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人为何还是宫不官?
程序匠人 发表于 2009-3-3 14:46 21IC发展大家谈 ←返回版面 <br /><br />楼主: 风云活动圆满收宫,颁发《斑竹竞猜奖》及《热心网友奖》 <br /><br />iC921 发表于 2009-3-5 21:48 21IC发展大家谈 ←返回版面 <br /><br />22楼: 收宫应当是收官,不是收宫 <br />这就改,呵呵
???
没看明白这是围棋的术语
收官,就是围棋官子阶段下的棋。现在的围棋,通常分布局、中盘和收官三个阶段。最后一个阶段就是收官,也称官子阶段。其主要特征是用好此前下的棋,蚕食对方地盘。<br /><br />圆满收官就是棋下结束的意思。最后只剩下数子(中国规则)/数目(日韩规则)/数点(应氏规则)了,但就下棋者而言,什么都结束了。<br /><br />收官一词容易被误解为收宫,两个字很像,好象经常听人念起来一样。其实不然。<br /><br />大致如此。<br /><br />匠人很有文才,可惜此词错一了下,老夫容他好久了,这下才咬紧尾巴要他改正~呵呵,LZ 真笨
因为匠人JJ早就自宫了,一向都是以“本宫”自称了<br />匠人也一向都很喜欢大家称呼它为“匠人姐姐”啊<br /><br />所以呢,当然是“收宫”啦,意思就是:本宫打道回宫了~ <br /> 相关链接:<a href='http://home.donews.com/donews/article/5/55409.html'>http://home.donews.com/donews/article/5/55409.html</a>你这个“宫中”小子
比谁都笨~哈哈
匠人从小写作文,就爱写“通假字”,每每为此失分。——因为匠人的作文写得实在太好了,语文老师抓不到扣分的理由,又不能给满分,所以,专门在“错别字”和“卷面清洁”两点上扣俺的分。<br /><br /><br />附录:<br /><br />关于通假字:<br /><br />为什么会产生本有其字而不用的通假现象呢?原因很多。从根本上说,汉字虽然是以象形、象意为基础发展起来的表意文字体系,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它并不能实现形与义的完全统一,因而在造字之初便有了假借。这说明汉字作为记录汉语的符号,本来就是允许和存在着借音表义的。用字的通假和造字的假借虽有不同,但在借音表义这一点上并没有本质的区别。只要在使用过程中能做到约定俗成、得到社会的公认就不会造成交际的障碍。因此,某些通假现象在某个时代通行,当时的人们习以为常,并不以之为怪。在没有正字法、也没有能促进用字规范化的工具书的古代,人们用字不像后世那样严格。另外,汉字在隶变之后,字形的直观表义功能已不复存在,音同音近的字又多,形体也难记,人们在仓猝下笔之际不及熟计,也自然易写“别字”,正如郑玄所说的:“其始书也,仓卒无其字,或以声类比方假借为之,趣于近之而已。”至于有的典籍书已亡佚,后来只能根据某人的口授再笔录流传,笔录之时,也容易注重声而忽视字形。某些“别字”流传久了,也就渐渐相沿成了习惯,所以古书中的许多通假字与其本字之间的对应关系(即某通某)是相当固定的。 <br /><br />古书中大量使用通假字,是造成古书难读的原因之一。碰到通假字定要打破其字表的束缚,“以声求义”,找同它的本义,不能望文生义而“硬解”。清代学者王念孙说得好:“字之声同声近者,经传往往假借。学者以声求义,破其假借之字而读之以本字,则涣然冰释;如其假借之字而强为解,则诘 为病矣。”前人将上面所举例①“庄公寤生”的“寤”即如其字面解为“寐寤”,“谓武姜寐时生庄公,至寤时始觉其生。”一觉醒来孩子已生下,又何“惊”之有?所以这样的解释是“以文害辞”,可见明通假对阅读古书的重要。 小x说到了点子上
匠人已经炼成绝世神功:葵花宝典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