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分析具体情况,一个劲的要求减变比。
初级电感计算公式:L1= f * E^2* ton^2 / (2 * P1)
TOP249 f=132KHz
如果电压下限定为0.85那么E=255V
原来L1=500uH ton=3.75uS toff =3.75uS
注意:次级电感式依据是依据toff计算出来的
当次级电感改为1000uH以后, ton=5.3uS toff=2.3uS.
截止时间短了,为了保证传输功率完全相应的电感应该减小再考虑到初级电感的增加,匝数比应该增加而不是减小。
那么正确的匝数比应该怎样计算呢?
L2= f * (Vo+0.7)^2* toff^2 / (2 * P2)
如果次级功率完全分配给5V绕组
那么初级电感=500uH时 L2=0.25uH 匝数比=45
初级电感=10000uH时 L2=0.25uH 匝数比=45 L2=0.094uH 匝数比=103
这两个匝数比,尤其是后者是完全不可以接受的,因为初级反射电压和次级冲击电流都太高。
但有以下三个因素可以考虑
1、初级电感计算时没有考虑效率问题,加上效率因素初级电感将降低不少。
2、次级电感的计算是以全部输出功率都分配在这一绕组上的,本应用上L2绕组的实际功率值功率值要小因而实际电感会大很多。
3、计算中的数据是依据DCM方式计算的,实际上工作于CCM模式下允许适当的降低次级功率的计算值。
图做的不规范,所有元器件都没有标出使用参数,变压器同名端也不明确,这样别人有意帮你审查设计时无从下手。
在你没有把握时应想办法测量初级电流波形,你会有想象不到的收获。
如果时间允许,可以把所有输出输入的相关位置电流波形都测一下,这样可以为你改善效率和纹波起到一定的帮助作用。
几点建议
1、前面有人提到过P6KE200,不过用这个管子主回路变比应控制在30以内,这样的好处是初级引起的尖峰电压可以由其吸收而反射电压引发的电流走过吸收电阻。
2、选择漏极吸收电容的容量把主峰值控制在安全范围即可,不必太大。漏极释放电阻选择在最高输入电压时吸收电容释放完全为宜,这样可以降低电阻的热度。
3、如果窗口允许,次级匝数可以适当的增加,好处是耦合效率提高,初级电感可以调整磁芯气隙适应。
4、初级绕组最好将电源侧放在外圈,这样可以降低容性耦合。
5、如果有精力,查一下TOP249手册和光耦手册,尽量使反馈调节范围控制在最佳线性区域。
6、反馈绕组15V似偏高,最好控制在10V以内,这样可以避免过反馈时损坏管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