄弟的意见,相信探讨对大家都会有用的。<br />EMC,EMI军 品处理上我还有一点点经验,有这方面问题的朋友可以一起交流。<br /><br />顺道为朋友做个广告,有结构设计加工方面的工作,我可以代为推荐,过GJB150,GJB151A,GJB152A应该问题不大。<br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