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PN和PNP三极管的区别

[复制链接]
3325|3
 楼主| hbai 发表于 2008-8-5 23:0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今天忽然查NPN和PNP三极管手册,在网上搜索到一篇关于NPN和PNP三极管的区别得**,感觉通俗易懂,还讲的很明了,比教科书上的容易理解,特转载于此:&nbsp;<br /><br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PN和PNP主要就是电流方向和电压正负不同,说得“专业”一点,就是“极性”问题。&nbsp;<br /><br />&nbsp;&nbsp;&nbsp;&nbsp;NPN&nbsp;是用&nbsp;B→E&nbsp;的电流(IB)控制&nbsp;C→E&nbsp;的电流(IC),E极电位最低,且正常放大时通常C极电位最高,即&nbsp;VC&nbsp;&gt&nbsp;VB&nbsp;&gt&nbsp;VE&nbsp;<br /><br />&nbsp;&nbsp;&nbsp;&nbsp;PNP&nbsp;是用&nbsp;E→B&nbsp;的电流(IB)控制&nbsp;E→C&nbsp;的电流(IC),E极电位最高,且正常放大时通常C极电位最低,即&nbsp;VC&nbsp;&lt&nbsp;VB&nbsp;&lt&nbsp;VE&nbsp;<br /><br />&nbsp;&nbsp;&nbsp;&nbsp;总之&nbsp;VB&nbsp;一般都是在中间,VC&nbsp;和&nbsp;VE&nbsp;在两边,这跟通常的&nbsp;BJT&nbsp;符号中的位置是一致的,你可以利用这个帮助你的形象思维和**。而且BJT的各极之间虽然不是纯电阻,但电压方向和电流方向同样是一致的,不会出现电流从低电位处流行高电位的情况。&nbsp;<br /><br />&nbsp;&nbsp;&nbsp;&nbsp;如今流行的电路图画法,通常习惯“男上女下”,哦不对,“阳上阴下”,也就是“正电源在上负电源在下”。那NPN电路中,E&nbsp;最终都是接到地板(直接或间接),C&nbsp;最终都是接到天花板(直接或间接)。PNP电路则相反,C&nbsp;最终都是接到地板(直接或间接),E&nbsp;最终都是接到天花板(直接或间接)。这也是为了满足上面的VC&nbsp;和&nbsp;VE的关系。一般的电路中,有了NPN的,你就可以按“上下对称交换”的方法得到&nbsp;PNP&nbsp;的版本。无论何时,只要满足上面的6个“极性”关系(4个电流方向和2个电压不等式),BJT电路就可能正常工作。当然,要保证正常工作,还必须保证这些电压、电流满足一些进一步的定量条件,即所谓“工作点”条件。&nbsp;<br /><br />&nbsp;&nbsp;&nbsp;&nbsp;对于NPN电路:&nbsp;<br />&nbsp;&nbsp;&nbsp;&nbsp;对于共射组态,可以粗略理解为把VE当作“固定”参考点,通过控制VB来控制VBE(VBE=VB-VE),从而控制IB,并进一步控制IC(从电位更高的地方流进C极,你也可以把C极看作朝上的进水的漏斗)。&nbsp;<br />&nbsp;&nbsp;&nbsp;&nbsp;对于共基组态,可以理解为把VB当作固定参考点,通过控制VE来控制VBE(VBE=VB-VE),从而控制IB,并进一步控制IC。&nbsp;<br />&nbsp;&nbsp;&nbsp;&nbsp;如果所需的输出信号不是电流形式,而是电压形式,这时就在&nbsp;C&nbsp;极加一个电阻&nbsp;RC,把&nbsp;IC&nbsp;变成电压&nbsp;IC*RC。但为满足&nbsp;VC&gtVE,&nbsp;RC&nbsp;另一端不接地,而接正电源。&nbsp;<br />&nbsp;&nbsp;&nbsp;&nbsp;而且纯粹从BJT本身角度,而不考虑输入信号从哪里来,共射组态和共基组态其实很相似,反正都是控制VBE,只不过一个“固定”&nbsp;VE,改变VB,一个固定VB,改变VE。&nbsp;<br />&nbsp;&nbsp;&nbsp;&nbsp;对于共射组态,没有“固定参考点”了,可以理解为利用VBE随IC或IE变化较小的特性,使得不论输出电流IE怎么变化(当然也有个限度),VE基本上始终跟随VB变化(VE=VB-VBE),VB升高,VE也升高,VB降低,VE也降低,这就是电压跟随器的名称的由来。&nbsp;<br /><br />&nbsp;&nbsp;&nbsp;&nbsp;PNP电路跟NPN是对称的,例如:&nbsp;<br />&nbsp;&nbsp;&nbsp;&nbsp;对于共射组态,可以粗略理解为把VE当作“固定”参考点,通过控制VB来控制VEB(VEB=VE-VB),从而控制IB,并进一步控制IC(从C极流向电位更低的地方,你也可以把C极看作朝下的出水管)。&nbsp;<br />&nbsp;&nbsp;&nbsp;&nbsp;对于共基组态,可以理解为把VB当作固定参考点,通过控制VE来控制VEB(VEB=VE-VB),从而控制IB,并进一步控制IC。&nbsp;<br />……&nbsp;<br /><br />&nbsp;&nbsp;&nbsp;&nbsp;上面所有的VE的“固定”二字都加了引号。因为E点有时是串联负反馈的引入点,这时VE也是变化的,但这个变化是反馈信号,即由VB变化这个因造成的果。&nbsp;<br />
kmyft 发表于 2012-3-28 13:53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分享  学习了
泰山神泉 发表于 2012-4-6 09:37 | 显示全部楼层
电压跟随器的名称的由来》。。电压跟随器不是共集接法吗?有点不理解啊?
谢谢指点
Alan.Z 发表于 2012-4-19 19:37 | 显示全部楼层
描叙得很好,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7

主题

7

帖子

0

粉丝
快速回复 在线客服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