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最后是选择Simulink的仿真周期,以及各个模块的显示方式(比如选择default显示各个模块的默认值,选择Sampling Frequency则在各模块的输入输出引脚上显示其时钟频率,如50MHz、10MHz等)。
完成System Generator的配置之后,剩下的仿真环境的搭建、运行步骤和Simulink的普通应用是一样的,只不过必须是从Xilinx的菜单下拖出来的模块才能被物理实现(即可综合);对应Simulink库中的其他模块和Xilinx模块之间的连接,要使用Gateway In和Gateway Out做为接口。
搭建完整个系统之后,把需要观察的变量通过Gateway Out接到示波器上,点击Simulink的运行按钮,就可以观测结果了。System Generator的差错机制非常严格,即使是数据位数不对都会停止仿真并报错。
仿真无误之后,可以运行的操作更加丰富,比如调用Modelsim进行仿真(System Generator的输出文件夹中已自动生产了.do文件),调用Resource Estimator预估资源(过程比较漫长,因为需要综合等过程)等。完成之后在System Generator工具箱中点击generate,就可以在输出文件夹中生产ISE的工程了(.xise)。
打开生产的ISE工程,接下来的操作跟平时没有什么区别,只不过这里的代码全部是自动生成的:)。当然,还有一点需要特别交待的就是,生成的工程中的约束文件中,只有时序约束,是没有管脚约束的(虽然没有管脚约束,也可以综合、映射、生成下载文件,有点奇怪)。可以给工程添加输入输出、信号,然后在Floorplan里面分配管脚。再经过综合、映射、生成下载文件,烧写到PROM里面,就可以运行了。
最后附上一点在System Generator开发、调试过程中的一点小经验:
[1]. 一些Xilinx Blocket没有的逻辑结构,比如说case---switch语句,用模块搭比较麻烦,这时可以用Matlab的m文件书写,并保存为Matlab的函数,然后使用Xilinx Blocket的Mcode模块调用,这样比搭模块还要简单的多;
[2]. 浮点数的处理是个**烦,幸运的是Xilinx Blocket提供了Xfix语句,可以将浮点转换为需要的宽度、位数的定点,比如a = xfix({xlUnsigned, 8, 3}, 1.53),就把浮点数1.53转换为无符号数,其前8位代表整数,后3位代表小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