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此全国两会隆重召开之际,作为新兴产业的领航者----三和节能管中管节能灯之咨询板块将于近期推出一系列全国两会新闻推荐,让大家在感受国家进步的同时,可以更好与时代的脉搏一起跳动!全国两会,有你有我之! 见证民主政治进程:重网络民意 增强监督透明度 开放的人大:见证中国民主政治进程 从十届到十一届,全国人大走过十年不平凡的历程。回眸一望,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坚实步履清晰可见。十年间,中国的发展进入新世纪新时期,全国人大也经历了不断开放的新阶段。 过去的十年,亮点频现:直播委员长作全国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开通“网上新闻中心”、法律草案公开征求意见常态化、提高监督工作透明度、举办网络访谈回应社会关切…… 循着一个个不寻常的亮点,我们发现,十年的人大工作,在开放、民主的氛围中很好地发挥了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作用。十年的人大工作,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让民主在建设中成长,把党的主张和人民意愿通过法定程序转化为国家意志,化作团结亿万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强大力量。 民主社会的标志之一就是政治生态的蓬勃繁荣,其中就包括政治开放与透明、对民意的充分尊重和及时反馈。如今,开放、透明的人民代表大会有效搭建了通达民意、有序政治参与的大平台。人民代表大会所呈现出的“民有所呼,会有所应”正在成为中国民主政治新景观。 这十年,以务实、民主、开放、包容的作风,将注定在中国人大史上留下不同寻常的一页! 多报道来自基层的代表:赞不绝口的人代会“新风” 全国人代会期间,人民大会堂成了世界上最大的“新闻发布厅”。3000多名不同肤色、不同语言的中外记者用手中的电脑和镜头,将这里发生的一切告诉世界。 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媒体对人代会的报道更加深入。对来自工人、农民阶层的基层代表的关注多了,因为他们对基层情况更了解,建议也往往更具针对性,更能提出老百姓关注的民生问题。 “多报道来自基层的代表”,是2003年以来每年大会新闻中心向新闻单位提出的希望,也是十年来人大会议新闻报道工作的一大显著变化。人们注意到,各媒体将更多的报纸版面和广播电视节目时间留给了基层代表。来自基层的代表的新闻更多地上了新闻联播、新闻和报纸摘要等黄金时段的节目。 2003年别开生面的领导报道和让人眼前一亮的基层代表报道,成了媒体赞不绝口的人代会“新风”。作为党的十六大之后召开的一次全国人大换届的会议,2003年全国人代会以其民主气氛和开放程度汇聚了世界的目光。 让我们来看看十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的两个报道片段。 镜头一:2003年3月6日晚,北京市宣武区莲花小区12号楼4单元401室。看着电视,退休工人杨怀山推推坐在身边的老伴儿:“嘿,你发现没有,今年的人代会新闻有点不一样,中央领导的报道少了、短了,基层代表的多了。你看,这几位常委的活动合成了一条。” 镜头二:2003年3月7日晚,全国人大代表、时任河北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白克明将代表团工作人员请来说:“这几天,中央新闻单位对河北团报道不少。我要强调一点,关于我的报道可以到此为止,你们的任务是争取新闻单位支持,多报道团里的基层代表。” 别小看了这一变化。文风体现会风,会风反映政风。小变化折射出我们国家日益开放、开明的形象。专家评论说,我国民主政治生活透明度的增加,使人代会越来越开放,求真务实的会风直接表现在新闻报道较以往更为务实、贴近民生。“拉近了人代会与百姓的距离,提高了人大代表在百姓心中的分量。” 全国人大越来越透明开放 新闻发言人制度、网络电视直播、广泛向社会征求意见、立法听证会、专题询问同步跟踪报道……这些频繁出现在报纸电视、已被越来越多百姓熟悉的关键词,标志着全国人大工作向着更加开放、民主、科学的方向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为保障公众知情权,让公众了解人大工作,以回应公众对人大的期待,全国人大常委会机关付出了大量的心血和努力。 十年来的全国人大工作,开创了一个又一个“首次”,全国人大的运行更加透明、更加开放。 2004年,全国人代会期间代表团团组会议开放场次增多,方便了境外记者了解、采访大会。 2005年10月9日,全国人大常委会秘书长办公会议通过了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新闻发布办法,对新闻发布的主要内容、主要方式作出具体规定。也正是这一办法,确定了全国人大三级新闻发言人制度。 2005年,全国人代会上的计划报告和预算报告首次增加名词解释,以便代表、委员更好地了解报告内容;审议反分裂国家法草案时,共有6个团组同时对境外媒体开放;人代会全体大会和分组会议,也更多地向中外媒体开放。 2006年,全国人代会首次与互联网直接对接,开通“网上新闻中心”,制作新闻中心网页,为记者提供各种采访信息和服务,记者亲切地称它“不下班的新闻中心”;扩大代表团团组会议开放场次,西藏代表团团组会议首次对境外媒体开放;增加大会现场直播场次,首次对委员长作全国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进行电视直播;每天向媒体提供议案清单,提供新闻线索…… 2007年,全国人代会首次全程采用网上报名和联系采访,首次在网上对外公布各代表团驻地的详细地址和电话,首次允许境外记者直接联系采访代表,首次公布统一配发的各代表团新闻联络员的电话号码,首次提供全国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的英文版,首次网络直播代表团团组审议…… 2008年,“网上新闻中心”服务更加完善,首次免费向媒体提供公共广播电视信号和图片服务。 2009年,全国人大会议新闻中心首次设立“网络访谈室”,网络民意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 2010年,全国人大会议新闻中心首次就人大工作相关议题组织了主题为“人大立法、监督工作”的集体采访。 “我们力求在采访安排上更加开放透明,在报道组织上更加民主和谐,在记者服务上更加便捷高效,向国内外展示人民当家作主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新闻局负责人如是说。 每年全国人代会,人们在关注议题和内容的同时,也非常关心人代会的形式和开放问题。人们普遍认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仅表现在人代会所审议通过的各项重要草案、决定上,而且表现在整个会议进程的开放程度和发扬民主上。 人代会,无疑已成为体验中国开放、透明的重要窗口。透过全国人代会,人们从中能明显触摸到当代中国改革开放和民主政治的诸多进步。 开放,塑造了国家新的形象。 民有所呼会有所应 近年来,全国人代会所呈现出的“民有所呼,会有所应”正在成为中国民主政治新景观,并受到海内外舆论的高度关注。外媒评价说,人代会上的议政交锋,无疑体现了中国民主的进步;人代会对民意的及时回应与互动,则体现了对公民知情权的尊重,更筑牢了信任的基石,折射出中国强大的执政自信。 每年春天,越来越多的中外记者走进各个代表团、各个小组审议的会场,全方位深入报道全国人代会。宏观调控、“三农”问题、和谐社会、司法公正、反腐倡廉……大会上讨论的这些与国家发展、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通过记者的报道,让场外的公众与大会上关注的热点实现了“同频共振”。 稍加留意我们会发现,百姓所关注的住房、收入分配、医疗改革、教育公平等热点,近年来在人代会上都能得到真切回应。随着人代会社会关注度的不断提高,全国人大会议新闻中心每年都会安排十多场不同主题的记者会,邀请有关部门负责人和全国人大代表,就社会高度关注的热点话题回答记者或网民的提问。 大会新闻中心负责人介绍说:“这样做有利于公民更充分了解代表审议议案、共商国是等情况。也可以让大会更充分听取各方面意见,以便使通过的报告、作出的决议决定更加符合人民的意愿和利益,真正体现社会的‘呼’与大会的‘应’之间的良性互动。” 开放的人代会正在成为政府部门回应百姓呼声的有效平台。比如,2012年3月5日下午,在全国人代会举办的记者会上,国家发改委主任张平向全国人民道歉,“作为价格主管部门的负责人,我今天借这个机会要做自我批评。”并承诺有信心把2012年物价总水平涨幅控制在4%左右。2011年中国全年物价涨幅5.4%,没有实现年初确定的控制在4%左右的目标。 当国家“大事”与百姓“小事”相呼相应,当真诚信任与热切关注的浓浓情意在人代会与人民间通畅流动时,我们国家的方针政策体现了更多的民情民意,得到了人民更多的理解与支持,我们的人代会也更鲜明展现出“人民当家作主”的本质,真正成为全国人民的人代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