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闹市一家面馆因一碗标价558元的“虾爆鳝面”冲上热搜。店主吴先生声称“厨艺值这个价”,并强调四年经营始终明码标价;而网友晒出的票据显示,除面价外连一双筷子也收费1元。当市井小吃贴上高端标签,这场关于定价合理性、商业伦理与消费自由的争论,折射出餐饮市场深层矛盾。
一、法律框架下的“明码标价”合规性 《中华人民共和国价格法》第十三条明确规定:“经营者提供服务应明码标价,注明服务项目、收费标准等。”面馆在菜单明确标注558元含黄鳝、基围虾、小鲍鱼等食材,形式上符合法规。但争议焦点在于附加费用透明度——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令第56号第十五条要求“先消费后结算的服务需出具结算清单”。该店收取1元筷子费却未提供免费餐具选项,涉嫌强制消费。市场监管部门可据此处罚,明码标价不等于所有收费皆合理。 二、558元背后的成本与暴利疑云 从业者拆解成本:野生黄鳝(200-240元/公斤)、基围虾(30-60元/斤)、小鲍鱼(50-110元/公斤),按单份面0.5斤黄鳝+0.5斤虾+0.5斤鲍鱼+0.5斤机器制面计算,食材成本约100元。扣除人力、租金后,**利润率保守估计超200%**,远高于行业平均水平。更关键的是,杭帮面本质是杭帮菜分支(如片儿川、腰花面),传统做法以雪菜、笋等平价食材提鲜,而非堆砌海鲜。当店主以“自学厨艺”替代专业厨师背书,却未展示独特工艺或稀有食材来源,高价合理性自然遭质疑。 三、网红逻辑与餐饮本质的撕裂 面馆陷入“餐饮不可能三角”困局:卖得贵、要排队、需探店宣传三者难以共存。生意火爆的餐厅往往拒绝网红营销,而该店主动邀请博主推广,且后厨暴露重大隐患——熟食与半成品混放,违反食品安全条例。回头客的存在虽印证部分消费者认可其价值,但卫生缺陷与服务态度(如拒绝博主以雕刻叶换面请求)暴露经营方向偏移:用天价标签博流量,却未构建高端餐饮应有的品质闭环。 四、市场自由与价值锚点的博弈 支持者引用“周瑜打黄盖”逻辑,强调自愿交易即合理。高端餐厅溢价确有其例——五星级酒店红烧肉价格远超街边摊,源于厨艺、环境与品牌加成。但需厘清核心差异:历史积淀、技艺稀缺性或食材独特性才是合理溢价支点。反观该店,四年经营未成老字号,食材仅为常规海鲜组合,卫生管理存漏洞。当“厨艺值这个价”缺乏量化标准,消费者只能以“用脚投票”表态——“嫌贵就走,犹豫是对个性的不尊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