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感悟设计]

读《感悟设计:电子设计的经验与哲理》的感悟

[复制链接]
楼主: 扬欣电子
手机看帖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跟帖
21
扬欣电子|  楼主 | 2009-7-4 16:2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继续6)

关于“6  无电路维修的技巧”部分:

一、心得:
    这一章节也非常精彩,尽管篇幅不多,但是通过科学定律的应用以案例、总结描述了在无电路图情况下维修的思路和技巧。以我自身的经历,阅读之后感觉受益匪浅。概括的说:维修时一是抓住故障高发模块。有一定维修经验的人都有这样的体会,根据自己长期维修的经验,相同类型的设备其故障是有一定的规律而言的,这就是作者所说的故障高发模块。二是抓住设备的IC,从这里入手,查阅IC的规格书、典型应用电路,摸清其外围电路,从里(IC)向外(外接元件)逐一排查。三是等效代换。当然“等效”可以是元件级的等效代换;也可以模块级的等效代换;还可以是整体电路板级的等效代换。这就要根据具体的情况而灵活掌握了。

二、吹毛求疵:
    书中第74页~76页,表6.1中的“损坏的原因”:几乎每段句子的最后都没有句号。

(待续)

使用特权

评论回复
22
扬欣电子|  楼主 | 2009-7-6 18:25 | 只看该作者

(继续7)

关于“7  设计中的概率论”部分:

一、心得:
    对于这一章节与其说将概率论应用与电子设计中,倒不如说作者提出了一种电子设计的管理或方案评审方法,提醒人们对电子设计以及电子产品中存在的“重缺陷”要实行“一票否决”,并养成良好的设计习惯。
   
二、吹毛求疵:

    1、书中第84页倒数第9行,原文:
    “输出单元的失效,比如LCD显示器的失效。显示的内容有多余的东西,比如条纹、花斑等,输出的信号有杂音等。”
    应改为:
    “输出单元的失效。比如LCD显示器的失效;显示的内容有多余的东西,比如条纹、花斑等;输出的信号有杂音等。”

    2、书中84页第7行,原文:
    “软件指针的错乱,对一个空指针进行操作,或者指针指向的地方是一个已经释放掉的内存块。有这样一个错误就足以引起CPU死机。”
    我的疑问:上述的问题,应该在产品开发的研制或调试或测试中会得到发现,应不属于书中所说的“一票否决”的情况。书中所说的“一票否决”情形是指产品方案评审或者是因事先没有预计到后果而在形成产品之后造成缺陷,影响极大。

    3、书中第85页倒数第15行以及第14行,原文:
    “0收益”
    应改为:
    “零收益”

    4、书中第91页,倒数第6行以及第1行,原文:
    “。......”
    应改为:
    “......”
    具体理由与(继续2)那个帖子类似。

    5、书中第95页倒数第第7行,原文:
    “基本就是工程技术上所谓的‘绝对安全’。”
    应改为:
    “基本就是工程技术上所谓的‘绝对可靠’。”
    
(待续)

使用特权

评论回复
23
扬欣电子|  楼主 | 2009-7-13 22:43 | 只看该作者

上周较忙,明天继续发帖。

使用特权

评论回复
24
将军令| | 2009-7-14 11:16 | 只看该作者

幸苦了。下次请你吃饭。。。

使用特权

评论回复
25
扬欣电子|  楼主 | 2009-7-16 09:52 | 只看该作者

(继续8)

关于“8  线缆的学问”部分:

一、心得:
    这一章节中作者将各种电缆的特性、用途,电缆的电路模型、传输原理以及电缆的工艺等等汇集在一起论述。很精彩,可谓是内容多又实用。    

   
二、吹毛求疵:
    1、书中第98页倒数第4行,原文:
    “大幅度提高线路的可靠性。尤其是电缆折弯面失效的概率。”
    应改为:
    “大幅度提高线路的可靠性,尤其是电缆折弯面失效的概率。”

    2、书中第100页第8行,原文:
    “这个问题在低频率的信号传输电缆上,不会体现出来,信号起码也要500Hz以上才容易体现这个问题。”
    应改为:    
    “电缆上传输低频率的信号时,这个问题不会体现出来,信号频率起码也要500Hz以上才容易体现出这个问题。”

    3、书中第100页倒数第8行和第11行,原文:
    “1V/1MHz”
    应改为:
    “1V、1MHz”

    4、书中第100页倒数第5行,原文:
    “把天空中的垃圾信号给接收下来了。而这些都是只有用电缆传输信号才有可能发生的问题,短距离传输根本不会发生。”
    应改为:    
    “把天空中的信号给接收下来了。而这些都是只有用电缆长距离传输信号才有可能发生的问题,短距离传输根本不会发生。”

     5、书中第101页第1行,原文:
    “所以信号线越长,越要考虑电缆可能造成的不良影响。”
    应改为:
    “所以信号线越长,越要考虑电缆特性阻抗可能造成的不良影响。”

    6、书中第102页第7行,原文:
    “而任何电子线路中都有非线性元件,比如IC、三极管、二极管和生锈的连接器等”
    应改为:
    “而任何电子线路中都有非线性元件,比如:IC、三极管、二极管等”
    这里,“生锈的连接器”或许具有非线性的特性,但绝对不能将它归为非线性元件。

    7、书中第111页图8.16中,线路的连接点没有画上黑实点。


(待续)
    

使用特权

评论回复
26
thanksgiving| | 2009-7-16 11:01 | 只看该作者

DING

使用特权

评论回复
27
扬欣电子|  楼主 | 2009-7-16 18:09 | 只看该作者

(继续9)

关于“9  尽量为后续的工作多遗留一些信息”部分:

一、心得:
    到目前为止,这一章节是篇幅最短的一个章节。建议将这一章节的名称做一点点的改动,改为“必须为后续工作多遗留一些信息”,加强语气和语感以表示其重要性。作者通过一个PCB板设计的案例,说明了在我们的设计中,对每一个环节不但可以用文字来做记录,更可以用一些工具以加强管理。对作者提供的那个案例,我们可以举一反三的。
    凡是接触过ISO9000的人一定都知道,做好质量体系管理中非常强调“记录”的重要。本章节作者也是强调在项目开发中“记录”的重要!做好项目开发过程中的“记录”是一件利人利己的事情。然而实际中却往往不被人重视,究其原因大概有两个方面:一则是管理者的要求不到位;二则是设计人员的意识不够,也有的是因众所周知的原因设计人员潜意识中不愿意这样做。
    记得古人也说过: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对每个设计人员而言,还是要养成随时做好记录习惯,即使是当时时间不许可,事后也必须记得补上。写过程序的人一定都有这样的教训,如果自己对自己的程序没有做好注释,过了一段时间之后,就是自己看自己的程序都记不得为何要这样写、目的是什么。    
   
二、吹毛求疵:
    1、书中第115页第6行和第14行,原文:
    “3维”
    应改为:
    “三维”

    2、书中第115页第14行,原文:
    “2维”
    应改为:
    “二维”




(待续)

使用特权

评论回复
28
iC921| | 2009-7-24 19:26 | 只看该作者

楼主看得好仔细,这些问题也整出来了

很GOOD!

类似情况理应不少,包括在其它同类图书上。而这些问题理应在出版前,由编辑校对并作出处理,但他们没有做……从这些情况看来,今后应当对约稿者进行这些基本知识普及,尽量少犯这些错误。



二、吹毛求疵:
    1、书中第115页第6行和第14行,原文:
    “3维”
    应改为:
    “三维”

    2、书中第115页第14行,原文:
    “2维”
    应改为:
    “二维”

使用特权

评论回复
29
学生D| | 2009-7-27 20:30 | 只看该作者

致:杨欣电子

能否留个邮箱?以便日后有求于您。

xueshengdiy@163.com 

使用特权

评论回复
30
扬欣电子|  楼主 | 2009-7-28 10:02 | 只看该作者

时间过得好快呀。

    时间过得好快呀,一眨眼的功夫,离上次发帖又过了十多天。最近较忙,时间比较零碎,所以无法平心静气的写帖子。

使用特权

评论回复
31
flying1983| | 2009-7-28 17:04 | 只看该作者

感悟设计书已经出版了???

使用特权

评论回复
32
扬欣电子|  楼主 | 2009-7-28 18:20 | 只看该作者

(继续10)

关于“10  搞定噪声”部分:

一、心得:
    这一章节内容好多,该章节的名称就非常的吸引读者。我想:做过设计的电子工程师一定都有因为电路的噪声而焦头烂额、狼狈不堪的经历。不知为何正常了,又不知为何又不正常了,现在回想那些经历或调试过程还是心惊胆颤的。作者在这一章节中,通过案例阐述原理、提出解决的方法、总结概括......,是真正的案例教学法,给人举一反三的启迪。其中关于小磁环抑制干扰的那部分内容非常的好。我记得以前在修理电视机的时候,就有看到行管的 E、C、B上套有一个小磁环,大约明白是起抑制EMI的作用,但没有深究其中的奥妙。读完本章节,觉得这个小磁环在电路中的应用值得我们的重视。   
   
二、吹毛求疵:

    1、书中第117页倒数第4行、第7行,原文:
    “震荡”
    应改为:
    “振荡”

    2、书中第118页倒数第3行,原文:
    “震荡信号”
    应改为:
    “振荡信号”


    3、书中第118页以及第119页的图10.1和图10.2中,
    (1)集成电路U1(OPA637AP)的第7Pin和第4Pin的极性画错了。
    应改为:
    U1(OPA637AP)的第7Pin接+12V,U1(OPA637AP)的第4Pin接-12V。
    (2)图中有的电路连接点没有化成黑实点。

    4、书中第120页、第121页、第122页的图10.3、图10.4、图10.5中,多处的电路连接点没有化成黑实点。
    
    5、书中第123页第17行,原文:
    “机械/电磁震荡”
    应改为:
    “机械/电磁振荡”

    6、书中第129页第5行,原文:
    “用示波器观察,”
    应改为:
    “用示波器观察Host CPU的CLOCK端,”

    7、书中第131页图10.15以及相关的叙述内容,已在第7页出现过了,这里大可不必重复。


(本帖未完)





(待续)
 
 

使用特权

评论回复
33
扬欣电子|  楼主 | 2009-7-28 18:23 | 只看该作者

致:学生D

    所言“有求于您”实不敢当。还是互相学习、共同提高吧!我的邮箱:
    yangxin_fz@yahoo.com.cn或chenw@fjepsi.com

使用特权

评论回复
34
千前掬歌| | 2009-7-29 17:07 | 只看该作者

呵呵,好棒啊

感悟有深度哦

使用特权

评论回复
35
zhuimengjk| | 2009-7-29 19:19 | 只看该作者

两天共8个小时看完这本书,很好的书

值得一看

使用特权

评论回复
36
iC921| | 2009-8-8 19:45 | 只看该作者
这个帖子回来了,大幸!

使用特权

评论回复
37
txjzcw| | 2009-8-10 16:33 | 只看该作者
好厉害

使用特权

评论回复
38
扬欣电子|  楼主 | 2009-8-13 10:11 | 只看该作者
几天没来这里,终于看到了这个“新版旧帖”,呵呵,明天可以继续写帖子了。

使用特权

评论回复
39
iC921| | 2009-8-14 17:30 | 只看该作者
坐着等

使用特权

评论回复
40
yy8742| | 2009-8-16 08:36 | 只看该作者
很值得学习!期待中!

使用特权

评论回复
发新帖 我要提问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