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avatar_21ic 于 2010-1-4 01:03 编辑
R3:R3的作用是确保Vi为低时继电器不工作,可在10K-20K之间取值;
C1:C1的取值决定了电路的暂态工作时间,也就是继电器线圈两端加上额定电压使其可靠吸合的时间。不同型号的继电器需要的吸合时间(置位时间)不同,如松下的TQ系列单稳继电器的置位时间为3ms。通过加大C1的值,可增加继电器线圈两端暂态吸合电压的时间,确保继电器可靠吸合。但C1如果太大,会导致Vi从高变化为低时,其通过R1的放电时间过长,在继电器短时间内需要频繁动作的场合会出现无法控制的问题。
C1的取值可通过实验获得。
D1:续流二极管,防止继电器复位时产生的反向电动势击穿Q1,可选用通用开关二极管。
以下是一个实例:
继电器:松下TQ2-5V单稳继电器,Ik=28.1mA,Rk=178Ω,置位时间3ms,Vk取40%×5V=2V;
Q1:BC817-40,Ic(max)=500mA,VCEO(max)=45V,hFE(min)=250;
D1:BAS316;
Vi=3.3V。
R2< 16KΩ,取R2=15 KΩ;
R1= 45.075KΩ,取R2=43 KΩ;
取R3=20 KΩ;
取C1=1UF。
以下是用示波器测量得到的继电器线圈两端电压变化波形
示波器型号:HD-6101USB数字存储示波器,水平时基:20ms/Div,电压幅值:2V/Div,触发电压:2V,触发方式:单次。

从波形中可以看出,在28.4ms时线圈两端电压下降到继电器额定驱动电压的75%(3.75V),远大于继电器置位时间3ms,继电器完全可以可靠闭合。
当Vi从高变低时,C1通过R1放电,当放电时间大于4倍的时间常数时可认为放电结束,因此,本实例的放电时间为4×43000×0.000001=172ms,也就是说,为保证继电器能够被可靠控制,两次驱动的时间间隔应大于172ms。在实际应用中,可通过减小C1的取值缩小这个时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