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HWM 于 2015-3-21 15:34 编辑
首先说明几个问题:
1)“续帖”动机
其实,看到最后估计都应该知道那个“续帖”的原由——“忆阻”。当然,也是有人提到了才特意进来续一下。
2)那几个电磁学方程
M(磁流密度),如果是有点微波和射频相关经验的人应该不会陌生。至于“对称性”(对偶),这里只想说一句——“没有不等于不该有”。此外还有那个“d/d”,严格说当然应该是“∂/∂”,那是个偏导(partial),自然也不是“δ”。当初用了“d/d”只是图个方便而已,而且也没有什么歧义。
3)关于张量
实在不好意思,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这个术语。关于这个,正统点的相关书籍应该都有说到。其实,也就是类比标量(零阶张量)、矢量(一阶张量)和矩阵(二阶张量)。当然,还有附加的一些东西,这里就不说了。
下面说一下那个“忆阻”:
先给个人名——蔡少棠,以及他的那篇论文名——《Memristor-The Missing Circuit Element》。各位有可能的,建议找来看看。应该说,“忆阻”(Memristor)这个名词起的不错。
“忆”——记住历史,
“阻”——电阻属性。
广义说,“忆阻”早已存在,电阻随温度而变的特性其实就已经具备了“**”这个特点,只是功率(电流平方关系)不认电流的方向且存在热散耗。当然,关键是通常非常厌恶那个电阻的温漂积累。所以,在理想电阻建模时特意把那个“**”特性给扔掉了。
电路理论中按线性和时变性给电阻分了四类,而其中的“非线性时变”所含范围甚大且不明晰。下面给个具体的形式,至于是否还属于传统的那四个分类之一不作答复。
u = R(S) i
S = ∫[-∞,t] f(i) dτ
如果f(i) = i,则变成了
u = R(Q) i
请比较我那个“续”中给的式子,把那一大堆(Q dR(Q)/dQ + R(Q))看成是“R(Q)”形式上就是等价的了。
再回到《电磁学》,我曾经说过电磁学研究的是电磁宏观现象,特别是其中的本构关系,其仅是物质微观物理特性的宏观统计表现而已。在电磁学中,那三个本构关系是可以作为“输入”给定的。传统的经典电磁学中电导率σ与电荷密度无关,但如果加入这个变量则有如下表达形式:
J = σ(ρ) E
一般可以写为:
J = σ(S) E
S = ∫[-∞,t] f(▽•J) dτ
如此一来,是不是有点那么个意思了呢?
说到蔡先生,其实早闻其大名。特别是08年后,无论是学术、技术和经济上与其相关的都火了一把。其实,更期待的是蔡先生是否会得诺奖,如若实现那绝对是“电路理论”界的荣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