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sleepybear 于 2022-10-31 08:56 编辑
我觉得可能是不同版本的教材参考了不同版本的古书。人教社的某主编前两天说人教社是取自杨伯峻的《孟子译注》。我手头正好有本比较新的版本,是“是人”,又在网上查到1960年出的繁体版的扫描件,也是“是人”。但,古书这东西,在两千多年的传抄过程中,难免会产生很多差异,尤其是早期还是竹简传播。这几天有网友做过一些考证,说其实明代以前就有版本是“斯人”。而考虑到这里用哪个的意思都差不多,不会产生重大歧义,高度怀疑是不同传抄版本的问题。
说起来现在的语文,很多东西跟二三十年前我们上学时不一样了,有时候辅导孩子真的不敢随便说瓷实话。大家都知道的什么“一qi红尘妃子笑”、“乡音无改鬓毛shuai”这些,还有很多拼音规则和以前也不一样了。就连最简单的“一”,都有好几个读音,一声、二声、四声、轻声都有…… 只能告诉孩子:以老师教的为准。
----------------------------------
补充:现查了一下,“一”的读音就是一个一声,不算多音字,但有变调。“一”的变调规则:
1、在去声(四声)前标(二声); 一心一意 ,一个。
2、在(一声、二声、三声)前标(四声); 一心一意 ,一种。
3、单个出现读(一声)。
4、第一(yī)。
5、夹在重叠动词中间读轻声。如:看一(yi)看。
反正我是没记得上学时有这么多讲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