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发帖又过去三年多了。回头看看,刚毕业三年解决的那些问题也挺有意义,尤其是后面补充了一些理论知识,互相对应下来受益匪浅。此外,发现技术的深度很大程度受基础所制约,这里面的基础不仅仅包括电路方面的,更包含以往所学的物理数学等初高中阶段的知识。印象中比较深的就是对电容串联分压的解读,刚毕业那会做的开关电源给了我一个经验,电解电容是靠漏电流分压的,推而广之,其他电容也是靠漏电流分压的。其实在我们以前学物理的时候,这个早有推导,电容串联,i=C*DU/DT,Q=I*DT相同,显然,容量和电压成反比,刨除电解电容漏电流比较大,需要单独分析,其他电容也不是靠漏电流分压的。DAC的非线性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内部电阻的精度,等等类似的,问题到根本上就是电阻电容,或者类似于电阻电容的特性。有时候也觉得很有意思,原来真正限制我更进一步的并非是多么高深的理论,反而是那些人人都学过的看起来不太起眼的知识。
从方法上来说,我现在比较体会深的是闭环以及分解的思想。闭环意思是说,我做一个设计,我需要尽可能快尽可能方便的来验证我的想法,因此我在真正做优化之前,会把精力放在调试手段或者测量手段上,无论是外部的仪表或是自己做的测量电路乃至于上位机,而后就可以尽情的优化。这样,似慢实快。而分解是说,除了少数互相关联乃至于互相冲突的参数,其他参数我们应单个单个解决,如果搅成一团,也很难下手。在电路的设计上也是,尽可能的不要因为追求电路上的简单而忽视了调节时候逻辑上的复杂,如果相关参数关联性太大,调节实在比较痛苦。我有个想法就是,就像造房子一样,用的基本上都是一致的长方体砖头,如果用的砖头类似与七巧板一样,砖头和砖头之间也要讲究匹配,那这个房子估计造不了多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